趙曉鵬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往往是學生曾經或正在親身經歷的學生身邊的事物或現(xiàn)象,這種內容的編寫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動機和情感,促進他們積極地參加教學活動。因此,科學課程教學是在滿足學生自身發(fā)展需要和已用經驗的基礎上,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見,科學課程教學必須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前提下,才能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茖W教學要將小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生活背景之中,幫助他們擴展對科學現(xiàn)象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小學科學教育提倡關注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在教學中怎樣實現(xiàn)生活化呢?
一、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科學教學應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fā)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
在教學《了解空氣》的時候,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中用漏斗倒醬油倒不進去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其中的原因,繼而引出空氣占據(jù)空間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種液體時,一下子倒不進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現(xiàn)象,很多學生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但學生并沒有認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課堂上以后,一下子成為了學生關注的焦點。又如,在《溶解》一課教學中,老師提出——“現(xiàn)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來解解渴。你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個好辦法,讓教師快一點喝到這杯糖水???”泡果珍對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一聽到能夠為老師獻計獻策更是來勁了,學生馬上能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給教師獻上了計策來:“用筷子不停的攪拌能夠使果珍快一點溶解在水里?!薄坝脽崴畞砼萑芙馄饋硪埠芸斓?。” “把果珍放進水里,然后再用兩個杯子倒來倒去?!薄瓘倪@樣的生活情景出發(fā)然后再引入到新課的教學中,學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導,學生并沒有感到科學是那么深不可測而是和他們非常的親近,對實驗設計也就非常的感興趣了。
二、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xiàn)兒童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小學科學課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觀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實物材料。如課本、圖冊、課外讀物、媒體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熟悉的物品、周圍的環(huán)境、實驗儀器、電教媒體材料等等。提供學生科學的實驗儀器有的時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實驗室的儀器容易使學生產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課后繼續(xù)進行科學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學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樂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師們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比如教學《聲音的產生》的時候,用專門的實驗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給學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學生的塑料直尺,紙張等常見的材料,要求學生想各種辦法使它們發(fā)出聲音來。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使直尺等物體發(fā)出聲音來。又如,在教學“熱脹冷縮”實驗的時候,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實驗材料是鹽水瓶和學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實驗室的燒瓶和玻璃管,實驗的效果同樣很理想。教學中如果一味使用專門的實驗器材會制約了學生課外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
三、生活化的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xiàn)象也不能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的天地??梢砸龑W生將科學探究活動由教室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qū)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了《物體的熱脹冷縮》,知道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實驗繼續(xù)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醬油等是不是同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實驗材料的鋪墊,這樣的課外探究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學習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師設計了一份實驗表格,讓學生觀察自己班級蔬菜基地開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數(shù)量。蔬菜基地是學生課余生活非常關注的一個地方,觀察研究這些開花的蔬菜,學生并沒有感到這是一種作業(yè)的負擔,都欣然圓滿完成了任務。
生活化的課外活動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有助于學生將課堂學得的科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學以致用。久而久之,學生樂于對周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現(xiàn)象提出問題,并自己想辦法探究解決,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小學科學教學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xiàn)象為對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并適當?shù)貙⑦@樣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堂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是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好科學在生活中的用處是那么的廣泛,從而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產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獲得真正的長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