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龍
摘 要: 心理危機干預一直是學生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目前“90后”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究竟是更需要專業(yè)心理輔導,還是需要足夠的愛心、關心讓他們自我引導,甚至需要給予挫折和打擊,鍛煉承受能力,這些問題是無法準確界定評判的。更重要的是,目前,輔導員應該擔任怎樣的角色,肩負怎樣的責任?專業(yè)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危機介入中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探討學生工作中心理危機干預的特殊地位,有利于探索心理突發(fā)事件中有效的“非常手段”。
關鍵詞: 心理危機干預 學生工作 輔導員工作
“90后”大學生與以往的學生相比,成長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個性大都鮮明突出,經歷的生活挫折、磨難較少,進入大學獨自生活后,心理問題逐步顯現。近年來,大學中自殺率、抑郁休學等突出心理問題愈演愈烈,大學生心理健康更加受到關注?!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1]。
一、“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很多人都說“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啃老族”、“蟻族”,是時代孕育的無道德、無追求、無所謂的“三無產品”。若干年前,不乏學者甚至是社會人文研究領域的專家拋出對“90后”的社會地位、社會素養(yǎng)評價極為不利的論調?!?0后”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是奮起反擊,以更為犀利辛辣的言辭甚至是行為為自己的群體做聲明辯護;二是深居網絡、生活的背后,表現出老輩人無法理解的“清心寡欲”,以無聲的沉默應對一切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聲討,似乎百毒不侵。這種表現有著各種綜合因素在意識中進行心理影響和行為支配,不少站在“90后”立場的學者自然為此作了許多研究和探討,旨在剖析這種時代符號化的群體心理特征是否存在科學根據,如果存在,那么這種符號化的標簽效應是怎樣在這類群體中產生投射和意志支配的?在開始研究“90后”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機制之前,我們有必要對相關的背景、概念做系統(tǒng)的闡述和定義。正所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XX后”的說法開始于本世紀初,也就是所謂的“00后”剛剛出生的年代。當時針對的群體主要是:“80后”?!?0后”這個詞最早是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的,原本只是指代生于這個特定時間跨度內的青年作家,后來被各領域借用,最終泛指1980年至1989年之間出生的人群。畢竟當時活躍在學校的、新進入工薪階層的是上世紀8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群,年齡也都限定在20至30歲之間,其中諸如郭敬明、韓寒等飽受社會各界關注的人為“80后”的說法注射了一針強化劑。因為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口無遮攔的言辭讓社會不得不把他們作為一個特定群體進行劃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學生群體向來都是最激進也是最活躍的。當時的“80后”都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正是在校大學生或者剛參加工作的新工薪,思維活躍,想法卓群。但是“80后”所頂的帽子不比現在的“90后”少,自私、盲目、愚蠢、叛逆等都曾是他們的特征標簽。這些詞現如今或多或少地“沿襲”到了“90后”的頭上。
有了先驅者開了這種以時代劃分人群的先河,之后的稱謂便似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而現在爭議最大,褒貶最多,也是時代人群中最活躍最主力的就是“90后”。將“90后”推上社會舞臺的不是社會本身,正是“90后”自己。與“80后”相比,“90后”的人群多生活在能夠基本享受到社會變革和信息爆炸帶來巨大福利的年代。網絡的全面推廣為“90后”提供了比“80后”更豐富的社會資源。國家政策的持續(xù)推進致使大部分“90后”都是獨生子女,是真正的唯一。
有了前輩“80后”在新世紀之初所刮起的特立獨行、標新立異之風,“90后”乘風起航,產生了較之前輩所缺乏的單純意義上的夢想追求,想法更加天馬行空而缺乏對現實本身的理解和深入?!澳X殘”一詞的橫空出世從一個側面勾勒了這種“絕對理想主義”的身姿,讓人不免唏噓。
二、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獨特作用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與學生接觸較為緊密的群體,也是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在整個的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輔導員準確定位有利于發(fā)揮作用,避免工作中的缺位、越位帶來的嚴重后果,提高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性。
1.工作方式的參與性決定了工作立場的敏感性
針對“90后”的行為動機的研究絕不僅局限于“絕對理想主義”在其身上的投影。絕對理想主義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對現實思考程度的理想化。想法過于單純與美好,正是“90后”的監(jiān)護人對他們最不屑也最無奈的地方。盡管我們說“80后”是行動上的求新派,但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畢竟給過他們貧乏的物質生活經歷,所以無論是“80后”中搏擊風浪者還是沉默少言者都對現實有著基本深刻、清醒的認識。這一點正是他們與“90后”最大的不同。這種不同讓他們在特立獨行的道路上縱然有過聲討一片,但依舊走得擲地有聲。并且從近幾年在學術領域的成就者中,欣喜地看到“80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0后”的單純與一味轉而成了眾矢之的。一方面渴望成長的“90后”在力求自身改變的過程中依舊無法擺脫對現實的認識偏差而容易淪為就業(yè)和進修浪潮中的炮灰,另一方面“90后”在對待政治問題和社會熱點的理念上呈現了比當年“80后”更激進的“兩極分化”,口誅筆伐的背后掩飾空虛無聊的生活態(tài)度。
心理咨詢老師往往從專業(yè)的角度進行輔導的和建議,但輔導員經常跟學生相處,有更深的感情,更便利的工作條件,能深入學生,得到學生信任和共鳴。心理輔導只能針對某一個已有明顯心理問題的患者,但輔導員能廣泛接觸學生群體,防患于未然,掌握有苗頭、有變化而未能被心理中心關注到的學生的第一手資料[2]。
2.工作環(huán)境的多面性決定了工作內容的復雜性
職業(yè)的心理咨詢要求患者“自愿上門”,堅決反對“主動出擊”。也就是說,如果心理有問題的患者不主動看醫(yī)生,要求得到心理問題的解決,則心理咨詢師是不會主動幫助患者解決問題的。心理問題主要通過患者本人解決,從心理專業(yè)的角度說,如果患者本身不愿意承認、解決自己的問題,則心理咨詢師是沒有用武之地的。但在學校情況不同,一般高校的心理咨詢老師沒法恪守這條專業(yè)心理咨詢的原則,往往采取主動詢問、主動關心的態(tài)度和行為。即使如此,絕大多數情況下,尤其發(fā)生了緊急事情時,往往事態(tài)嚴重,心理老師不可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即使到達,也絕不可能立刻解決問題。即使輔導員的處理方式也許不符合專業(yè)心理要求,但能及時有效地制止情況進一步惡化,或者聯系心理中心,盡快使專業(yè)心理方式介入干預[3]。
一般來說,不少“90后”學生因為跟外界交流、溝通比較少,在家庭內部往往唯我獨尊,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出緊張、不自然,有時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對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更何況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內分泌系統(tǒng)處于空前活躍時期,大腦神經過程的抑制和興奮發(fā)展不平衡,內制力較差,容易沖動[4]。
大學生是群體性生活的一群人,社會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往往不會直接影響到身邊的親朋好友,但一旦有某個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患者身處在學生之中,每天跟大家一起學習、生活,很快就會產生很多直接的影響。心理老師只解決處理一個人的問題,輔導員則需要負責處理一群人的問題。多數情況下,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帶來的反應是連鎖的。學生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就能發(fā)揮出特有的作用,抓點帶面,通過重點關注一個心理特殊的學生,帶動系列學生工作,從心理、學習、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學生,關心學生,做好工作,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開展工作。
3.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工作過程的獨立性
如果說“絕對理想主義”是大環(huán)境下對生活態(tài)度的扭曲的話,那么對各種規(guī)定和章法的漠視及對愛國主義、民族情懷的單純理解便是童年壓抑教育下對抗性心理的全面爆發(fā)。如今的大學校園中,“90后”逃課、作弊、夜不歸宿等現象較十年前的“80后”有過之而無不及?!?0后”的標新立異來源于父母輩在“文革”中所內化的反抗精神,而“90后”的事不關己則是源于父母在改革開放后思想上的傳統(tǒng)和開明前后夾擊而爆發(fā)的壓抑心理?!?0后”有著“80后”所羨慕的優(yōu)越條件,卻承受了壓抑心理所帶來的對周遭人事的習慣性漠視。加之獨生子女成長環(huán)境的獨立性,“90后”叛逆心理沒有“80后”強烈,但自我意識的強烈度是“80后”無法企及的。按理說自我意識的覺醒應該是人成長過程中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可同時存在于“90后”生活中的壓抑心理及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把這種自我意識轉化為防御機制,因而有了自私的外在表現。這種防御機制直接導致“90后”信仰與責任感的缺失,只是單純憑從小耳濡目染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國際時政問題上“針砭時弊”,不是透射不到根本,就是過于熱血激進。并不是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不好,只是在對待這些問題上,“90后”明顯沒有“80后”處理得藝術且不著痕跡,這就折射出了兩代人在心理層面的發(fā)展和生活經歷的沉淀上的差距。
輔導員要起到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銜接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輔導員是廣大學生群體的知心老師,是溝通家長的中間人,還是對學院、學校負責的工作者[5]。學生工作面對的是整個學生群體,如何搞好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和重要。要爭取學生的理解,又不能大張旗鼓,以“心理問題”為擋箭牌,什么事都很容易歸結為心理方面的原因。要盡量正常地對待重點學生,又要在關鍵的時候能夠給予必要的關照和理解。這都要通過學生工作具體落實,這是心理老師不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6]。
在社會文化和人文思想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90后”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tǒng)理念的一次顛覆性思潮。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90后”大學生優(yōu)點的同時,創(chuàng)建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機制應運而生。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當前研究“90后”大學生群體行之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葉云明.大學生危機干預策略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6.
[2]宋穎惠,李志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3]袁有華,馬昌保.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特殊性[J].宜春學院學報,2008,3.
[4]陳香,李建永.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的行動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5,7.
[5]鐘學紅,熊領華.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特殊性[J].宜春學院學報,2008,3.
[6]李靖環(huán).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幾點認識[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