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林
美國暢銷書作家羅伯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19世紀,美國人約翰·皮爾彭特從耶魯大學畢業(yè),遵照祖父的愿望,選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yè)。他的生活看上去充滿希望。
然而,命運似乎有意捉弄他,皮爾彭特對學生是愛心有余而嚴厲不足,為當時保守的教育界所不容,結(jié)果很快結(jié)束了教師生涯。
但他并不在意,依然信心十足。不久他當了律師,準備為維護法律的公正而努力。但他似乎一點都不理解當時流行的“誰有錢就為誰服務(wù)”的原則。他會因為當事人是壞人而推掉找上門來的生意,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又不計報酬地為之奔忙。
這樣一個人,律師界感到難以容忍,皮爾彭特只好又離去了,成了一位紡織品推銷商。然而,他好像沒有從過去的挫折中吸取教訓,看不到競爭的殘酷,在談判中總讓對手大獲其利,而自己只有吃虧的分。于是,他只好再改行當了牧師。然而,不久,他又因為支持禁酒和反對奴隸制而得罪了教區(qū)信徒,被迫辭職。
1886年,皮爾彭特去世了。在他81年的生涯中,似乎一事無成。
讀到這里,你也許會問,這也算是暢銷書作家寫的文章嗎?羅伯特為什么寫皮爾彭特的一生?
羅伯特在文章中充滿深情地作了回答:“沖破大風雪,我們坐在雪橇上,快速奔馳過田野,我們歡笑又唱歌,馬兒鈴兒響叮當,令人心情多歡暢……”這首西方圣誕節(jié)里不可缺少的歌——《鈴兒響叮當》的作者正是皮爾彭特。這是他在一個圣誕前夜,作為禮物,為鄰居的孩子們寫的。在歌中,有穿越寒風的雪橇上清脆的鈴鐺聲,有一路的歡聲笑語,有不畏風雪的美好心靈。
皮爾彭特或許沒有想到,他一生中偶一為之的作品居然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影響。而這首歌與他的遭遇產(chǎn)生了強烈反差,這說明了什么呢?
生活在某一個時刻里,出于種種原因,固然可能拋棄懷抱美好思想的人,但生活最終不會拋棄美好,更不會拋棄不計較個人得失而始終心懷美好的人。皮爾彭特的一生從未隨波逐流,這使他在謀生的各個行當里都被品行不如他的人擠走了,但這并不說明他的理想和追求沒有價值。今天,他的歌聲凝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不正是個有力的說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