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價值實現渠道的多元化,讓婚戀退居事業(yè)、生存之后,成為體現個人存在感的非必需品。
忽然想到,許久沒在銀幕、熒屏、舞臺上看到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故事了。以前看小說、聽評書、看戲,是躲也躲不掉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冒辟疆和董小宛,唐伯虎和秋香,梁山伯和祝英臺……這個名單列下去會很長很長。
明清時期,才子佳人小說到達一個頂峰,出產了上百部佳作。民國時期古風盛行,現代文人也追求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如徐志摩、沈從文等等。但最美好的才子佳人時代,還屬民國之前,那時的流行小說,都是好萊塢式的大團圓。
是明清人的奢靡觀念,造就了這類文藝作品的盛行嗎?按照學者的說法,那個時代商業(yè)繁榮、文學受寵,江南城鎮(zhèn)有了資本主義性質的萌芽,城市風氣由質樸開始轉向貪圖享樂,而才子佳人恰是享樂主義的表現。其實,用通俗的說法就是“飽暖思淫欲”,才子佳人是一種被理想化的愛情模式而已。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西方還是東方,婚戀關系的基礎,大多時候還擺脫不了“門當戶對”。窮書生遇到富家女,一見傾心歷經波折終成好事,說白了不過是文人的意淫。但人們喜歡這類小說,表達了對愛情的一種主流向往,即渴望兩性情感擺脫舊有觀念束縛,得到身體與心靈的雙重解放,并在戲劇化的戀愛中,升華自己的存在感。
從民國至新世紀,才子佳人式的愛情都沒有真正的生存土壤,更多時候它被作為對傳統(tǒng)婚戀的一種懷念而存在,作為被封存于古典文藝作品的記憶而存在。男女地位格局的打破,對愛情的渴望與追逐,并沒有為才子佳人們提供結合的溫床。這其中固然與特定時期對人性的約束有關,但更多的,卻是情感的現代性,終結了才子佳人的組合。
現代觀念對人們情感的沖擊是巨大的,婚戀不再是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通道。價值實現渠道的多元化,讓婚戀退居事業(yè)、生存之后,成為體現個人存在感的非必需品。
尤其近十年來,對婚戀關系功利一面的指摘愈加明顯。網民不惜使用粗鄙言語,來懷疑婚戀的美好一面,以懷疑主義卸下婚戀的“妝容”,大家比在任何時候都了解婚戀的真相、婚戀存在的實用性。對婚戀的明白與懂得,使得才子佳人式的美好愛情模式徹底破產,就像網絡上曾經流行的那句話一樣,“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在當下的文藝作品,尤其是電視劇中,婚戀劇主要還是在塑造、尋找真愛,結局也都朝著真善美的方向行進。但在過程中,卻極盡所能,不斷重復婚姻、愛情的考驗與懷疑。夫妻內耗,婆媳戰(zhàn)爭,媽媽與婆婆大戰(zhàn),展示了美好背后所遮掩的千瘡百孔。哪兒有什么一見鐘情?哪兒有什么天長地久?哪兒有什么海誓山盟?愛情的古典主義在今天碎成了一地玻璃渣。
但是,如同任何時代都缺少不了音樂和詩一樣,哪怕人們的情感被異化到不堪卒讀,大家還是愿意看到才子佳人的故事。因為那是我們曾經的過往,可以不相信它,但通過它完成一些內心療傷、給自己一些期望,終歸還是好的。才子佳人生活在過去的書頁里,也會永遠生存在我們的幻想中。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