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摘要】仔細研讀《標準》,我們發(fā)現(xiàn)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是為了區(qū)分優(yōu)劣、沒有篩選性,評價是為了把握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和教師教學方式的適切性、有效性,以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實際上,評價關注與評價一個孩子的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特點,通過評價教師不僅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判每個兒童不同的發(fā)展水平和學習狀況,更重要的是能夠發(fā)現(xiàn)每個兒童的個性特點、學習特點、發(fā)展優(yōu)勢或進步等。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進一步在后續(xù)活動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幫助兒童不斷積累成功體驗,健康、自信地成長。
【關鍵詞】巧手;放手;幫手;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造成我們的教學評價出現(xiàn)了問題,陷入了誤區(qū)。
主觀:
執(zhí)教老師自身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和制約,缺乏對所任教學科的全面認知。老師們往往習慣以書面紙筆的考試評價代替對學生的綜合評價,這種評價易于反饋,方便操作。而過程性的評價占用的精力多,耗費的時間長,有時結果還不明顯。加之學校對品生、品社的評價沒有特別的關注,所以很多老師們都選擇了以道德認識代替道德行為,忽視了知行統(tǒng)一,造成我們的學生在試卷上一片“真善美”,而生活中卻是一番“假大空”,這樣的評價很難對教學起到診斷和調節(jié)的作用,更難以對學生起到強調和教育的功能,久而久之,學生的熱情被打擊,興趣被磨滅,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又表現(xiàn)在課堂上不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客觀: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學校不屬于核心課程,無論領導的重視程度、師資的配置,還是家長的關注都與核心課程語數英有著一定的差距。多數品生、品社教師都是語文教師兼任,語文教學自然成了老師們的主要任務;或者是年齡較大的,從核心課程上退下來的老師擔任,年齡的差距,思想的落后,體力的衰減,這些都造成了老師本身對于所任教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動力不足,對如何實施有效評價研究不夠,所以就無從下手,而書面紙筆考試,簡單易行,周圍的老師大都也這么操作,于是將錯就錯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另外,孩子往往根據大人的表現(xiàn)作出自己對事情的判斷,大人都關注語數英,往往都以語數英的掌握程度和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孩子學習成果的依據,造成孩子的精力也都放在了語數英,對所學的品生、品社課程不關注,對開展的評價欠缺重視。
仔細研讀《標準》,我們發(fā)現(xiàn)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是為了區(qū)分優(yōu)劣、沒有篩選性,評價是為了把握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和教師教學方式的適切性、有效性,以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實際上,評價關注與評價一個孩子的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特點,通過評價教師不僅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判每個兒童不同的發(fā)展水平和學習狀況,更重要的是能夠發(fā)現(xiàn)每個兒童的個性特點、學習特點、發(fā)展優(yōu)勢或進步等。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進一步在后續(xù)活動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幫助兒童不斷積累成功體驗,健康、自信地成長。因此,我認為在教學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借一雙巧手,事半功倍
蠻干只會耗費精力,但是巧干卻可以事半功倍。老師們可以換一種思路,將復雜的學生不喜歡的評價方式,變化他們樂于接受的、易于操作的實踐,用此來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
比如在教學《安全的生活》這個單元時,根據《標準》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提出的第8條:使用玩具、設備進行活動時,遵守規(guī)則,注意安全;第9條:不到危險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傷害;第10條:知道在緊急情況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谡n程標準,我設計了一份“大眼睛在發(fā)現(xiàn)”“小精靈在思考”的作業(yè),請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去發(fā)現(xiàn)學校、家庭、社區(qū)所存在的安全隱患,用童眼觀察周圍有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并用童心去思考怎么避免這些危險,有什么好的辦法。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學生將課堂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并且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到的世界,有些是不被我們成人所意識到的,他們的發(fā)現(xiàn)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我們在小組中由組長主持,組員共同參與投票,評出了“最佳發(fā)現(xiàn)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具慧眼獎”,每個孩子都在這個過程中參與了,收獲了,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取得了進步,受到了教育。因此,及時跟進的獎勵措施強化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也是對他們認真付出的肯定。我想,這樣的評價是可以發(fā)揮它的效果的。
再比如《愛在身邊》一課,我們的學生往往都是通過頭腦中的想象、電腦上的畫面、作文中的摘抄,去認識我們的動物朋友。但是,對動物的習性、特點未必真的認識,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調查了解到喜歡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而每年有很多學生買“小雞”“小鴨”養(yǎng)著玩,如果能結合這個活動,設計有效的評價就是一舉兩得了。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開展了《我做雞媽媽》的活動,試圖讓學生認識到,我買到的不僅僅是一只小雞,而是一個生命,我領養(yǎng)了它,就要對它負責任。用“媽媽”的頭銜,喚醒學生對生命的重視,他們不會因為沒有了開始的新鮮勁就置之不理了,他們也更加仔細地觀察了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寫下養(yǎng)育日記,在自己的博客上傳“寶寶”的照片。整個過程是輕松、快樂、愉悅的,孩子的收獲確實多方面。所以,在《標準》中“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提到的第1條:做事認真負責,有始有終;第4條:認真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第8條:愛護動植物。這幾條規(guī)定的目標與精神都在有效的評價中得到落實。
二、試一下放手,海闊天空
在日常教學中,兼任課程多、工作任務重是老師們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既然不可改變,就要想辦法適應,并且想出合理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去應對。對于大多數品生、品社教師,即便不是語文教師兼職,也是要一人教很多個平行班,學生人數眾多,僅僅靠教師自己的力量去實施評價并及時反饋,難免力不從心。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適當地放一放,相信并培養(yǎng)學生的力量,還孩子一片海闊天空,讓他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自評是有效的解決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之間互評,比如在教學《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生活》時,學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簡報,由學生之間互評,互評的過程中,相互了解了不同的內容,豐富了知識。定期的資料庫、成長袋展覽也可以由學生獨立進行。另外,到生活中去嘗試、去調查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燙傷后的處理”這個片段時,學生在課堂上明白了燙傷后要及時用涼水沖洗,給表面皮膚降溫。但是,學生真的理解并掌握這個知識了嗎?我設計了一個小環(huán)節(jié),請學生回家去調查還有哪些處理燙傷的方式?第二節(jié)課,學生的收獲頗多,有的說用醬油,用牙膏,用香油,用醋等等。隨即,請學生自己展開辯論。在激辯中,他們知道了很多常見的做法不一定科學,燙傷后如果涂抹了這些東西,反而不利于皮膚散熱。利用辯論的方式,也有效開展了評價,了解了學生對知識是否真正掌握,是否會活學活用。
三、尋一群幫手,共享成長
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不是孤立的,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方的密切配合。有效的教學評價需要社會和家長參與,尤其是我們的家長,他們應該成為我們的得力幫手,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既見證了孩子的成長,又發(fā)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例如,我們每年的校園吉尼斯大賽,倡導“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大賽為每個孩子搭建一個屬于自己的舞臺,讓他們“喜歡和同學、老師交往,高興地、愉快地學;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學習發(fā)現(xiàn)和欣賞自己的、別人的優(yōu)點與長處,并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边@些都落實了《標準》。另外,家長都是我們的特邀嘉賓,這樣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可以解決評委不夠、教師緊張的問題;第二,可以讓孩子的熱情高漲,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認可和表揚;第三,在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引導家長將眼光不僅盯在結果上,更應該看重孩子參與的過程,成長過程。因此,只有家長與我們的認同保持一致,我們的教育才能產生大的效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學生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是我們品生、品社學科的重要任務,而品德的形成從來就不是靠一紙試卷就可以實現(xiàn)的,只有我們基于每個孩子的基礎出發(fā),關注知行統(tǒng)一,精巧設計,適度放手,合作分享,才能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讓孩子們在海闊天空中幸福成長。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