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古學謂之“昏姻”或“昏因”?!墩f文解字》曰:“禮,娶婦以昏時,故曰昏?!焙我砸诨枰谷D呢?原來,我國最初的婚姻是掠奪婚,掠奪婦女要在黑夜里才能得手。后世結婚便沿用了這個習慣,都在夜里迎娶,由此逐漸形成了婚姻的概念,同時把婚姻之禮稱為婚禮。
娶老婆必備的一套手續(xù)
古代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須符合“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為六禮之首。《禮記·昏義》有云:“納采者,謂采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采用雁也。”就是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納采禮物用“雁”,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之義。所謂“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二是不失時,不失節(jié)。雁為候鳥,秋去春來,從不失信。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名有兩種,一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時所命之名。二為名號之名,即以姓氏為名之類。至于男子之問名,在納采時先已通報,故問名只問女名而不及男者。問名禮物仍用雁。禮序為“賓執(zhí)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問名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防止同姓近親婚姻;二是利用問名得來的生辰年月日,占卜當事人之婚姻是否適宜。
納吉,就是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納吉”和“納征”,這兩項禮目往往并在一起進行。這是訂婚的主要手續(xù),寧波人對此稱做“文定”,寧海人稱“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一般都使用實物和代金。寧波習俗按女方當事人年紀為依據(jù),每歲老酒一擔,以16歲計,送酒16擔,約合48塊銀元的聘金。有些地方也用稻谷計算的,每歲一擔稻谷,價值與老酒差不多。這一禮目中雙方都用紅綠描金書帖,也叫“龍鳳書帖”。帖上寫的都是一些吉利話,但有一定的程式,男方寫“素仰壺范,久欽四德,千金一諾,光生蓬蓽”;女方回帖則寫:“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極,九如慶祝”等話。
請期,就是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家,求其同意?!罢埣諏⒂H,謂成禮也”,即近代意義上的擇日?!抖Y儀·士昏禮》云:“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蹦屑彝ㄟ^卜問神靈,確定了娶親吉日后,即派人告之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見。
親迎,為六禮最后一道程序,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親迎意義有二:一則表現(xiàn)由從妻居制向從夫居制轉變以后,母系風俗的傳承。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現(xiàn)出對女子的尊重。但同時,它也含有從夫居這一婚制的到來是不可扭轉的事實,表現(xiàn)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愿望。
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系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jù)。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舉行了親迎之禮后而夫死,按禮俗規(guī)定,新婦就只能認命,“從一而終”了。
六禮已畢,只意味著完成了成妻之禮,還須在次日完成“謁舅姑”,即成婦之禮;若公婆已故,則于三月后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廟見”。之后,婚禮就宣告完成,婚姻關系也最終成立。
合法離婚的必備要件
古代關于婚姻的解除也有詳細的規(guī)定。同婚姻的締結一樣,婚姻解除的決定權也完全操縱在男方家長方面。據(jù)史籍記載,西周婚姻的解除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被稱為“七出三不去”。
“七出”,是在中國古代的法律、禮制和習俗中,規(guī)定夫妻離婚時所要具備的七種條件,當妻子符合其中一種條件時,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捌叱觥币辉~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現(xiàn),但其內容則完全源自于漢代記載于《大戴禮記》的“七去”,又稱作“七棄”。內容如下:
1.“不順父母”,即妻子不孝順丈夫的父母。理由是“逆德”,在傳統(tǒng)中國,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勝過自身父母,因此違背孝順的道德被認為是很嚴重的事。
2.“無子”,即妻子生不出兒子來,理由是“絕世”,在傳統(tǒng)中國,家族的延續(xù)被認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無法生出兒子使這段婚姻失去意義。以《唐律》為例:妻年50歲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笆枳h”據(jù)此認為49歲以下無子,未合出之。隨傳統(tǒng)中國“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漸成熟,真正是以無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為減少。
3.“淫”,即妻子與丈夫之外的男性發(fā)生性關系。理由是“亂族”,也就是認為淫會造成妻所生之子女來路或輩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緣的混亂。
4.“妒”,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亂家”,亦即認為妻子的兇悍忌妒會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為妻綱”這樣的理想夫妻關系的混亂,而許多看法中,更認為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忌妒有害于家族的延續(xù)。
5.“有惡疾”,指妻子患了嚴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參與祭祀,在傳統(tǒng)中國,參與祖先祭祀是每個家族成員重要的職責,因此妻有惡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雖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為主要的理由。
6.“口多言”,指妻子太多話或說別人閑話。理由是“離親”,在傳統(tǒng)中國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輩分低的女性,被認為不應當多表示意見,而妻子作為一個從原本家族外進來的成員,多話就被認為有離間家族和睦的可能。
7.“竊盜”,指妻子擁有自己的個人財產,即存有私房錢。理由是“反義”,即不合乎應守的規(guī)矩。
保護婦女的婚姻法規(guī)定
“三不去”,則是因為“七出”所包含的范圍甚廣,可資夫家利用為借口的可能甚大,因此,西周婚姻制度中訂立了“三不去”,用以保障妻子不被任意休掉來保障婚姻的穩(wěn)定。
“三不去”指:
1.有所娶無所歸,指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則無家可歸;
2.與更三年喪,指妻子曾替丈夫的父母服喪三年;
3.前貧賤后富貴,指丈夫娶妻的時候貧賤,但后來發(fā)達富貴了。
在這三種情形下,即使是妻子符合“七出”的條件,丈夫也不能任意要求離婚。
“七出”在古代中國,代表了一種在婚姻制度中,一方面防止婚姻任意被結束,但另一方面卻同時能保障丈夫及其家庭的利益的規(guī)定。這規(guī)定使得在婚姻關系中,妻子一方處于弱勢,丈夫一方能較主動地決定婚姻的延續(xù)與否。另外,對于傳統(tǒng)中國原本就處于弱勢,難以獨立生存于社會的妻子來說,“七出”的規(guī)定也最低限度地保障她不至于因丈夫個人的好惡,而任意被拋棄。除此之外,在一些案例中,由于受到丈夫欺虐的妻子缺乏主動要求離婚的手段,同情妻子的地方官員,會以“七出”的法律來要求雙方離婚,使妻子能脫離惡夫。
(選自《非常法史》/劉典 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