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謹強
高效課堂的開展,給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課堂要活,學生要動起來,師生交流探討,總結經驗。然而,教學的高效性是教學的終極目的。通過課前準備、課堂40分鐘、集體備課、課后反思等幾個方面,探討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數學高效課堂個性教學課堂是教師耕作的田野,每一位老師都希翼一份收獲。高效課堂就成為一線老師每天執(zhí)著的追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認為教無定法,每個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發(fā)揚個性教學,積淀高效課堂,努力打造課堂的高效率,我認為從以下幾點嘗試,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準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
大多數教師認為,小學數學內容簡單,看一眼就會,所以課前沒有必要做準備。上隨意課,漫無目的,沒有激情。學生課前沒有看數學書的習慣,上課只是聽老師講,被動地接收,像個容器,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些教師盲目地照搬其他人的課堂教學模式,不顧學生的實際,讓學生無目的探究,在形式上合作、交流,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際上學生收效很低,課后一知半解。所以,課前教師“備學生”“備教材”非常重要。學生要溫習舊知識,預習新內容,做到師生都有準備地走進課堂。
二、集體備課是成就高效課堂的盟友
集體備課是我們學校的特色,從分工主備、集體研討、二次備課、到教學反思,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會引領教師成長。每位教師各抒己見,提高了整體授課水平。通過教師的討論,集思廣益、博采眾長。老師們的教學思想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集體備課體現了“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精神,促進了教學相長。在討論抽屜原理時,老師共同探討教法,共同探討思考題的答案,最后總結出突破難點的關鍵是“要找什么是要分放的物體、什么是抽屜,什么是至少數。找到了這個,可以利用物體數÷抽屜數=商+余數,求出:至少數=商+1,而物體數=商×抽屜數+1?!崩缤\噲錾嫌?0輛客車,各種車輛座位數不同,最少26座,最多44座,那么,在這些客車中,至少有幾輛車座位是相同的?解答這道題,就要看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車座位數,44-26+1=19(種)把40看成是要分放的物體,19種不同的車座位數看作19個抽屜,求的是至少數。40÷19=2……2,至少有幾輛座位是相同的:2+1=3(輛)。這樣的集體備課,讓老師吃透了教材,能夠很好地駕馭課堂,更好地去實踐高效課堂。
三、上課是踐行高效課堂的主陣地
高效課堂不能成為一種口號,一種運動形式。我認為,必須落到教學的實處,從每一個細節(jié)入手,讓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成為積淀高效課堂的左膀右臂。
1.復習要有針對性
復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不能單純地你問我答,走形式。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前,必須讓學生回憶一下圓柱的體積公式以及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只有這樣才能很自然地由圓柱的體積公式V=Sh,讓學生通過實驗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是V=13Sh.這樣就會在實踐的基礎上牢記這個公式,并明白13的含義。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新授要講究方法,要有針對性
(1)高效課堂不能趕著湊熱鬧
有的教師一輩子用一種方法教學,一成不變,課還沒上,學生就已經打哈欠。在學生心目中真的由“臭老九”變成“臭老舊”,這樣的無效課堂是在誤人子弟。聽過一些公開課,有些老師害怕出錯,把反復演練的舊課拿出來給大家展示,故意制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整節(jié)課是“棒、棒、棒、你真棒?!痹谕庑锌磥磉@節(jié)課確實不錯,但并沒有多少實際的效果,離課堂高效相差十萬里。因為只想著表演,而不想想如何上好課,所以有的老師教態(tài)不自然,出現了錯誤還渾然不覺。例如,去年我們縣上組織的賽講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在上《三角形的面積》時,他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先拼一拼,看能不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但學生拼完后,他沒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發(fā)現,而是重復地邊放課件邊講解,很明顯,設計上的重復,既浪費了時間又嚴重限制學生的思維。這節(jié)課看似熱熱鬧鬧,花樣繁多,但學生的收獲并不大。
(2)高效課堂不能強求十全十美
上課時,有的教師害怕出錯,更害怕學生提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硬是要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的思路上來,脫離不了教案和課件的約束,一切按程序操作。我覺得這樣是沒必要的。師生差別的外在表現是接受知識時間上的差別,而思維的靈活性還在于孩子。我相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千萬別擔心學生把你難住了。高效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一起去解決問題,能讓大家獲得學習的樂趣。
課堂設計只重視知識本位沒關系,可怕的無效課堂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把發(fā)言的機會更多的留給學生,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一道題提倡一題多解,然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在給學生教了什么是比例尺后,如何求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我沒有按照例題直接教學生怎樣求。而是給出例題讓學生嘗試自己來解決。例如:在1︰50000000的地圖上,某兩地圖上距離只有1.2厘米,這兩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過了10分鐘以后全班同學總結出了4種解法:
(1)解:設這兩地的實際距離是x厘米。1.2︰x=1︰50000000
(2)1.2×50000000
(3)1.2÷ 150000000
(4)1.2×500
第一種解法是書上的解法;第二種方法,有人用份數的方法做簡單;第三種方法是學生用算術的方法來做;第四種方法,同學則將數值比例尺化成線段比例尺,簡單明了。這四種方法解法都對,但都各有側重,適合不同學生的口味。我認為這樣的課更實用。我們無法預知課堂中的問題,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別,真實地幫助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才是我們的目的。
四、課后反思是完善高效課堂的后續(xù)
寫課后反思,不能做成教案的重復記載。把令自己興奮的一瞬寫下來,把孩子的奇思妙想記錄在冊,把我們共同突破難題的巧妙解法寫下來,把我們生活中與數學有聯系的東西保存下來。例如,我在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時,以我們靜寧的特產蘋果引出例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平時教學中,我注重先學后教,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耐心講解,耐心地對他們進行引導,給他們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3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边@話很有道理。
總之,要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就必須牢牢把握教材,面向全體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讓全體學生動起來,實現超越老師一人的課堂高效率。
基金項目: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2013年重點課題《小學數學“三三三”高效課堂教學實驗與研究》(課題編號:[2012]GSZ055)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