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
從“教士的村莊”到“知識人的城鎮(zhèn)”,再到今天“多元化巨型知識都市”的大學究竟是什么?這是人們一直探索的對大學內(nèi)在邏輯與外在使命的認識問題。在現(xiàn)代大學的發(fā)展進程中,我們雖然還未達成明確的共識,但無論是“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中國式大學理念,還是“一流教師成就一流大學”的西方式大學理念,無不強調(diào)“大學之本在于大師”。梅貽琦曾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授與大學的使命具有同理性。大學及其教授的使命就是大學與教授在社會文明進步中所應擔當?shù)慕巧拓熑巍?/p>
近年來,大學精神的迷失和市場的誘逼使大學越來越功利化,大學教育的“技藝層面”得到最大化的表達,而“價值層面”則越來越被遮蔽。用美國芝加哥大學原校長R.M.哈欽斯的話來說,大學如果日益成為職業(yè)培訓所,就將喪失“大學的理念”或大學之道,成為亂七八糟的大雜燴。與此同時,教授的學術活動名利化了,它可以換來金錢、住房、職稱、官位、獎品、名聲……學術的價值可以轉(zhuǎn)化為市場價格。這種功利化的陷阱如同一劑強烈的腐蝕劑,正在腐蝕著大學及其教授的學術生命。
(摘自《中國教育報》2013年04月19日,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