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福
歐洲導游手冊說,想要了解羅馬帝國的歷史、文化與藝術,首先要去斗獸場,再次便要到梵蒂岡。
從斗獸場往西北角走,踏著青石板路來到臺伯河西岸高地,一堵高聳的黑色城墻擋在面前,墻上有一醒目的圖案。兩個圓輪上立著一座三層圓頂建筑,兩旁有精美的裝飾,有人說,這就是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梵蒂岡了。這個國家地處意大利首都羅馬市內,是典型的城中之國。
世上最小的宗教袖珍國
說它小,因其總面積才0.44平方公里。具體說它相當于長800米,寬550米的一個長方形地面;再形象點說,她的大小與我們的天安門廣場差不多。
一圈古老的城墻內,建立了一個廣場、一個教堂、一個教皇宮(教皇宮除教皇及神職人員警衛(wèi)處所外,還設有博物館、雕塑館、圖書館、銀行、廣播電臺以及只有兩個窗口、一個郵筒的郵局),沒有街道。國名叫梵蒂岡城國,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
這是個既無資源又無工農業(yè)的國家。它的一切生活資源包括水、電、煤、氣、食品都要在意大利購賣。但其公民卻相當富有,人均GDP將近6萬美元,超過歐盟和美國??渴裁??靠宗教收入。每年,各國教會都要上繳一定的費用(進貢),還有不菲的宗教捐贈,這些進款占其總收入的85%。其長住人口僅600人,包括教皇、紅衣主教、副主教、神父等150人及其家屬;還有147名從瑞士雇傭的衛(wèi)士。據(jù)說,幾百年前就是這些瑞士衛(wèi)兵誓死保衛(wèi)了教皇宮和教堂,他們的忠誠感動了教皇,請瑞士人警衛(wèi)便沿襲至今。其衛(wèi)士衣服還是大畫家米開朗琪羅設計的,迄今不換,以示忠誠。這個宗教國與世界幾十個國家有外交關系。
梵蒂岡雖小,卻濃縮了基督教世界2000年的歷史,也濃縮了基督教世界厚重的文化與璀璨的藝術精華。
公元1世紀產生于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在初期有一定進步性,曾受到羅馬奴隸制帝國的排斥扼殺。到了4世紀羅馬帝國的后期,基督教被羅馬皇帝利用并定為國教。帝國首都羅馬城的主教逐漸成為西歐宗教首領,到5世紀已有教皇之稱,形成羅馬教廷。到8世紀中葉,法蘭克國王把所征服的意大利中部土地送給教皇,教皇從此有了領地,教皇國的雛形基本形成。當梵蒂岡山岡上耶穌大弟子彼得傳教遇害處修起教堂之時,一個國際性的,有嚴密統(tǒng)治系統(tǒng)的教會組織——教會國就誕生了。到中世紀,基督教轉化成為歐洲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重要工具,教會擁有無限權力,甚至可以任命其它國家國王,各種華麗的教堂也就應運而生。
世上最大、最華麗的基督教廣場及教皇宮
梵蒂岡城國的圣彼得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廣場。它長340米,寬240米,可以容納50萬人進行宗教活動,建于公元4世紀。1600年來,全世界一些基督教領袖和教徒聚會于此,舉行盛大的宗教活動,傳播各種重要“教令”。在廣場中央,矗立著一根高22.5米的方尖塔。這座于公元40年,由羅馬皇帝從埃及運來的神塔已屹立了近二千年,見證了梵蒂岡的歷史。大教堂、大廣場能有王者氣派得力于周邊巨大的陪襯建筑物。廣場周邊是兩座巨大的弧形柱廊。兩側柱廊各有142根足夠3人合抱的圓柱(4根一排),形成半月形拱衛(wèi)狀襯托著廣場和教堂。柱子頂端有140尊圣人雕像,氣勢恢宏,造型和諧,顯得神圣和威嚴。
圍繞教堂的陪襯建筑還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梵蒂岡教皇宮。此宮擁一千四百多房間和一個禮拜堂,即著名的西斯廷禮拜堂。宮內房屋除了教皇及神職人員居住外,其余辟為博物館、美術館、雕塑館。其中博物館在5世紀就有了雛形,包括12個陳列館與5條藝術長廊,匯集了希臘、羅馬古代重要文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其中最著名當屬教皇廳內的教皇神廟——西斯廷禮拜堂內的圓頂畫。它是世界宗教題材的代表作——米開朗琪羅的大型天頂畫——《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從《米開朗琪羅畫冊》上,我拜讀了這組畫。前者表現(xiàn)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過程,后者被稱為“繪畫史上的神曲”。它們以圣經《舊約》為題材,如《亞當誕生》《原罪與失樂園》和《諾亞方舟》,描寫世紀末日來到時,基督再現(xiàn),并親自審判世間善惡:美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
這里收藏的米開朗琪羅原作比他的出生地佛羅倫薩老皇宮和法國羅浮宮所藏還多。
毫不夸張地說,梵蒂岡的這組宗教建筑群,是我此次歐洲九國之旅感覺最輝煌、最耀眼、最富藝術感染力的建筑,而圣彼得教堂及梵蒂岡博物館的繪畫、雕塑及文物更是歐洲及世界宗教文化藝術最集中、最完美的體現(xiàn)。教堂規(guī)模大,影響也大。
世上最大、最神圣的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城國作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是十億教徒心中的圣地。矗立于廣場正中的圣彼得教堂,就是集中體現(xiàn)教義的一盞明燈,從這里向世界傳播各種“教令”。作為全世界基督教的第一大教堂,它是教徒靈魂的歸宿地,是精神上的首都。這座豪華、大氣磅礴的教堂,以耶穌最得意的大弟子圣人彼得而命名。
公元64年,彼得去羅馬梵蒂岡山岡上傳教,被羅馬皇帝、暴君尼祿殺害,尸首就埋在山上。公元326年,另一羅馬皇帝居士坦丁執(zhí)政,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性,還為被害的傳教者彼得修一教堂(地址就選在被殺害處),到公元333年才完成。到16世紀基督教最鼎盛時期,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并于1506年破土動工。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著名建筑大師布拉特曼、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相繼主持施工修建,既凝聚了幾代建筑繪畫大師的心血和藝術結晶,也印證了基督教發(fā)展壯大的歷史。
前面說過,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神學統(tǒng)治了人們的思想,壟斷了文化科學,《圣經》上的詞句在各國法庭中具有法律的效力,教皇甚至可以任免其它國家的元首。無限膨脹的權力、財力使教廷有實力營造自己的宗教堡壘以展示神圣的宗教權威,并以120年時間來完善、美化它,最后以其恢宏的世界第一的王者氣派展示在世人面前。
圣彼得大教堂高132米,寬115米,主要特征是羅馬式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石柱與平頂橫梁相結合。建筑整體平面為十字架結構,具有明顯的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裝飾精美。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可供數(shù)人合抱的圓柱對稱地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教堂的平頂上正中間站著耶穌的雕像,他的12個門徒的雕像一字排開。雕工細致,裝飾華美的高大圓頂是大教堂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它不僅象征梵蒂岡教皇的皇冠,更因為它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繪畫大師米開朗琪羅的代表杰作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教堂正面右側,矗立著手拿鑰匙的圣彼得全身像(那鑰匙是耶穌給他的通向天堂之鑰)。
大教堂左邊的大門,有梵蒂岡衛(wèi)隊士兵守衛(wèi)。他們身著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槍,表情嚴肅。
受著強烈宗教氛圍的感染,懷著探奇訪圣的心境走進世界宗教王國的第一大教堂,迎面而來的是色彩斑斕、富麗堂皇的高大殿堂。殿堂長186米,高100余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萬人做禮拜。兩邊的巨型大理石柱、墻壁拱頂、地面,都繪有精美的彩畫,塑有栩栩如生的浮雕,全是宗教題材,莊嚴崇高,讓人肅然起敬。
進入殿堂正廳,抬頭一望,一個倒扣的彩色瓷缸式的圓頂出現(xiàn)在上方,這就是文藝復興著名的繪畫大師米開朗琪羅的穹頂畫。圓頂正中有一透視光線的圓洞。穹窿下部是18扇桃核長方形窗,上面是18幅宗教題材的條幅圖,做工精美,手法細致,色彩艷麗,在頂部透光的照射下顯得光怪陸離,神奇瑰麗。在佛羅倫薩、在畫冊(西斯廷教堂)上我們都多次見到這位意大利出生的世界大師的杰作,并為他頑強的創(chuàng)作精神所感動。試想,在近200米高的屋頂仰頭作畫,一筆一劃,三年五年日復一日,這需得有多大的韌勁和耐力!
據(jù)說,為繪制此教堂圓頂和教皇宮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他整整用了四年半時間。他每天爬上高高的腳手架,直著腰,仰著脖子,眼睛望著天頂作畫,久而久之,身體變形,撐腰仰頭走路,連看信都要舉過頭頂才能閱讀。歌德說,人生朝露,藝術千秋。藝術家用生命創(chuàng)作的千秋藝術,讓我們記住了米開朗琪羅這個偉大的名字。
殿堂盡頭墻壁上供奉著米開朗琪羅24歲創(chuàng)作的《圣母哀子》名畫、雕制的足有一層樓高的青銅華蓋以及鍍金的圣彼得寶座,都是鎮(zhèn)堂之寶。在殿堂側面的洗禮堂內,除了以《圣經》為題材的精美壁畫外,還有一尊古老的圣彼得銅像,其腳趾幾百年來在信徒們的親吻中變得光滑通亮、漫漶一片。圣壇下燭光搖曳,無數(shù)人排著隊(有的是老師帶來的整班學生),雙手合十,喃喃祈禱,眼含熱淚,爭先恐后為一吻圣人的腳趾而快慰不已。從膚色看,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有的也許來自萬里之遙,其頂禮膜拜的虔誠委實讓人震驚!
由此可見,宗教在整個歐洲的影響已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人的生活細節(jié)中。而歐洲甚至世界著名的建筑、繪畫、雕塑大師們,諸如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又給傳播宗教的教堂裝點了光鮮亮麗的外衣,成就了天人合一的氣勢與威嚴。歐洲眾多教堂內各種藝術大范圍的鋪陳、夸飾,奢侈而極端地一再渲染創(chuàng)教者、傳教者的沉痛悲情,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天地鴻蒙、上帝造人、亞當蘇醒、大洪水、男女預言家等傳說,其雄渾、輝煌的形象畫面呈現(xiàn)出英雄主義的氣質和力量,讓人產生敬畏。
走出大教堂,走出這個袖珍宗教王國,我不禁想,隨著時代的進步,據(jù)說基督教教義也作了很大改進,但其核心價值觀仍不變,諸如靈魂不死說、現(xiàn)世來生說、天堂地獄說、輪回轉世說等,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挺荒謬可笑!但正是這部分的內容,給虔誠的宗教徒(全世界近十億人信基督)帶來根本的恐懼,因此他們就必須遵守宗教里規(guī)定的戒律,并對自己的思想行為給以自律,有所約束。這里善的原則乃是一個根本的原則,教義的莊嚴感、崇高感讓教徒與人為善,今生多作善事,以期未來進入天堂。這與佛教的為善于下,福應于天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價值觀確立了做人的底線,具有普世價值。這比信仰缺失、無自我約束的人生漂泊者更有生活定律,更能給人提供沉穩(wěn)深錨。大教堂默默無語地注視著遠方,進出教堂的神父、主教、修女、信徒們的臉上充滿自信、和善、從容,一派知足常樂的淡定。是因為他們活在眾神的關注下嗎?他們好像一點也不擔心被遺忘。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