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劍卿
在課程改革大潮的挾裹之下,在各種理念的倡導之下,語文的閱讀教學卻發(fā)生了異化,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問題:①忽視基礎能力和知識積淀的建構,盲目的追求新奇,語文課堂唯美化,顯得花俏浮躁。②多媒體的運用使教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③忽視學生的實際能力,大張旗鼓地搞課題研究,華而不實。④高喊學科滲透的口號,語文教學的本位缺失,出現(xiàn)非語文的傾向。⑤“討論”、“合作”、“對話”的蔓延,把不準教學內容的脈,課堂教學“信天游”,無目標傾向。⑥教材處理、教學語言的模式化,束縛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導致教師反思、調整和重構能力的喪失。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樞紐,但是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我們的課堂華而不實。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保持理性,認真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正確地處理好文本、學生、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閱有所得,讀有所獲。
一、把握語文的特點,立足文本,以“言語”為教學基礎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從知識和能力的建構來說,是歷練語文能力,而這種能力實際上是將文本的靜態(tài)語言轉化為學生的動態(tài)言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學生在學習文本語言的過程中,同時也接受了文本中固有的思想、知識、文化,接受了作者潛移默化的熏陶,將靜態(tài)的語言轉化為動態(tài)的言語,形成了自己富有個性的言語能力。而“言語能力”最基本的表現(xiàn)是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它不僅體現(xiàn)在誦讀上,更主要體現(xiàn)在對詞句的理解和運用上。有時即使是一些簡單平常的詞句,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去品味,讓情感與語言之間建立一種意義上的關聯(lián),學生就會對語言有了更深的感受,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也會大大提高。
二、尊重學習的主體,加強引導,以“感悟”為教學主線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探究、體驗、感悟和熏陶,揭示了語文學科的文化功能及其人文特性。但是,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們缺乏從學生閱讀的主體性角度去認識學生閱讀的探究和體驗性質,在課堂上搞“一言談”、“滿堂灌”,用教師的條縷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學生完全臣服于教師和文本,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缺席的,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怎能不味同嚼蠟,怎么會喜歡呢?真正成功的閱讀教學不是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而是在教師的有效調控下,學生飽含求知的熱情,大膽地對文本暢想暢言,從文本中獲得屬于自己的“真知灼見”。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關注學生情感、思維、思想的“生成”,因為語文課其實是一種建構。
學生探究的過程實際上是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難免會遇到“攔路虎”,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誘發(fā)主體的閱讀探究激情;教師可以授之以法,使主體閱讀得法;教師可以“搭橋過河”,縮小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教師可以對學生出現(xiàn)的“盲點”進行“點化”,排除主體的閱讀障礙;甚至還可以使主體的閱讀與其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產生沖擊,促其“覺悟”、“升華”。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否則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常常得不到尊重,失落了學生,就會出現(xiàn)“主體無主,主動不動”的被動閱讀態(tài)勢。
當然尊重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讓學生在課堂上胡言亂語,任由學生隨心所欲地解讀文本,盲目地認同學生的錯誤觀點。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做出正確的評價。
因此,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只有在尊重學生個體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閱讀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實現(xiàn)思維的多元化、立體化。
三、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強化遷移,以“應用”為最終目標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以文本為載體,向生活遷移,達到在生活中用語文的目的,而不是把閱讀教學變成“空中樓閣”。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的實踐、遷移都必須以于文本、學生為中心。緊扣文章的關鍵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精心設計問題。找準拓展點,根據文本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立足文本但又高于文本;抓住遷移點,創(chuàng)設恰當?shù)膯栴}情境,引導學生把學得的語言加以熟練、巧妙的運用,促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把文本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言語。雖然45分鐘的課堂是有限的,但我們如果能以有限的課堂,加強語文實踐,給學生一個自學語文的能力和習慣的養(yǎng)成,為其終身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這是語文課實用價值所在。
總之,作為語文教學半壁江山的閱讀教學,只有做到文本、學生、教師三位一體,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實現(xiàn)緣文會友的對話理念,獲得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6
[2]《課程標準解讀》,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P1、P6、P4
[3]《讓學生進入思考的世界》,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4期
[5]《高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