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走過了由解放前的“背讀”到建國后的“講讀”,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導讀”、“研讀”這一發(fā)展歷程。雖說這幾種閱讀教學方式有它們各自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總的說來,“背讀”漠視人性,枯燥無味;“講讀”精彩了老師,灌輸味太濃;“導讀”雖然表面上重視了讀,但學生的讀常常是為了配合老師的教,亦步亦趨,缺少靈動;“研讀”學究氣太重,讓人望而生畏。
眾所周知,語文閱讀不是科學研究,它更多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審美欣賞。因此我覺得“賞讀”的提法更富學科特色,它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百p人情,明事理,獲取精神的滋養(yǎng);賞語言,學表達,接受母語文化的浸潤,生成語言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現(xiàn)在不少賞讀課變成了散讀課,有的老師賞讀泛濫,或者賞讀時或前或后,時深時淺,角度單一,缺少深度,流于形式,不少學生神思恍惚,疲于應付,賞讀成了少數(shù)學生展示的舞臺,變成了大多數(shù)學生霧里看花的噩夢。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賞讀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語文賞讀要把握幾個“度”。
一.注意適度
語文賞讀的適度是與過度相對應的,所謂過度,是指教師對課文的感受、理解和評價出現(xiàn)偏差而形之于課堂教學的一種言過其實現(xiàn)象,即對有瑕疵甚至有硬傷的課文贊美有加、推崇備至。
眾所周知,現(xiàn)今語文教材更新?lián)Q代快,先前經(jīng)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老一輩語文教育家精心錘煉的文質(zhì)兼美的傳統(tǒng)篇目,很多被新的篇目所取代;加之現(xiàn)在全國許多省市競相編寫出版發(fā)行語文教材,研制、生產(chǎn)和試用的時間短,因此,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未必篇篇是范文。細心的教師只要把同一套教材不同版次的某些同題課文進行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有或多或少的改動。之所以要改動,就是說明課文本身有瑕疵甚至有硬傷。著名課程專家鐘啟泉先生十分尖銳地指出:“目前我國的課程教材編審隊伍泥沙懼下,良莠不齊,教科書設計理念、設計技術和評價尺度非常落后。加上某些‘權錢交易的干擾,一些教材編寫組原本就沒有教材編定專業(yè)素質(zhì)?!币虼?,教師面對語文教材就應多一些平視和審視,少一些接受和仰視。
那么,作為執(zhí)教者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避免賞讀過度、做到適度呢?筆者認為:在初中階段,教師遇到有瑕疵甚至有硬傷的課文,處理的基本原則是:精準判斷,揚長避短。具體說來,就是教師在確診課文有瑕疵或硬傷的前提下,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選擇課文的某些長處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通過直接正面的呈現(xiàn),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和領悟;而對課文的瑕疵先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然后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應有意識地繞開或淡化,學會裝糊涂,不要吸引學生的特別注意。對于比較典型的問題也可以發(fā)動學生給課文挑刺,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修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但這樣處理不能泛濫,要適度,否則會給學生留下課文也不過如此的印象,勢必會使那些本身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也受到牽連,從而影響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課文不值得學的心理定勢,極有可能對今后的語文教學產(chǎn)生消極影響。
二.講究角度
首先,教師在引領學生賞讀課文時,要引領學生學會從語言表達上賞析句子。賞析句子的語言表達,可以從修辭、句式、結構、詞語等角度入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常見的修辭有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等,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從特殊句式入手賞析。常見的句式有矛盾句、點睛句、結尾句等。矛盾句:看似矛盾,卻蘊含了作者的深意。點睛句:畫龍少不了眼睛,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結尾句:經(jīng)常呼應開頭,總結全文,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啟發(fā)讀者思考。另外文中一些警句、雙重否定句、長短句、對仗句、議論抒情句也是值得關注的。從結構作用的角度賞析。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常見的有六種:總領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為后文作鋪墊、前后呼應(照應)、總結上文或總結全文、點明中心或升華中心等。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賞析。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shù)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行之有效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句子在語言方面常見的有以下特點:有的具體平實、通俗易懂、準確嚴密,有的形象生動、幽默詼諧等。一個句子本身具有怎樣的語言特點,要根據(jù)文體和語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體特點和句中的重點詞語加以分析,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其次,教師在引領學生賞讀課文時,要引領學生學會從內(nèi)容情感上賞析句子。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nèi)容,也有的句子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在賞析句子時,內(nèi)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師在引領學生賞讀課文時,還要引領學生學會從寫作方法上賞析句子??蓮膬蓚€方面考慮:看句子選用的表達方式,看句子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等。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賞析。例如刻畫人物、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描寫句往往對表現(xiàn)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從表現(xiàn)(藝術)手法的角度賞析。藝術手法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xiàn)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lián)想、想象、象征等。
三.把握梯度
賞讀的對象是文章,賞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tǒng)。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nèi)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
賞讀的初級階段是積累階段。積累的內(nèi)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能熟練地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有感情的閱讀范文,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在賞讀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jīng)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
賞讀的中級階段是理解階段。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只有發(fā)展了思維能力,理解力才能應“源”而生,所以這一階段賞讀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lián)想、想象力。判斷力是指讀者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明確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斷句或“限制和修飾成分”來訓練。分析、綜合能力構成了人類基本的思維過程,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將事物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分解出來的能力。只有通過分析,對課文的整體認識才能深入。綜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綜合起來考慮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訓練離不開綜合的指導,綜合能力的訓練必須以分析為基礎。如必須在熟悉全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給文章分段,給段分層,給句子劃分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必須在分析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層義、段義、題旨,以訓練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給文章列寫內(nèi)容提綱是訓練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聯(lián)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觀念聯(lián)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觀念的能力。有了聯(lián)想,可以將有形文字的意義空間拓展到最大,從而使理解更準確、更合理。在賞讀活動中應鼓勵學生主動去聯(lián)想。教師還可根據(jù)聯(lián)想的類型,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聯(lián)想力的訓練。
賞讀的高級階段是評鑒階段。即對文字材料的內(nèi)容和形式進行評價和鑒賞的階段。只有掌握相當?shù)目茖W文化知識、專業(yè)知識、語言知識,能進行抽象思維的閱讀者才能評鑒作品。中學生應該而且能夠具備評鑒能力。初中階段可培養(yǎng)學生對具體的人物舉動、故事情節(jié)、作品特點、某一觀點作評價的能力,能寫一事一議的小論文。
四.力求深度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其實也就是說,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數(shù)量文本的閱讀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如果我們對每個文本總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學習、訓練,那么學生就始終無法形成這種技能,因此我們在引領學生賞讀課文時一定要力求有深度。所謂深度閱讀的實質(zhì)是教師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在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發(fā)展思維的同時,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深度閱讀要重視對語言的分析、揣摩、感悟。選入教材的課文皆是文質(zhì)兼?zhèn)涞拿牢?。從語言上看,文字描摹細致,優(yōu)美生動,言簡意豐,蘊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從思想內(nèi)容上看,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意義……然而,無論是學文,還是明理,最關鍵的都要通過品讀語言才能實現(xiàn)。膚淺地品讀語言,只能獲得淺層的收獲,深度品讀語言,才能有豐富的收獲。
深度閱讀需重視細節(jié)分析。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常常具備敘述生動、描寫形象、議論深刻、思想睿智、境界高遠、格調(diào)高尚等因素,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描寫也是極其重要的。強調(diào)“深度閱讀”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要重視對文本細節(jié)的研讀。通過對細節(jié)的分析,來提高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鑒賞能力,為作文寫作提供參考。遺憾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粗線條的太多,作過細分析的太少。例如茹志鵑的《百合花》,這篇文本中,通信員衣服上的大洞,通信員給“我”的兩個饅頭,通信員槍筒里的樹枝、野菊花,新媳婦的棗底百合花新被……這些細節(jié),感染了無數(shù)的讀者,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這些細節(jié)描寫使《百合花》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賞讀中對這些細節(jié)描寫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其結果必然是夾生飯,天長日久肯定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賞讀文本的熱情,無法提升學生的賞讀能力。
當然,深度閱讀還需要語文教師使用文本時,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二點,不及其余。如果注重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唯恐遺漏,實際上學生可能什么都學不到、學不會。一個善于教學的教師,應該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研讀教材,把課程標準的知識能力要求列出一個體系并且落實到具體的文本中。一篇文本強調(diào)一二個知識能力點,這樣做,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累積,學生一定能有所收獲。
顧迎海,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海門。責任編校:秦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