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胡適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位極有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既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又是舊道德的楷模;既是中國社會革命的積極推動者,卻又最終站在了中國革命反對者的立場上。激進與守舊,革命與反動,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人格和價值取向,在他的身上完整地統(tǒng)一起來。本文試圖從胡適的早期教育歷程對其思想的形成原因做一點粗淺的探討。
胡適的思想教育時期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的封建私塾教育(1895-1904);在上海的新學堂式教育(1904-1910);在美國的大學接受西式教育(1910-1917)。
一、早期私塾教育:對仁愛孝順觀念的接受
胡適生于一個下層官宦家庭,母親是其父胡傳的妾,1895年胡傳死時,其母才22歲,比胡傳的長子還小2歲。在這樣的舊時封建大家庭中,胡母的地位可想而知。她必須具有隱忍、順從的性格,而胡適是她一生全部希望的寄托,她希望胡適能夠步入仕途,不要像他大哥那樣不務(wù)正業(yè),因此對他的教育非常嚴格。同樣,胡適對他的母親非常敬愛,他在《四十自述》中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夠?qū)捤∪?、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p>
1895年,胡適4歲時,他的母親就把他送進私塾讀書,接受封建傳統(tǒng)教育。在蒙學時期,他不可能對這些“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書有深層次的理解,但由于他們母子間深摯的愛,仁慈孝順的思想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這或許可以解釋后來的洋博士與鄉(xiāng)下小腳女人相伴一生、不棄不離的原因。此外,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胡適閱讀了大量的古典白話小說、彈詞、傳奇等作品,如《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胡適受這些白話小說的影響很深,這一方面由于這些白話小說本身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符合兒童的心性。
二、在上海新式學堂教育:同情革命,反對滿清政府
1904年秋,胡適的母親為了兒子的將來,讓胡適到上海求學。年僅12歲的胡適便離開了家鄉(xiāng)和母親,來到了上海。胡適后來回憶說,“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個慈母的愛,一點點用功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
胡適到上海后,先后就讀于梅溪學堂、澄衷學堂和中國公學三所學校,用他的話來說接受的是“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教育”。在這一時期,胡適思想的明顯變化是接受了“進化論”,同情革命,反對滿清政府。
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于一個激烈動蕩的時期。上海作為整個中國的縮影,是各種知識分子聚集之地,也是思想文化沖突最激烈的地方。胡適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讀書學習,其思想深受影響。
在梅溪學堂里,胡適經(jīng)常閱讀《時報》。在當時他深受梁啟超的影響,他“雖不明白種族革命,卻在腦海里種下了不少革命的種子”。讀了鄒容的《革命軍》后,胡適的思想起了巨大變化,自認是新人物。
在澄衷學堂里,胡適深受嚴譯《天演論》的影響,并且取書中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語,改名為胡適之。同時,梁啟超所提倡的改良主義和改造國民的精神,使胡適認識到在中國之外尚有更新的文化,要富強中國,必須要改造中國國民的思想,他后來承認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
上海的中國公學,是胡適接受革命思想最重要的地方。這所學校是1905年由反對日本政府壓制中國革命的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他們自創(chuàng)自辦“純?nèi)皇且粋€自治的共和國”。胡適身處這樣一個學校中,自然會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民主革命的思想。他為學校里鼓吹革命的《竟業(yè)旬刊》地撰寫文章,后來任該報主編,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同情革命,反對滿清政府的態(tài)度非常鮮明。
從胡適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胡適雖然同情革命,但卻不贊成暴力革命。他一沒有參加革命黨,二沒有剪掉辮子,說明胡適沒有明確地在行動上參加革命,對革命還有保留態(tài)度,而是企圖按照改良的思想來改造中國,使中國強大。
三、在美國校園的西式教育:實用主義思想的確立
1910年,胡適考取了美國的庚子賠款留學生,于9月抵達美國,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胡適是抱著“乞醫(yī)中國之神藥”的目的而去美國的。
胡適到美國后,受美國的自由主義民主觀的影響較大。他在1912年的美國大選中,支持自由派的總統(tǒng)候選人,信奉自由主義派所主張的放松國家對社會和個人的控制,給人以充分的自由度和支配權(quán)。這與胡適在國內(nèi)時期形成的反對暴力革命,主張溫和改良、解放婦女等思想相一致。
胡適在美國時期,確立了對他一生影響最重要的實用主義思想。實用主義注重實踐效果,反對各種空談理論,符合胡適的“西乞醫(yī)國術(shù)”的思想,因此,胡適一接觸到實用主義,便認定這是“起死之神丹”,發(fā)奮讀完杜威的著作。
胡適初到美國之時,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雖然正處于鼎盛時期,但應(yīng)該看到美國當時的哲學派別不只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一種,但胡適卻獨選中實用主義作為自己的主修方向,是因為這種哲學特別適合胡適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實用主義注重實用效果,認為實用與否是檢驗一種理論的最后標準,這與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尋求的使中國富強的實用主義道路相吻合,而胡適是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因此實用主義倍受胡適的青睞,成了他心目中挽救中國的起死之“神丹”,并且這種思想形成后,在胡適的頭腦中一直牢牢地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此后,胡適的思想基本成型,再無大的變化。1952年6月1日,杜威逝世,胡適毫不掩飾地說:“杜威先生的思想影響了我一生?!?/p>
從胡適的這三個階段所受的教育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他思想里的激進與守舊、革命與反動思想特點的形成經(jīng)過,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胡適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