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六 范宜潛
摘 要:2012年10月10日至30日,來自廣東省茂名、肇慶和云浮等三個地級市的五位省級化學骨干教師到廣東省骨干教師培訓點——廣東梅縣東山中學范宜潛教師工作室跟崗學習。跟崗學習期間,在工作室主持人范老師的具體指導下,五位骨干教師開展了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筆者在本文中著重談談《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同課異構中的導課分析。
五位教師的新課導入可謂“各有千秋,風格各異”。五位教師新課的導入時間大約都占3分鐘,PPT的制作都很精美,在提高課堂的吸引力方面都做得很成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人入勝,懸念激趣
劉老師在上《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的導課是以“秋已深,葉已紅,同學們的學習勁頭也正濃”,以詩一般的語言開頭,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效果不錯。緊接著,就開宗明義地講授本節(jié)的教材內(nèi)容、重點及難點,以“直接導入方式”導入新課。劉老師以這樣的直入主題的方式導入新課,有助于學生了解與掌握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習本節(jié)知識對學習后續(xù)知識所起的作用。筆者認為用“秋已深,葉已紅,同學們的學習勁頭也正濃”這一句話固然有詩意,但與本節(jié)內(nèi)容聯(lián)系不上,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感覺。從劉老師的導課,筆者得到啟發(fā),設計這樣導入:“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比缓筇釂枴巴瑢W們,你們知道這一句話是誰說的嗎?”接著講解:“這是蘇聯(lián)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中的一句話,其意是指人的堅強意志是如何煉出來的。那么真正的鋼鐵又是怎樣煉成的呢?”這樣就很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價值觀不僅強調(diào)科學的價值,更強調(diào)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边@樣設計也許就不會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有感而賦詩了。
二、歸納、分類、承前啟后、設懸念
本節(jié)課前承初中的氧化還原與還原反應的再認識、物質(zhì)的分類,本節(jié)課的知識貫穿整個高中化學。詹老師的導入新課的方式是“討論方式、歸納方式、疑點方式”等多種方式并用。詹老師導課可以用幾個字概括“短、準、精”。讓我們看看詹老師是如何導入新課的。
A.請將上述反應,從反應前后物質(zhì)的種類和數(shù)目進行分類。
B.還有什么分類方法?分類標準是怎樣的?
詹老師先提出問題,留下懸念,讓學生進行討論,歸納在初中所學習的對反應的分類方法,反應(5)的問題提出,與學生的固有觀點產(chǎn)生矛盾沖突,學生對反應(5)歸為哪一類反應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激發(fā)了學生渴望解決問題的欲望。詹老師新課導入,很簡單、所用時間短;問題的設計找準了本節(jié)課知識的重點、難點或關鍵;所設計的習題也很精練,問題很有針對性,很注意知識的前后銜接。詹老師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和重組,使之形成適合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還將所學的知識納入新的知識體系中。詹老師在導入新課時很注重引導,加上東山中學的學生是梅州市的精英,基礎扎實,聰明,詹老師的問題設計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加上適當?shù)囊龑?,很容易引起學生的爭論。
更重要的是詹老師的課堂語言很有藝術,本身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所以課堂效果很好。
三、實踐導入,貼切生活
邱老師和莫老師的導入新課都采用的是實踐導入,就是教師動用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所熟悉的化學現(xiàn)象和常識,聯(lián)系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而導入新課的方法。她們都是以提問學生食品包裝盒(如月餅盒)中為什么放一包脫氧劑,以及有的食品為什么采用真空包裝來導入的。
以這樣貼近生活的實例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刺激學生。學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很快就會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接著,她們以削了皮的蘋果顏色變暗的事實,轉(zhuǎn)入提問導入,這樣很自然。
不同之處是莫老師用的是圖片投影,邱老師用的是實物蘋果展示,更直觀,更有創(chuàng)意,效果更好,也更符合新課標要求“能解釋生活中的化學”,更能“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zhì)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p>
四、設情境、有趣味,歸納分類、層層遞進
最后談談蔣老師的設計。他首先展示了蠟燭燃燒的圖片,然后在圖片的下方打出李商隱《無題》中的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接著講“東山中學的老師正如這蠟炬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了你們通往成功之路,你們一定對母校與母校的老師深懷感恩之心吧!把老師比喻為蠟燭,蠟燭燃燒是什么反應?”
蔣老師的設計意圖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也就是課標中的情感教育,又與本節(jié)課的主題緊密聯(lián)系。
接著轉(zhuǎn)入以“直接導入方式”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所要達到的三維目標,然后讓學生做一個“連連看”的游戲,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通過游戲達到“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對物質(zhì)的分類知識進行再認識,由六種反應類型都無法對2FeCl3+Cu=CuCl2+2FeCl2分類而產(chǎn)生矛盾,知道九年級“從反應前后物質(zhì)的種類和數(shù)目進行分類”的局限性而提出新的分類標準。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級向高級這一客觀規(guī)律的,學生學習也是這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把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引燃點”,由復習舊知識入手,導入新課。很自然地從復習初中從得氧與失氧的角度認識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的知識,再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從化合價升高與降低、電子得失兩個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與本質(zhì)。從分類引入矛盾,引導學生思考新的分類標準。
五位老師的同課異構,展示了不同的導入新課方式,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教學高境界,這也正是同課異構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徐春麗,林承志.“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化學教學,2010(11).
[2]陳存英.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2).
(作者單位 蔣敏六:廣東省云浮市云安縣中學 范宜潛:廣東省梅縣東山中學) 關鍵詞:氧化還原反應;情境;規(guī)劃;分類;懸念;實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