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旗
東漢時期的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創(chuàng)造。流傳發(fā)展到明清時期,浙江的開化紙系展現(xiàn)過輝煌,成為造紙術的典型代表,被當作國家榮譽,或可稱“國楮”。
清內(nèi)府的極品用紙
清代圖書典籍宏博,從順治朝至宣統(tǒng)朝,清內(nèi)廷和各省刊行了諸多內(nèi)府本、贊撰本,其中大凡重要著作均采用開化紙系的寫本和刻印本,因而,開化紙系成為文化和歷史承傳的一種物質(zhì)性載體,功莫大焉。
乾隆朝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叢書。這部叢書征書、審書7年,抄“應抄”之書10年,成“北四閣”“南三閣”,抄寫紙張就是開化紙系。此外,“應抄”之書中又選“應刻”之書以廣流傳,印刷紙張也是開化紙系。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翁連溪在《清代內(nèi)府刻書概述》中稱:“順治朝刻書多采用開化榜紙和白棉紙;康、雍、乾三朝用紙多為近人所稱的開化紙。”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武斌說:文溯閣《四庫全書》紙張選用的是潔白堅韌的開化榜紙。
清代大型圖書,在《四庫全書》之前有康熙朝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詩》以及《御制數(shù)理精蘊》等,之后有嘉慶朝的《欽定全唐文》《欽定續(xù)三通》等,亦用開化紙系印刷。
出版家、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說:清代印書用紙品種繁多,最好的是開化紙,其次是開化榜紙、綿連紙等。內(nèi)府和武英殿、揚州詩局本,多采用開化紙,如清雍正五年(1727)內(nèi)府刊本《小字集注》為潔白開化紙。
筆者粗略閱讀,清代還有直接冠以“開化榜紙”印制的《春秋集傳》《圣訓三百卷》《上諭軍令條例》《仁宗睿皇帝圣訓》《欽定國史大臣列傳》《古文淵鑒》《朱批諭旨》《御制詩》第三集等50余種圖書。
清內(nèi)廷有“四殿兩閣”,均刻印書籍,其中武英殿刻本最為講究,一般由皇帝親選最有學問的碩學鴻儒,各地舉薦百里挑一的工匠,從編纂、雕版、??钡窖b幀,質(zhì)量均是登峰造極。在用紙方面,內(nèi)府本以開化紙系和宣紙、連四紙、棉紙為主。開化紙系的榮耀被提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是中國古紙的極品。
歷代之貢
開化造紙起始于唐宋,享譽于明清。
明代天順朝大臣倪岳的《青溪漫稿》和浙江右參政陸容的《菽園雜記》,都對開化紙系作過記錄。文物鑒藏家周叔弢《溫飛卿詩集箋注·小記》說:“‘開花紙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設官局造上等紙供御用。其中有‘小開花等名目……‘開花紙或以產(chǎn)地得名,他省沿用之?!?/p>
世人傳言,開化紙系分為“開化紙”“開化榜紙”“開化藤紙”和“桃花紙”等,或為產(chǎn)地名或為品名。
開化紙系以質(zhì)地細膩、潔白柔潤、簾紋不顯、薄而韌性強聞名于世,歷代為貢品。筆者查閱,唐《通典》、宋《元豐九域志》以及《宋史》都載錄有衢州貢紙的情況。明代衢州官紙之供在洪武朝,內(nèi)府之貢在萬歷十一年(1583)。筆者翻檢,明崇禎朝和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朝的開化各種方志都介紹開化本邑每年要向北京、盛京進貢開化紙系。這些紙均為官買官解,照科納稅。
文獻史料表明,被人推崇的明清開化紙系,包括了書籍紙、歷日紙、黃榜紙、白榜紙和藤紙等。據(jù)了解,明清時期衢州以黃、白榜紙之名上貢的惟有開化一縣。
清以來的藏書家、刻印家、紙商、書籍拍賣商及研究人員不約而同達成共識:唯開化紙系為上品。藏書家陶湘專喜收藏開化紙系印本,人稱“陶開化”。
失落與傳承
過去,開化一境之內(nèi)的大溪邊、小溪邊、封家和青陽一帶多古紙坊,散落遺留下一些紙槽和各種抄紙工具。清開化教諭姚夔在《藤紙》中的詩句“金溪一夜搗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把康熙朝造紙的盛況及紙的金貴描寫得淋漓盡致。筆者注意到,鄰縣常山也造“小開化”“大開化”紙;元末明初隸屬江浙行省的廣信府(治所在今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qū)),比鄰常山、開化,同樣延續(xù)造小、大開化紙。
明清開化造紙雖盛,但也流露漸趨凋零沒落的景象。明代中期以來市場需求提升,生產(chǎn)過度,加之官府、內(nèi)府對所供榜紙極度浪費,造成資源的巨大枯竭。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敘述:官紙隨意用來起稿、糊壁、包裹,榜紙肆意充當鰲山煙火、流星爆仗之費,在在皆是。
明末清初,由于寇匪蹂躪,邑民逃亡,開化紙的生產(chǎn)一度沉淪,朝廷憲檄查催,依然額辦困難。從乾隆六十年(1795)至光緒朝,開化舊志記載開化紙改實貨為稅銀交納國庫。清咸豐、同治朝后,開化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戰(zhàn)場,導致工匠流亡,紙槽徹底廢圮。
筆者了解,歷史上開化造紙的衰亡與核心原料的枯竭關系最為直接。據(jù)當?shù)乩先朔Q,貢紙除了基本原料外,必須添加另一種能使紙質(zhì)變得薄而堅韌的野生植物皮。清末,這種干皮竟然賣到兩塊大洋一斤,后來悄然絕跡。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藏書家、出版家惋惜哀嘆,失卻本真原料的開化紙品只能糊傘了。
不久前,筆者托人請一位八旬老人上山,經(jīng)一日尋找,竟然發(fā)現(xiàn)了這種古老的植物。剝下皮后,見皮質(zhì)柔軟潔白清香,掰開細看,纖維細密如絨,剝絲使全力拉扯,卻堅實如故。經(jīng)過大自然逾百年的蓄養(yǎng),幾近滅絕的野生植物重獲生機并且頑強地生存下來。
2008年底,開化縣文化部門開始著手挖掘開化紙制作技藝的工作。數(shù)月時間里,他們尋訪開化紙傳人,勘探開化紙產(chǎn)地遺留的紙槽和抄紙工具,對生產(chǎn)紙的采料、炊(煮)皮、漚皮、揉皮、打漿、洗漿、配劑、舀紙、曬干收藏等工序進行了詳盡的記錄與整理。2009年初,開化縣以“開化貢紙制作技藝”之名,向浙江省文化廳申報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9年7月,省政府發(fā)文確定開化紙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F(xiàn)今,當?shù)卣种匾曔@一傳統(tǒng)文化,建立博物館,支持傳承人調(diào)理原料配方與造紙工藝實驗,并于不久前試制出少量紙樣,今年春恢復了批量生產(chǎn)。
從保護歷史文化兼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文明考慮而最小規(guī)模產(chǎn)出,愿中斷百年的開化造紙術閃爍出神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