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光
小滿時節(jié),濃霧遍滿山頂,草木蔥郁,茶香繚繚。
2013年5月19日,華頂講寺的“禪茶雅集”在佛教圣地——浙江天臺山開始了一場盛大而美麗的茶會。此次活動由《海峽茶道》雜志社和吾道苑茶文化推廣中心協(xié)辦。素有“佛宗道源”美譽的天臺就以其深厚的歷史與美景令人向往,儒釋道三家在這里都留下了濃墨重筆,尤其以隋陳年間的智者大師的影響最為深遠。
李白曾形容“天臺四萬八千丈”,云錦杜鵑遍滿山谷,美侖美奐,華頂山區(qū)盛產“云霧茶”,這里的佛法與茶籽曾遠播日本和韓國。最澄和尚,榮西和尚,都與這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
茶會是一期一會,也就是說,每次的相會都是人生中的唯一一次,也是前緣注定的。
茶會在儀式感極強的氛圍中進行,梵唄聲中,演繹禪茶的肅穆莊嚴。
絲絲細雨擋不住人們的熱情,正逢杜鵑節(jié)期間,各地游人無不被這樣形式的茶會吸引駐足。
藏經樓前,古箏聲婉轉清脆。禪茶研討會的佳賓依次入席。
研討會上,知名茶人范增平談到,從定入靜而后安、慮、得,茶是生活的禪,禪是簡單的茶。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生活卻很空虛,沒有智慧去追求茶,就會玩物喪志;沒有智慧去追求禪,就容易進入虛無主義,所以說,“智者也要茶”。他認為,茶與水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茶水的講法是不對的,應是“茶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合為一體,成為覺和悟。
關于禪茶,浙江知名茶學教授童啟慶談得很實在。她說,自己一輩子搞自然科學,茶的本味有酸甜苦咸,如人生,不管遇到什么逆境都要走出來。茶禪一味講的是兩者有共通的地方,而不是指一個味道,這就要求我們在茶里面去體悟人生。
華頂講寺的住持性賢法師認為,除了茶,流傳世界的花道與香道也與天臺山有著甚深的淵源。對于佛法,一定要學修并進,最終要自己修自己體悟,茶道也是這樣。很多人修行沒有落到實處,一遇到事情就難免手慌腳亂,心理素質不過關。華頂古時候有72茅棚,都是修行人,沒有實修,光打坐、光喝茶都是不行的。
來自韓國《茶的世界》的社長崔希煥先生談到,韓國和天臺山有一千多年交流的歷史,從新羅時代的遣唐使開始,就從天臺山帶回茶籽和佛法。著名的韓國大覺國師參拜天臺山的智者大師后創(chuàng)建了韓國的天臺宗。中韓已經有多年的茶文化交流,希望雙方有更多的交流。
天臺華頂?shù)亩U茶研討會上,獨有的般若泉沖飲出來的華頂云霧茶,似有云霧覆于其上,甘香直沁心底。
“般若”即是佛法中講的空性智慧,華頂講寺的般若泉,極為甘軟香甜,用來沖泡云霧茶堪稱上佳。
19日下午,在智者大師的庭前廣場開始的一場茶會,則是茶與古樂的融合。此時天氣忽然放晴,原先的云霧茫茫一下子換成了晴天碧空。茶會上的十道茶席,五道由韓國方面帶來,另外五道則分別來自太原、成都、臺州等地茶友。茶席的內容契合禪茶的主題,以各式意境和充滿玩味的器具展示精彩。韓國的法師與四位茶人演繹了“西歸庵茶法”,靜心、插花、點茶,完成的茶供給四方佛陀、智者大師、華頂講寺,這是源自西歸庵僧人的茶法,因此手法極為安靜而規(guī)范。在茶法中,他們認為,茶器是身體的一部分,也是充滿佛性的,它與你的心相結合,每一個動作,都需用心在其中,關注眼耳鼻舌身意,不讓心外散。即使是潑水的動作,也代表著去除內心的塵垢。歸去,也就是回來,回來內心觀望自己。
在茶會上,茶人展示古琴、洞簫的清雅妙音?;蛞孕√崆傺葑喑錆M感染力的佛樂,臨海吾道苑以傳統(tǒng)茶藝、銀漢晴先生以太極茶道一展茶的風采,表演精彩到位,十道茶席同時奉茶,茶香彌散庭前,兩棵紅楓在智者大師的紀念堂前火紅地盛開。
在茶會之余,中韓雙方還舉行了茶法的交流,韓國的點茶法看似簡單,一招一式皆顯功夫。他們介紹說,要練習三年的葉茶泡法才能進入點茶法的學習。端起與放下茶碗的一個簡單動作,也是規(guī)范而頗具深意的,動作需做到優(yōu)雅嫻熟,把內心放到最低,專注于每一個微小的動作,然后一心注水、擊打湯花。
在天臺山上,還有葛玄茗圃,這是流傳千年的茶園。歸云洞前,那幾株古老的茶樹猶在發(fā)芽。歸云亭上,可以極目四望群山連綿,華頂講寺掩映于郁郁花草之間。
不舍歸去。千年杜鵑就在山頂怒放,此時天華云麗,千古茶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