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我們的童年
2008年,兒童圖書出版商蘭多姆出版公司曾對英國1170名有18歲以下孩子的父母展開調查。結果顯示,55%的人認為現(xiàn)在孩子的童年時期11歲就宣告終結。當時這個結果引發(fā)了英國媒體的大討論,到底是誰殺死了我們的童年?5年后,當我們孩子從思想到身體都迅速成熟卻離大人們理解的童真愈來愈的時候,同樣的問題也擺了在中國人的面前。
其實這個問題,尼爾?波茲曼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給出了答案。這位曾寫過震動世界的《娛樂至死》的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中,將早早殺死人類童年的兇手揪了出來——信息的爆炸。
在波茲曼看來,其實人類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童年的。他認為在西方一直到十七世紀,童年才剛剛開始被認為是生命中的一個獨特階段。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早期,由于進入現(xiàn)代工業(yè)時代,需要掌握某種特別的知識技能,兒童需要被送入學校加以特別培訓,才使得兒童最終從成人世界分離出來。在那個時代人們認為:“兒童沉浸在一個充滿秘密的世界里,心中充滿神秘和敬畏的感情;他們最終會了解這個世界,但要通過成人分階段地教他們如何將羞恥心轉化為一系列道德規(guī)范。從兒童的觀點來看,羞恥心給予成年力量和權威。因為成人知道,而兒童卻不知道,哪些話是可恥的,哪些話題是可恥的,哪些行為被認定必須在私底下進行。”波茲曼將這種分階段接受成人理念的過渡,稱之為社會意義上的童年時代。
但是到了二十世紀末,當人類進入一個資訊爆發(fā)的時代,這種過渡階段被更容易獲得的知識、信息大大縮短,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童年也隨之變短。盧梭曾經期望的那種單純、充滿好奇與驚喜的童年,反對兒童過早地接觸成人的世界,在盧梭看來“閱讀是童年的禍害,因為書本教我們談論那些我們一無所知的東西?!笨墒蔷拖裢讨和轮羝臋C械無可阻止地碾碎了盧梭的田園夢一樣,電視這個比書還便捷的資訊媒介更加迅速地打破了盧梭的單純童年的夢想。
波茲曼認為:“成人和兒童之間的主要區(qū)別之一,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層面不適宜兒童知道,比如種種奧秘、矛盾沖突、暴力和悲劇等等;而在現(xiàn)代世界,兒童逐步走向成年,我們正把這些秘密以我們認為在心理上可以吸收的方式透露給他們?!倍斀疱X、暴力和性這幾種本該是成人獨有的秘密被電視等媒介無差別地灌輸?shù)胶⒆幽X海中時,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限被瞬間打破:擁有強烈性征的芭比娃娃成為兒童的最愛、電視讓愛情與性過早地在孩子面前展露難以抵擋的魅力、孩子們進入暴力與反叛期的年齡越來越低……波茲曼發(fā)現(xiàn)電視已經迅速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他總結了三個原因:第一,因為理解電視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訓練;第二,因為無論對頭腦還是行為,電視都沒有復雜的要求;第三,因為電視不能分離觀眾。正是電視無法區(qū)分信息接受者和更容易理解、傳播的特性,讓孩子們過早獲得了太多成人的信息。
“我們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消息靈通 ,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們知道長輩知道的一切又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變成成人,或者至少像成人一樣。用我自己的一個比喻,這意味著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泵鎸γ绹敃r通過電視、書籍早早進入成人世界的兒童,波茲曼發(fā)出了童年在快速消逝的感嘆。
更可怕的童年殺手
《童年的消逝》成書于1982年,當時對于美國孩子那被電視不斷縮短的童年頗為惋惜的波茲曼,覺得電腦和互聯(lián)網也許能挽救愈來愈短暫的童年。在那一年,比爾?蓋茨才剛剛啟動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開發(fā)、喬布斯則頭一次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美國在內的少數(shù)國家才剛剛開始興建互聯(lián)網的雛形……這個新興的東西讓波茲曼很興奮:“有沒有一種傳播技術具備某種潛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唯一具備這種能力的技術是電腦。為了設計電腦編程,人們基本上必須學習一種語言,這意味著人們必須掌握復雜的分析技能,類似于一個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備的技能。”他在書的最后給了自己和童年一個希望。
可惜事實讓波茲曼很受傷,很快進入爆炸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成為了比電視還可怕的童年殺手。美國著名傳播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電子媒介將許多不同類型的人帶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許多從前不同的社會角色特點變得模糊了。由此可見,電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過內容來影響我們,而是通過改變社會生活的‘地理場景來產生影響?!痹诰W絡時代,信息獲得的門檻被光纖與海量數(shù)據(jù)庫徹底踩碎。如果說波茲曼擔心的電視有著節(jié)目審查、兒童時段、家長監(jiān)督這樣的遮羞布,那么在網絡時代一切成人的秘密幾乎都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更有興趣與能力接受新事物的兒童面前。當兒童只需要谷歌、百度,就能輕松地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獲得與成人差不多甚至更多的信息量時,成人世界的神秘與禁忌就土崩瓦解。而隨之消亡的還有兒童對于成人世界規(guī)則的敬畏與服從,這也讓他們更早地擁有了反叛與破壞的勇氣。
這樣的進程在中國發(fā)生的更快更猛,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中國網民數(shù)量達到5.64億人,其中10歲以下經常使用電腦的兒童達到了958萬,而6到14歲的兒童有73.2%在接觸互聯(lián)網。而中國兒童的快速成熟,從這些年不斷爆出的讓人驚訝的小學生作文就可見端倪:愛情、金錢、權力……在依然幼稚的邏輯性和文字之下,是已然掩蓋不住的過于成人化的價值觀和思維。
童年的快速消逝是無法阻擋的,而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批揮舞著成人價值觀與思維大刀卻難以掌握的兒童,還有因為童年過快消逝而對其戀戀不舍的成年人。正如波茲曼在電視時代所分析的那樣:童年快速消逝所帶來的是人生階段的重新劃分組合,一端是嬰兒期,另一端是老年期,而中間則是成人化的兒童和兒童化的成人。因為人們無力抗拒童年的快速消逝,所以也會更拒絕完全的成熟。畢竟我們內心深處對童年純真的向往,是需要補償?shù)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