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群
所謂的教學重點是依據(jù)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對教材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而確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知道一篇精讀課文一般只能用二課時(略讀課文一課時)的教學時間,而一篇課文可作為教學的要素是包羅萬象的。如果教師不善于捕捉教學的重點,不掌握科學的突破重點的方法,教學時就會眉毛胡子一起抓,嚴重影響教學效率。所以不管是備課時對教學重點的確定,還是上課時掌握突破教學重點的方法,對節(jié)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都有著重要的積極的意義。本文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就有關閱讀教學如何突出教學重點談談幾點做法:
一、 題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題目就像人的眼睛,是進入文章的“窗口”。它們或設疑引人,或交待思路,或明確范圍,,或預示中心-----如果教師能抓住“題眼”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重點也自然地突出了。
例如教學《將相和》一課,我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質(zhì)疑:
師:同學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題目中的“將”是指誰?
生:我想知道“相”又是指誰?
生:有“和”就有“不和”,我想知道他們是因為什么不和,后來又是怎樣和好了?
師:好,我們就來認真地讀課文,從語言文字中找到答案。
這樣就從課題入手整體把握文中的人與事,把握了事物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深化了文章主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重點自然突破了。
二、抓關鍵詞法
所謂的關鍵詞是指一篇文章中最關鍵、最敏感的字、詞。它往往能起到牽一發(fā)動全身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抓住教材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探究,借以突出教學的重點,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我抓住第一段中的“愛戴”這一關鍵詞,設計如下問題:伯父是普通人,他去世為什么會牽動這么多人的心?他做了什么事?為什么會得到各種各樣的人愛戴呢?引導學生把“懷念伯父”、“談論《水滸》”、“同情車夫”、“關心女傭”等幾件從內(nèi)容到形勢看來都毫無關聯(lián)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進行探究,得出結論:
我愛戴他——伯父關心我,真誠教育我——“談論《水滸》”
人民愛戴他——敢于抨擊黑社會——“談論碰壁”
勞動者愛戴他——關心車夫、女傭——“同情車夫”、“關心女傭”
人民群眾愛戴他——為別人想得多,為己想得少
通過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品析探究,學生不僅理清了課文思路,還在語言文字的運用訓練中感悟到了魯迅的高尚品質(zhì)。
三、抓重點句法
所謂重點句是指或能直接反映文章主旨,或揭示問題矛盾、或提示文章思路的句子。重點句在文中分布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位于文章的開篇出,多為總起句;二是位于文章結束處為總結句;三是處在文中的某一位置,從形態(tài)上講不易引起注意,但卻有深刻的內(nèi)涵,對體會語言文字、理解思想內(nèi)容,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若能準確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句,并進行適當?shù)貧w納綜合,設計問題,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文章的內(nèi)涵,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
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讀通課文后找出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然后我出示“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下面三個問題:①你是怎么理解“自作自受”這個詞語的意思的?②桑娜“作”了什么事?她將準備“受”到怎樣的懲罰?③為什么這樣“作”就會受到懲罰呢?她又為什么知道做了會受到懲罰還要做呢?從中你體會到桑娜是個怎樣的人?
通過這個句子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去讀書,去思考,去感悟,去尋找答案。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學會了表達,桑娜的寧愿自己受苦也要收養(yǎng)鄰居西蒙留下的兩個孤兒的高貴品質(zhì)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中顯現(xiàn)出來,把文與理自然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
四、主次辨析法
閱讀教學中在學生讀通課文后,指導學生分清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文章的次要內(nèi)容。然后花時間,花精力引導學生在主要內(nèi)容的文字上認真揣摩、仔細品析語言運用的味道、感悟語言文字中的內(nèi)涵是突出教學重點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寫了“我漂流遇險”和“面包店老板的熱心幫助”兩件事,我引導學生根據(jù)單元組導讀和本課的課后思考題確定以后一件情為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重點研讀面包店老板態(tài)度變化的語句感悟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這樣就少走了彎路,節(jié)省了時間,教學步驟又簡單,花時少,效果好。
五、由表及里法
從教學內(nèi)容的表象入手,在教學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地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地認識事物,領會知識,掌握技能,提高學生閱讀和審美能力
如《金色的魚鉤》一文第五自然段中有這樣兩句話“以后,老班長盡可能找有水潭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著魚鉤出去了。第二天,他總能端著熱氣騰騰的 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崩习嚅L每天宿營后就帶著魚鉤出去了,和第二天端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無論從時間還是事情發(fā)展的邏輯上,都有一段空白,填補上這一空白,由表及里地向深處探究,對于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是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六、上掛下聯(lián)法
先點出教材的重點,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理清與之有關的各種關系,來進行教學、以突出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
如《美猴王出世》(人教版五下)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不很好地抓住教學重點很難達成教學目標。我根據(jù)課文的語言特點抓住課文第二自然段中“他(石猴)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边@句話引設計問題:①石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跳進水簾洞的?②從句中的“徑”字你感受到了什么?③石猴進水簾洞后是怎么做的?這樣就用文中的一句話,通過設計問題的三個問題,用上聯(lián)下掛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去讀書去探究,教學重點突出了,教學目標達成了。
七、比較對照法
對課文中兩類或兩類以上相近或相反的內(nèi)容,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條件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抓住對比處,進行比較對照來突出重點,加強易混知識的的比較,找準分化點,有利于排除干擾,促使易混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清晰化的一種方法。
如《晏子使楚》,以兩個主要人物的各自言行進行對比:
楚王:讓晏子鉆狗洞→開城門迎接;笑齊國無人才→只好陪著笑;笑齊國人沒出息→只好陪不是
晏子:在城外:訪狗國才鉆狗洞;見楚王:我最不中用,才來楚國
通過這樣一比就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學生感悟就深,教學效果就好。
當然,突出教學重點的方法還很多,只要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