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 要】細節(jié)決定成敗,習慣成就人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個人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自學能力;學法指導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長知識,又長智慧,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根據大綱要求,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學習指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考方法和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利用學具(如:小棒、參考書、圖形、電腦等)進行數學學習的本領。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探討:
一、逐步學會利用學具進行學習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就不能發(fā)展?!痹诮虒W中,要改變“教師演講”,“學生聽、看”的被動局面,要多讓學生利用小棒、圖片、以及現(xiàn)代工具電腦進行實際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隨之展開、拓出。這樣學生在親自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就能逐步地展開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形成一種創(chuàng)新的意識。如教學“倍的認識”時,由于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教學時,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學具(小棒、電腦等)自己動手操作,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懂得第一行擺了2根小棒,第行擺了3個2根小棒.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的3倍。這樣在學生頭腦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很快地熟識倍的概念,通過這種方法,舉一反三,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就會自覺地通過學具操作,形成表象,通過簡單動手,同時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邏輯性。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熟悉學具的內容,訓練操作學具的基本功,并在每項數學知識中,引導學生如何借助學具進行學習,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利用學具進行數學學習的本領。
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要讓學生學會各種思維方法,必須以知識的學習為載體,所以教師不能專門給學生講解必須如何思考,而只能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深入淺出、潛移默化地進行傳授,這就需要教師能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并把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在這一基礎上,還要抓住某些典型的材料,作一些比較系統(tǒng)的介紹。比如:教學“時、分、秒”時,介紹鐘面上一共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分成5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1分,在日常生活中也叫1分鐘。同樣在學“秒”時,讓學生思考、討論、比較、類推,并用學具操作、演示,從中得出概念,從而使自己獲得知識。
通過上述的討論、對比,讓學生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使學生動手、動腦,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抽象與概括、創(chuàng)新能力,其核心是要解決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首先,是要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感知變化,在同學之間廣泛參加討論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解決問題的目的。讓學生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習慣,從而達到解決問題。其次,組織學生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使自己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利用已有的教具學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是“問題解決”的基礎,它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學更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探討、去研究!我相信,只要我們去努力,只要我們去探索,我們的數學課堂會越來越精彩,會讓孩子們越來越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