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強
摘 要:信息技術是一門新的學科,也是高考和會考的學科。因此,信息技術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如何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門學科,是眾多信息技術教師努力解決和探索的新問題。促進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方式有許多種,教師應該面向學生,堅持素質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穩(wěn)步推進課程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盡力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序有效進行提供了保障,并促進了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
關鍵詞:信息技術;有效方法;改革
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則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階段性的教學后,使學生取得學業(yè)上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要想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就應緊緊圍繞這兩個因素展開。
一、確立課程宗旨,明確教學特點
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專業(yè)技能并將此技能應用到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信息技術學科有別于其他基礎學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把握好課程目標和課程教學特點,是明確實施有效教學的方向。
二、課前的準備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加強教師教學的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1.教學目標的清晰、簡明
使學生能清楚地知道所要學習和掌握的目標。
2.教學內容的準確性、有針對性
教師應選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3.教法的靈活性
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應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fā),靈活地選用教法。
4.合理安排上課的步驟和時間以及知識要點的詳略得當
三、有效的課堂組織
1.維持課堂秩序,促進教學
嘈雜無序的課堂無法讓教師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知識傳授,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保持課堂紀律,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保證課堂教育的順利進行。
2.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只有學生對科目感興趣才會想要認真聽講,才能將知識最大化地自我吸收。
3.任務驅動,有效指導
教師可合理給學生布置任務并進行相應指導,在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應用,進行自我探索和相互協(xié)作,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對實踐學習產生興趣和自豪感。
4.分層教學,注重評價
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和任務布置,對于完成或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合理的獎懲。
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做到面向學生,堅持素質教育為基礎,力保在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教學擁有良好的課堂紀律,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序有效進行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能力,逐步對課程進行改良,以達到能夠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的最終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殷月萍.新課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探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8).
[2]陳磊.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淺析[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