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雙龍
我們恐怕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的時候,媽媽上班前總是反復叮囑:“聽奶奶的話,媽媽下班回來給買好吃的”;上幼兒園以后,媽媽每天早晨臨走時也總是一句話:“聽阿姨的話”;幼兒園的阿姨也會向家長反饋:“你兒子今天很聽話”;上了小學,還會告訴你:“要聽老師的話”;老師反饋:“你兒子今天太不聽話了,不讓他下課亂跑亂鬧,就是不聽”;后來,我們工作了,老媽還是叮囑:“要聽領導的話”……
由于我國教育的歷史緣故,自古以來積累的一個誤區(qū):總是用“聽話”兩個字去教育學生,“聽話”也就成了中國老師對學生教育的口頭禪,認為“聽話”的學生就是好學生。這樣一來,勢必在學生幼小心靈里灌輸一種觀念:老師的話都是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獨立思維、獨立行為和質疑精神(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會使學生形成唯唯諾諾的性格。我們八十七中學的辦學特色是“自主發(fā)展、人文見長”,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性,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們必須剖析培養(yǎng)“聽話”學生的弊端。
一、“聽話”源于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
中國教育“聽話”孩子的傳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在哪兒呢?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只要求得生活安安穩(wěn)穩(wěn),不惹是生非,成為一個老實人就可以了;老師認為,學生在學校平平安安,不給班級和老師添麻煩就行了,這就是好孩子。可是,如今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21世紀,中國已經和世界接軌,新世紀需要造就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高級人才,中國傳統(tǒng)的“聽話”教育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不徹底改變學校的“聽話”教育,就無法適應新世紀的要求。哪個學校改變“聽話”教育的觀念快,哪個學校就會為孩子成長帶來益處。我們老師的眼光要放開,胸襟要開闊,要看到學生的未來。因為我們要明確,是希望培養(yǎng)一個雷厲風行、思路清晰、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人呢,還是希望培養(yǎng)一個“自閉”患者呢?
二、“聽話”限制了孩子長遠的發(fā)展
試想,一個孩子(學生)處處、事事都按照父母、老師的話去做,沒有自己的思維和獨立行為,沒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力,這又和機器人有什么兩樣呢?自己的言行受別人支配,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能有創(chuàng)新人格、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嗎?學校怎能發(fā)展,教育怎能發(fā)展,中國又怎能發(fā)展,人類還會進步嗎?歷史證明,聽話的民族不是中國繁榮昌盛的保證,甚至可以說,“聽話”的民族永遠不會崛起。
三、讓學生不再只會“聽話”
如何讓學生成為不只會“聽話”的孩子呢?我建議,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并且歡迎他們與老師爭論,對于那些課堂上敢于發(fā)表反駁意見的學生,要多給點表揚。即使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也要在肯定他們勇敢精神的前提下,與其一起討論,讓學生樹立質疑的信心。哪怕是學生無理取鬧,也要委婉地給予說教。
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的學生是真心聽你的話嗎?或者說,是主動聽你的話嗎?我想,很多老師是低氣不足的。學生的聽話,更多的是被逼無奈,并不是他們自己懂事了,知道了自我學習。試想,如果他們不聽話,將會遭遇怎樣的后果?之前小剛的案例,他是聽話了,老師和家長也終于完成了對這個孩子的改造,實際上,我們根本無從知道這個孩子以后會怎么樣,即使他最終進入了大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有沒有反思過自己的行為,反思過自己是否給學生造成過傷害?首先,學生作業(yè)完不成是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不合理?簡單的呵斥對學生的是不是有效?老是用家長來鎮(zhèn)壓學生是不是合適?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個例,在實際的教育中,老師的粗暴不知扼殺了多少有靈性的學生,多少發(fā)明家藝術家體育明星……被埋葬,這些,我們無從知道。
其實,只要我們否換一個角度,做一個“聽話”的老師,就能改變一切。
“聽話”的老師當然不是要對學生的話言聽計從,而是讓我們要聆聽學生的心聲,當學生為自己爭辯,也就是和我們“頂嘴”時,不防靜下心來聆聽,聽一聽學生的看法,了解他們的心聲。在給予學生吐露心聲的空間的同時,也從中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讓我們共同從培養(yǎng)“聽話”學生的誤區(qū)里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為了孩子,為了教育,為了整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