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輝
摘要:新經濟政策是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索蘇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典范。揭示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規(guī)律,對我國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新經濟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啟示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7--01
列寧所倡導推行的新經濟政策是相對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而言的,在總結蘇俄的歷史經驗總結其失敗教訓,把馬克思主義同當時蘇俄的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我國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我們還有很大的盲目性。社會主義經濟,對于我們來說,還有許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编囆∑酵疽舱J為只有繼承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思想,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新經濟政策的提出
1918年,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赤衛(wèi)隊”攻擊資本的時期,把銀行、鐵路、商船、大型工礦企業(yè)收歸國有;實行糧食專賣制度,制定余糧收集制實行了余糧收集制以及實行義務勞動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這種 “暫時性”政策,體現了列寧“直接過渡”思想。成功地捍衛(wèi)了勝利的果實。但是,卻與當時蘇俄的具體國情不相符合。繼續(xù)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蘇維埃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面對這樣混亂的局勢,列寧果斷地指出:“向純社會主義形式和社會主義分配直接過渡,是我們力所不及的,如果我們不能實行退卻,即把任務限制在較容易完成的范圍內,那我們就有滅亡的危險?!?/p>
基于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深刻反思和蘇俄特殊國情的把握,列寧果斷地提出廢除余糧收集制,采取糧食稅制,實行商品交換,恢復商品流通,提出了不同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新經濟政策。
二、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在農業(yè)方面,用新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促進工農聯(lián)盟的結合
余糧收集制把國家所需要的糧食分攤在各產糧省農民身上,目的是保證前線革命軍隊和后方工人的物質供應。雖然這一政策起了積極作用,但是實質上是對農民的一種“剝奪”,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列寧提出用糧食稅來提高農民經濟生產力的辦法,鞏固工農聯(lián)盟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生產力,肯定了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最終實現了工農聯(lián)盟的結合。正如列寧指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lián)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的結合?!?/p>
(二)在工業(yè)方面,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
1922年3月,在俄(共)布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對國家資本主義再展開了討論,列寧根據俄國新經濟政策時期經濟關系的特點,提出國家資本主義的基本范圍和基本形式為租讓制、合營企業(yè)、租賃企業(yè)、代銷商業(yè)等等。此外,國家還允許私人辦小型企業(yè)。這些不僅利用了資本主義的資本和技術設備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而且有利于工農聯(lián)盟的鞏固和對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fā)展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正如列寧認為,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三)在商業(yè)方面,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商業(yè)和自由貿易,實現城鄉(xiāng)經濟相結合 “戰(zhàn)時共產主義”試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一政策嚴重阻礙了蘇俄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經過反思,列寧認識到“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的陣地上去,從‘強攻轉為‘圍攻。”即采用迂回的方式,“退卻”到商品交換和自由貿易。通過發(fā)展自由貿易極大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實現了城鄉(xiāng)經濟的融合。
三、新經濟政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現實啟示
新經濟政策的成功實施,改變了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正如列寧自己所說:“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同時又說,我們“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這一政策突破了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設想,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第一,立足基本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新經濟政策,使蘇俄經濟很快恢復和活躍起來。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照搬照抄的模式,我們應當根據實際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發(fā)揮理論的指導作用,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道路。正如鄧小平所說:“一個國家的革命要取得勝利,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各國共產黨應該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蔽覀兘ㄔ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fā)展為主題,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的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
第二,重視“三農”問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列寧曾明確提出:“農業(yè)是俄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工農聯(lián)盟是蘇維埃政權的力量所在,“社會主義的任務是使工業(yè)和農業(yè)接近并且統(tǒng)一起來”,“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大力幫助農民”。1921年,列寧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三農”問題的思想,也給我國當前處理三農問題提供了啟示:解決好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采取工業(yè)反哺農加快推動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新經濟政策是結合當時的國情,提出的過渡性策略。說明社會主義本身要不斷進行改革,正如恩格斯說:“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彼鼏⑹疚覀兇竽懤靡磺蟹从成鐣笊a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拓寬經濟發(fā)展空間,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列寧選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寧全集》(第41—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鄧小平文選》(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