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霞
草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頻率較多的一個意象,為很多文人所喜愛,探究這一典型意象,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該意象的文化思想內蘊和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能夠很好地走進文人的創(chuàng)作世界,了解詩人的心理,進而更好地感知我國古典詩歌的感發(fā)形式,很有意義。
一
一種典型意象的生成,緣于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是深深扎根于民族審美主體和客體的統一體。詩人由某種景物觸發(fā)某種情緒,又把自己的某種情緒注入到某種景物之中,因而某種景物便成為了一種詩人們所認同的表達某一種情感的意象。意象萌芽產生于人與自然的一種對應關系,而這種關系又得到了人們的一致認可,如《詩經·卷耳》中的“卷耳草”,即是觸發(fā)詩中女主人公思緒的一種媒介,春日的卷耳草牽惹出女主人公的思春情感,而卷耳草的枯萎,又引發(fā)出女主人公思人不得而產生的感傷。正是這種心靈的執(zhí)著追求與這種追求的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感傷和思怨,恰好和卷耳草的榮枯形成一種密合的對應,于是,憑草客觀的象而抒愁懷主觀的意的草意象便應運而生了。繼承《詩經》的傳統 ,淮南小山在《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則在《詩經》的基礎上,將以草意象抒愁思更進一步明朗化了?;茨闲∩绞茌螺麓翰萦|發(fā),感受到時間的變化,生發(fā)對“王孫”一去不歸的惆悵之情;同時又將縈回之思注入春草中,使得萋萋春草之“象與”相思懷遠之“意”構成物理與心理的對應關系,而生成春草意象的傷別懷歸含義 淮南小山的絕妙之處,還在于“萋萋”與“凄凄”的音通之處?!拜螺隆币辉~不僅描摹出春草茂盛的特點,同時也暗示了懷歸之情的深長?!拜螺隆闭且馀c象之間即心理與物理的最佳契合點,可見詩人的手法之高超。淮南小山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其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在詩歌殿宇的回音壁上反射出悠遠的回響。春草傷別意象被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反復地使用,其符號意義也就不斷地得到豐富和深化,并逐漸演變?yōu)橐环N符號形式而在文學史上得到定型。
二
草意象具有了某種社會性的審美符號意義,詩人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把離別相思的現實感受轉變?yōu)楝F成的意象語言,草意象因而被反復使用。由于草意象意蘊的不斷豐富和深化,再加上歷代具有類似審美心理結構的情感的積淀,草意象的美感效果不但沒有因為反復使用而陳舊,反而因為其表述方式的多樣而不斷增強。那么,詩人們是怎樣運用草意象來表達離情別緒的呢?簡言之,一是以樂景寫哀,一是以哀景寫哀。
我們先看以樂景寫哀,從整體看,春代表著繁榮,象征著好生,春天草萌生,嫩綠而繁茂,溫馨明麗而欣欣向榮。處此繁華之景,理應生出喜悅之情,而詩人們卻往往見樂景而生悲愁,情與景形成巨大的落差。如嚴仁的《鷓鴣天·惜別》以“瑤草碧 ,柳芽黃”,給我們 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春景:碧草芳美,岸柳吐黃。但是,面對醉人的春景,作者卻要與自己的好友作別,主觀上的濃重的離別之愁,投射到美好的春景之上,便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
其次是以哀景寫哀,這在以“秋草”寫“悲秋”的主題中十分明顯,秋草的枯萎衰敗,預示著衰落,象征著肅殺,凸現了秋天到來的季節(jié)感。而秋的下降的、凝縮的、緊張的、威嚴肅殺的力的結構樣式決定了秋的內在表現性與人抑郁、痛苦的情感結構是一致的。正因為如此,蕭瑟秋草與悲傷憂愁自然而然地便聯系到了一起。這種以哀景寫哀的表現手法,可以達到情景相融的藝術效果。如晏幾道《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中的“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從時空兩方面形容主人公長久遭受離恨折磨的情狀。“秋草”為一年的衰晚之象,作者面對枯黃的秋草,抒寫自己與心上人的離別之愁。由草的逐漸枯萎,而生愛情逐漸枯萎的擔憂,秋草之景與離別之愁,密合無間,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作者所要抒發(fā)的離愁與相思。
綜上所述,以“草”象抒“愁”意的草意象,自形成以來逐漸發(fā)展定型為離別相思的審美符號,為歷代文人所常用。在古代社會,詩人們在承平歲月有著人生思考的迷惘和痛苦,在離亂時代有著身世感傷和家國憂愁的傷感和悲憤,更由于古代社會生產力的不發(fā)達,詩人們經常沉浸在離愁別恨之中,而這些愁緒的表達,因為有了“速生速衰”的“草”而找到了抒發(fā)的媒介??梢?,正是古代特定的社會年代,不僅使“愁”成為了審美的主體情感,而且造就了“草”成為審美客體的必然趨勢。在使用過程中,“草”意象以其逐漸趨于完美的藝術表達方法,完成了它的審美符號功能。了解古代詩歌中草意象的生成及其表達方式,可為我們解讀古代詩歌及詩人的審美心理結構提供一條便捷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