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軍
【摘 要】大多數(shù)職校生由于過低的學業(yè)自我概念、學習環(huán)境改變后的不適應以及經(jīng)濟拮據(jù)的壓力等諸多原因所引起的挫折,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自卑、消極退縮的心理,在應激狀態(tài)下,行為問題不斷,給職業(yè)學校的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較大困難。因此,有必要對改變中職生資本的心理進行探討。
【關鍵詞】自卑;中職生;心理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和這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一樣,他們自我意識已經(jīng)形成,而個性發(fā)展并不成熟,他們心中有著幼稚與成熟,幻想與現(xiàn)實,高知識與低識別力,依賴與獨立并存。面對如此眾多的矛盾,對于一個涉世未深的中職生來說,出現(xiàn)心理障礙在所難免。另一方面,中職生大多來自貧困山區(qū),家庭經(jīng)濟較為困難,在同他人比較后,對自己的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感到不滿,加劇了他們的自卑心理。因此,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去改變中職生自卑的心理。
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應對心理障礙
中職學校要避免將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健康人格培養(yǎng)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立心理咨詢室,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矯正學生的心理困惑、自我懷疑的認知結構,使學生能夠了解常見心理障礙、個性缺陷及其克服方法,正確認識自卑的成因及利弊,以及對應付方式的影響,明了自卑感對每個人都難以避免,對人的生活、學習多方面都有消極的影響,但它又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后面的推動力,每個人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超越自我,獲得成功。從而有意識的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主動克服自卑心理的消極影響,養(yǎng)成良好應對方式。學校還要為中職生的學習生活提供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每個教師都以關愛的目光注視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支持,對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失誤,用幫助、理解和安慰去代替嘲諷、批判和指責,幫助學生走出自卑的陰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康人格。
2 積極利用補償教育作用,激勵學生成長發(fā)展
補償是指個人所追求的目標、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種缺陷而達不到既定目標時,改變活動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動來代替,從而彌補或減輕心理上的不適感,這就稱為補償。許多在身體上有殘疾的人,常采用這種方式來彌補與正常人之間的差距。有的家長,由于在動亂年代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某些理想愿望,就通過對子女的精心培養(yǎng),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使自己的自尊心得以補償。補償是一種積極的適應挫折的方法,它在教育上也極有價值。中職教師應幫助學生利用補償作用,達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目的,比如,有的同學長相平平,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教師可鼓勵學生多讀有益的書籍,加強內(nèi)在修養(yǎng),以心靈美來補償外表的遺憾;有的同學文科學得較差,教師可引導他們在相對優(yōu)勢的理科上多下功夫,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補償文科的差距,戰(zhàn)勝自卑,達到心理平衡。
3 完善正面的自我圖式引導,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自我圖式是影響個體對關于自己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認知結構,強烈的影響著個人的行為。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是人生的黃金階段,由于身體的發(fā)育和思想成長,有較強的成就感和過高的追求,喜歡在頭腦中設計“理想的自我”:人見人羨的大學生,學知淵博的作家、風度翩翩的外交家等等,而他們的這些“理想我”往往高于“現(xiàn)實我”。例如許多中職生都有一個夢想“上大學”,中考的失敗進了中等職業(yè)學校,但他們的“大學夢”還在延續(xù),為此,教師一方面要讓他們認識到上大學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只要勤學苦練,熟練掌握專業(yè)技能,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中職生也有自己的存在價值。幫助他們校正“理想我”與“現(xiàn)實我”的偏差,讓他們具有切合實際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要降低對中職生的期望,根據(jù)教育對象的情況調整自己的預期,不能再用過去那把量尺來衡量今天的中職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中職生的期望要適當,期望值最好定在通過學生的能力和努力能達到的范圍內(nèi)。通過上述努力,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其正面自我圖式,達到用正面的認知圖式引導自身行為方式的目的。
4 有效的實施成功教育,促進中職生自信心的獲得
成功教育就是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在活動中增強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學校要從課內(nèi)外和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使學生在各種類型的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的作用和價值,認識自我進而悅納自我。學校和教師要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學生,根據(jù)學生能力、性別、個性的差異,為其設定具體目標,一經(jīng)達到即時鼓勵,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有力感。通過學業(yè)之外的成功促進學業(yè)進步,形成學業(yè)進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的良好互動。
總之,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調查中職生的應付型式,了解中職生如何應對日常沖突,如何應對重大生活事件,準確地分析判定中職生的應付形式,可幫助我們了解中職生在應激條件下的下行為對心理適應的含義,并為有效的應付方式的識別、應付技巧的學習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針對性的治療提供依據(jù),尤其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幫助處于危險情境中的中職生更成功的應對是非常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 王佳平.中學生面臨學習應激的應對方式及其與控制點、自尊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9)
[2] 陳紅.中職生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