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譜華
我讀小說并非始于遲子建,而是在陸續(xù)讀了一些長篇之后,從莫言、路遙、蘇童和梁羽生等人的鴻篇巨制中窺探到小說的莊容,領略到文學的力量。后來,我希望在自己平日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啟發(fā)和尋找靈感,轉而研讀更多的中短篇作品。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我躡手躡腳,誠惶誠恐地步入現當代小說殿堂的時候,結識了獨樹一幟的遲子建,并開始鐘情于她出塵脫俗的中篇作品。
不同于長篇小說浩蕩的社會變革和磅礴的世事變遷,中篇小說給人一種清秀雋永、心曠神怡的美感。它不需要大時代、大歷史、大背景和大人物,它以樸素的人物形象和平凡的故事情節(jié)征服讀者。中篇很少有大喜大悲和大起大落,它注重樸實的寫作手法和幽默風趣的對白,敘述底層人物在遇到天災人難時所表現出的無能為力或淡然處之,這些都使讀者在傾聽別人的故事與生活時能夠產生共鳴,能夠有所思考和衡量。這種自我意識的調節(jié)與變化基于相同或類似的人生經驗和思想感悟,是我們情感和生活觀念的寄托。中篇小說人物形象的選擇,故事情節(jié)的構思和性格品質的塑造更貼近普通讀者的生活現狀,我們可以從中隱約看到自己和周圍人的影子,在品味小說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理性的認知和客觀的態(tài)度,并將這種處世哲學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遲子建的小說便是這些定義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延伸性。她的小說像一位未經任何修飾和包裝的女性,這種美又并非完全依賴于標致的五官容貌和勻稱的身體結構,而更多地由內在的氣質和度量體現出來。讀這樣的小說,如同靜靜地欣賞一位端莊舒雅的女性,棱角清晰,氣質迷人,性格落落大方。她像是從大自然里走出來,淳樸真實,干凈到讓人不忍觸碰,生怕染上世俗的塵垢而破壞了美好。
遲子建的中篇作品篇目繁多,燦若星河,其創(chuàng)作風格具有穩(wěn)定性和自我傳承性,不宜側重于個別優(yōu)秀篇章進行褒揚或評判,應當站在開闊的視角下審視其作品,大及骨骼框架,小至肌膚紋理,從宏觀和系統(tǒng)的層面進行綜合把握。
(一)鮮明的地域特色
從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小說的構筑著重從人物的生活經歷和感情變遷來尋求支撐,而這種支撐力源于作者長期的生活背景和積淀的文化身份。另外,從寫作理論的淺層意義上分析,小說是一種虛構的文體,倘若從小說的感情歸屬和思想烙印來說,它源于生活而回歸生活,是現實最真切和細致入微的寫照。即便是意識流派小說、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甚至是荒誕派文學也擺脫不了現實的束縛。這種約束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追求和人生哲學,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們所受文化的熏陶,所處傳統(tǒng)的引導和所積知識的創(chuàng)造。
遲子建生于黑龍江漠河,一個地處中國版圖最北端的白雪村落,屬于遼闊而神奇的東北土地。這里是一片凈土,潔白與鮮綠給了她安靜的性格和樂觀的心態(tài),他把自己與這片土地交融,生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植根于她的生活,更延續(xù)在她的小說里。她說:“當我看著一架四輪馬車轆轆穿過街頭,我一直認為它的方向是朝我所向往的那片土地去的,我的筆將跟隨它的蹤跡,走久遠的路,去敘述那些樸素而結實的往事?!?/p>
我深知東北這片憨厚淳樸的土地滋養(yǎng)了遲子建這樣的淡墨濃情和鄉(xiāng)土情節(jié),也深刻體會到文化風俗和傳統(tǒng)習慣對于她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遲子建將自己的追求和對東北土地的理解結合在一起,鑄就了她小說無與倫比的東北形象和地域色彩。她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視角觀察著人們的飲食起居,用自己的足跡探尋著孤城舊事,用自己的筆觸記錄著所見所聞所思。她知道很多底層人民的悲情故事,了解這里各式各樣的儀式典禮,也深諳東北人的處世態(tài)度和文化意識。東北的一花一草,一城一墻,一山一河都流露于遲子建溫柔的筆尖,在紙上渲染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遲子建的中篇小說具有鮮明的油畫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氛,這種別具一格的北國風情中散發(fā)著一股渾厚的地域氣息。她對故鄉(xiāng)的依賴與情愫不是通過浪漫的抒情來表達,也不是用華麗的贊美來抒發(fā),更不是用蒼白的訴說來博取贊同,而是用這里的人和事,這里的愛與情來幻化凡塵的凄怨和溫暖。
(二)溫婉的悲劇色彩
在塑造小說地域形態(tài)的同時,遲子建為小說鋪墊了溫婉的感情基調。她的小說,像晚冬暮雪,雖漸近黃昏,但在你閉門未出,臨窗眺望,暗夜沉沉到訪之時依舊會傾倒酣睡在這片平和的氣象中。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的遲子建是一位什么樣的女性,但從她的文字中我讀出了一種逐美者的創(chuàng)作靈性和態(tài)度。她極力追求美好,但同時又不斷地警醒自己現實的美是相對的,殘缺的,不可復制的。所以她塑造出眾多的人物形象和纏繞著他們一生的悲情故事。
評論家謝有順曾評價遲子建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憂傷而不絕望地寫作”。這個評價的精明之處是準確點出了遲子建小說的整體風格和感情色彩。“憂傷”是她作品至始至終彌漫著的一種氣息,是她創(chuàng)作的定位和格式。在遲子建看來,這種“憂傷”表現在對生活掙扎的憂傷,對獲得幸福滿含辛酸的憂傷,對蒼茫世事變幻無常的憂傷?!安唤^望”可以理解為對生的悲傷中溫情亮色的感動,對能照亮人生的一縷人性之光的向往,這些是人們能夠站在苦難之中依然綻放笑容的理由,也是人活下去的巨大勇氣和動力。
遲子建的文字里彌漫著魯迅式的悲劇情懷。如蔣百嫂在“鬼節(jié)”獨自上香祭拜丈夫遺像時的瘋狂與祥林嫂在“祝福夜”中尋短的絕望;“我”對北極村原始風景中純凈童年的懷念與“少爺”在蟄居故鄉(xiāng)時對閏土的追憶;草原上牧羊人阿爾泰曲折的生活和清澈的歌聲與酒樓上呂緯甫講述為弟遷墳為生活奔波的苦不堪言和盈眶熱淚;等等。一個是北方土地的創(chuàng)傷,一個是南方小鎮(zhèn)的苦痛。他們的小說就是這樣一位兩鬢白發(fā)的慈母,對著兒孫講述新舊中國某些角落某些小人物的故事。這位母親眼角濕潤,中氣平和,沒有一絲抱怨和斥責。
她的筆調是溫婉安靜的,沒有濃妝艷抹的浮夸和甚囂塵上的喧嘩,她以一貫沉靜的筆觸娓娓述說著現實的荒涼與凋敝。她不善肆無忌憚的夸張和無理取鬧的控訴,而是以一種溫良如玉的姿態(tài)來傳情達意。因此,她沒有長篇大論的直面描寫,把筆墨深入到故事情節(jié)的方方面面,而是在樸素的語言和平實的敘述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這種哀愁需要讀者用內心去發(fā)現和感知,也是讀者理解小說文化立場和價值價值取向的途徑。
(三)樸素的意象選擇
著名女作家王安憶這樣評價遲子建:“她的意境特別美好,這種美好,我覺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從自然里走出來,好像天生知道什么東西應該寫進小說。”是的,遲子建的心中常年掛著一支溫度適宜的氣溫表,沒有大燥大熱,也沒有冰冷凄涼,因此她的小說有一種非常宜人的體溫。即使對迎面拂過的風,遲子建也充滿感念之情??v然滿目瘡痍,物是人非,遲子建看到的卻是曾經的繁華與寧靜。她的眼里沒有斷然的破碎,所有跳躍在筆端的意象都有自己的活氣,都代表了生活的一部分。
小說的人物是其意象選擇的主體,景物的描寫為人物的存在和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完美的結合點,為人物行為和心理活動找到了支撐。小說里,語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這種語言本身攜帶著俗世味道和鄉(xiāng)土氣息,讀起來樸素實在。另外,遲子建的描物繪景往往選擇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和常見的事物。如小鎮(zhèn)齷齪的酒館,鄉(xiāng)村泥濘的土路,叢林平靜的湖泊,菜園里蓬勃的向日葵,“咯咯咕咕”亂叫的雞群和鴨群,等等。這些意象源于生活,在構筑情節(jié)時自然流暢,很容勾起讀者的親切感和回憶。
佛家認為,萬事萬物皆有靈性,所以遲子建把一只忠實的黃狗作為主人公寫進了《越過云層的晴朗》(雖然這是一部長篇,但充分運用了中篇的結構與手法,將七個相互聯(lián)系的中篇故事組合而成);遲子建了解市井里靠著傳統(tǒng)手藝過活的家庭的艱辛,所以她把《香坊》的香爐寫得活靈活現,充滿傳奇色彩;她在東北的世俗盛景中長大,所以她把逛廟會的熱鬧和放河燈的肅穆寫得感人至深;她鐘情于古鎮(zhèn)孤村,所以把烏塘的寡婦和老八雜的生活場景寫進了讀者的腦海。
有月光清輝下的河流,有形形色色的河燈,那河燈載著對故去人的思念順水而下,隨波漂流。這是《五丈寺廟會》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里寫到的相同意境,農歷十五的鬼節(jié),皎月當空的夜色,清流上的燈火,這些意象的選擇和串聯(lián)為小說描摹出一幅線條錯落有致,色彩層次分明的人間祈福圖。
所以,意象成為遲子建中篇小說的催化劑,使其人物鮮活,景物自然,情節(jié)細膩動人,整篇小說都氤氳著樸素之風。
(四)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
有了地域特色,有了悲劇情懷,有了美好意境,加上扎實厚重的文筆和淳樸嫻熟的文風,遲子建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便從她的字里行間流淌開來。
遲子建說:“我至今認為疼痛是一種力量,是使人早熟的催化劑。你可以在疼痛中感覺到周圍的世界在發(fā)生著變化,你再看日月星辰就會懂得了存在著的憂傷?!彼释氐侥亲睒O村,去看皚皚白雪覆蓋下的原始風景,那里曾經演繹了絕美的童話。從心理層面剖析,我們同作者一樣生活在過去,記憶成為能夠維持生活的一部分。在情景交替和人事變遷后,回憶總是使人生發(fā)感傷之情。我們知道,往事中包含著太多現時的無奈和無法挽回。
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里,遲子建用寫作來療傷。當愛人不幸離開,她沒有凄怨沉淪,而是向后退,退到最底層的人群中去,退向那些背負悲劇的邊緣者;向內轉,轉向人物最憂傷最脆弱的內心,甚至命運的背后。她承受著無以言表的苦楚和隱蔽的生活之痛,她在異鄉(xiāng)的街頭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卻又最終收拾心情皈依黑土滋養(yǎng)的溫潤與藍天映照的純粹。在沉沉暗夜里,遲子建把夫妻之愛寫得甜如花蜜,苦若黃連,把這種通俗的愛情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
遲子建在熱鬧的元宵節(jié)里安排了一場盛世秧歌,但她安排不了小梳妝苦苦等待后垂死的命運;她匆忙建起了一座舊時代的磨房,但她用真相摧毀了四太太的念想;她給碗窯燒制出一只色澤亮麗的陶碗,卻已是日落黃昏,血染天際之時。初春,白銀那這座漁村的漁汛從逝川上傳來,開春的河道上融化的冰雪銀光閃爍,一年一度的跑冰排在漁民的吆喝聲中開始了。生活在逝川上的人是幸福的,他們活在自然萬物的懷抱里,活在傳統(tǒng)習慣祥和里。然而生活不會一層不變,就像人的出生和成長,蒼老和死去,所以在遲子建的筆下,一條魚、一袋鹽還有一條河都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悄然改變著白銀那的命運和逝川的軌跡。
她手中的筆像一根支配人物命運的魔棒,導演了一出一出的悲喜交加,一幕一幕的生死別離。故事沒有完結,情節(jié)還在延續(xù)。那塊土地上的人在為生活忙碌,那塊土地上的景在為時間嘆息。感動不僅僅因為遲子建的文學高度,還因為她能在浮躁的社會里以出塵脫俗、溫馨恬淡的姿態(tài)寫底層民眾的天災人難、瑣事煩惱,更因為她對人性溫和的揭露和關懷。
“手轉靈珠常奮筆,心開天籟不吹簫。”遲子建為生命的感受去寫作,透露著萬物空靈與入世哲思。她的文字不是墨水的沉積,而是一串一串的音符,用民間最簡陋樸實的樂器,懷著對故土的眷念和依賴,在鄉(xiāng)間的炊煙與黃昏中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天籟。我稱這曲天籟之音為“凡俗”。
參考文獻:
[1]謝有順. 憂傷而不絕望的寫作——我讀遲子建的小說[J]. 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01期
[2]呂欣. 凡俗的天籟——遲子建《親親土豆賞析》[J]. 閱讀與寫作,1998年07期
[3]潘珣. 冷酷歲月的溫情抵抗——遲子建“文革”小說的詩意賞析[J]. 南方文壇,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