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新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標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手段之一。它在初中語文中已經被廣泛應用,其明確分工,合理安排,集體參與,選擇重點,創(chuàng)造氛圍以及全覆蓋的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新路徑,為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初中語文;教改;路徑
小組合作學習倡導的是將教學任務分解,分工明確,通過群體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在互助討論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梳理和獲得。初中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被廣泛的采納并實際應用與課堂教學中,它有效地實現了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的教學模式,還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充分為學生提供自主、協(xié)作、探索的學習交流平臺,打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谛〗M合作學習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改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產物,具有時代意義。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架構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個體與集體雙重成長為教學目標,通常情況下,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人數可以設定2-4人,既可以安排同桌的兩名同學為一組,也可以前后桌分成一組進行商討學習內容,表演討論教學任務,合理分配角色體驗等。學生承擔相應角色后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各司其職。在小組學習中,居于主持人位置的同學就要全面掌控該小組的發(fā)展,分配、協(xié)調該小組的學習過程,而記錄員就要細致全面的記錄該小組討論的全過程,匯報員在記錄員記錄的基礎上對小組成員商討的內容進行整合,匯報學習成果等。在小組合作中,要求每名同學對不同角色進行嘗試,定期更換角色,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通常分為三個部分,課前小組預習、課上小組合作學習、課后小組復習。
小組課前學習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分配小組承擔的任務,讓小組課前預習有的放矢。初中課本中《短歌行》這一課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將曹操這一重大歷史人物的材料收集任務交代給學生,使學生全面的掌握一代梟雄的資料,并結合曹操的詩作學習相關的歌行體的知識,給學生展示的平臺,從而深刻的理解歌行體、曹操以及《短歌行》的基本內容。
課上小組合作學習則主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各異而進行多樣學習。在新聞單元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采訪現場模擬,新聞稿撰寫等。
課后小組復習使學生通過彼此間的作業(yè)探討和相互借鑒,開拓結題思路,強化知識點記憶等。
三、基于小組合作學習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改路徑研究
(一)從選題內容上看,要難以相當,重點突出
教師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督導,承擔分解教學目標的任務。在深刻領會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合理精確的對教學任務進行分解,全面掌握教材內容,根據需要合理設計教學案例,把握準確精煉,要注重典型的挖掘,形成梯度,適當增加學生合作學習的難度,以興趣點為出發(fā),重點難點相結合,確保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
1.挖掘學生興趣點。學校選擇小組學習模式,回歸學生主體地位,就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點,保證參與度。《桃花源記》教學中,其結尾“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睂W生沉浸在對桃花源的美好向往中卻又與現實產生矛盾和沖突,會產生“桃花源歸何處”的疑問。這個問題作為小組討論的話題,學生發(fā)散思維,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2.重點和難點突出。在教學中,選取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文章,學生要全面地把握和了解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并對其進行翻譯和誦讀。根據文章的需要進行問題設計。例如:課文的結尾處寫道:“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那么,對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癡”作何解,又“癡”在何處?對“癡”的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與文章中心內容緊緊相扣,在精讀探討的基礎上提綱挈領的把握文章思想內涵。
(二)從參與程度上看,要營造氛圍,多元探索
小組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的嚴肅呆板的教學模式,積極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愉悅中學習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回歸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學生得到尊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主動探索學習,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漫無目的為有的放矢,變枯燥呆板為靈活多樣,以多元的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提升個人魅力,通過與學生一道學習,共同成長,從而實現學生對教師的喜愛、信服,從而熱愛語文課的學習。
2.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結合朗誦、唱歌、財迷、競賽等方式創(chuàng)新初中語文教學,以其新穎別致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點。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引入《父親》為背景音樂,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父愛的深厚和偉大,吸引學生的關注,實現情景教學。
3.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師生間要相互信任,相互寬容,相互尊重,教師要懂得贊美與欣賞的藝術,尤其針對于學習后進生要給與鼓勵和支持。鼓勵發(fā)散思維,對存在偏頗的回答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尋找到問題的正解。
4.小組競賽的開展同樣有助于和諧氣氛的營造。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問題的探討,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下理解競賽的含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從教學完成上看,要師生配合,共同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個體與小組的有機結合。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要給與學生更為充足的獨立思考空間,在思考成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探討,碰撞,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創(chuàng)新。也可以避免學生小組合作因無話可說而流于形式,或者過于強調個體而縮小配合范圍。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控場,也可以參與到小組中進行探討,并在小組討論前提出相應的要求和給出問題,教師巡視聆聽學生討論中的表現,針對于個性的問題給與個別指導,針對于共性問題集體討論,盡可能的實現學生通過探討和合作解決問題所在,以體驗成功的快感。
(四)從教學檢驗上看,要把握時機,合理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和開展要把握契機,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尤其是在學生渴望學習卻又無法尋求答案時,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高效的開展,學生自覺參與程度加強。教師主動介入并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及時評價。評價可以實行教師與組間相結合,組內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與評整體相結合,從合作的態(tài)度、討論內容、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合作能力多角度衡量。學生得到賞識,增加自信,獲得責任感,并能夠實現合作與合理競爭,查找自身不足,通過反省而得到自身素質的提升。通過評價,使學生知道什么需要改進,什么富有價值,鞭策和激勵學生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開發(fā)他們的潛能,樂意為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技能。
(五)從教學保證上看,要覆蓋全體,有效組合
為了更好的促進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完成,要覆蓋全體學生,并對全班同學進行平行分組,以確保小組的公平性。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增加學生合作的動力,增強學生信念,以確保良好的效果。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明確分工,主持人,記錄員,匯報員各司其責,并定期更換角色,以避免優(yōu)秀生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其他同學的感受,又可以避免后進生在小組合作中的“搭車”現象存在。
四、結論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迎合教育教學,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教學效果提升明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應該進一步深入和加強,與時俱進,優(yōu)化組合,將小組合作學習的精髓和優(yōu)勢充分展現,不斷完善和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參考文獻:
[1]潘克勤.“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思考和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08(4).
[2]楊正愷.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新課程,2009(5).
[3]馬旭飛.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初中語文教改的探索[J].現代閱讀,2013(1).
(作者單位:廣州科學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