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學
中學階段既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最佳時期。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有著進行思想教育的優(yōu)勢。
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情感教育
愛永遠是一個博大的主題。一個孩子,從他懂事起,他的心中就會有對愛的需求,他渴望父母多多呵護他,希望爺爺奶奶倍加疼惜他。隨著年齡的漸漸長大,他對愛的渴求范圍也會越來越廣。然而,一個人要想得到更多的愛,首先他心中要有愛的火花,他要學會去愛身邊的人。中學階段既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最佳時期。對其一生都將產(chǎn)生良好的影響。語文課由于自身的內(nèi)容和特點,使它在實施愛的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浙江師范大學的教授王尚文說過:“文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文學是人文,文學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語文教學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庇阡舨爬蠋熞苍f過:“語文教學擔當重任,如果不具有人文精神,不打自敗?!彼晕覀円浞职l(fā)揮語文課的優(yōu)勢,重視文學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課本中許許多多的文章從字里行間流水淌出的都是愛的細流,讀來或讓人感動,或讓人震撼,或讓人沉靜,或引人深思,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挖掘本學科的德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春風化雨般的讓學生接受愛的教育,情感的熏陶,把他們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學習《斑羚飛渡》,要讓學生懂得珍愛動物;學習《老王》,要讓學生知道同情弱者;學習《綠色蟈蟈》,要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許多不起眼的小生靈也有諸多可愛之處;學習《沁園春·雪》,要讓學生欣賞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學習《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要讓學生意識到任何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
首先,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導語。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里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蓖醴蛑v“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梢娗榕c景是統(tǒng)一的。所以語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要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xiàn)情感所產(chǎn)生和存在的情境,爭取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到情境之中,進入到作品去體驗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利用情感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學《木蘭詩》可從講述巾幗女英雄的故事入手,讓學生先對這些人物產(chǎn)生敬重這情;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講述自己童年的生活或是利用《童趣》一文導入,說明童年總會在玩耍中得到快樂,在求知中也會有快樂;教學《我的母親》可這樣設計導語:“有一個女人,十六歲嫁作他人婦,二十三歲便開始守寡,有一個母親,她身兼慈母、嚴父、嚴師多重身份,教育出了一個優(yōu)秀的兒子,有一個后母語,她要面對比自己還要大的繼子、兒媳,為了一家人的和睦隱忍著……”教師深情的語言很好地誘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其次,就是要設立好情感目標,品味作品中閃光的語言。
文學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動而辭發(fā)的結(jié)晶,情寓于字里行間,有的直抒胸臆,情動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無情卻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師理性的誘導帶來情感的撞擊。文學作品的教學,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能觸及人的靈魂和最具魅力的內(nèi)容。如在教學《背影》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背影”和“淚水”這兩個意象中逐漸深入地體會父子之間的綿綿深情,感悟無窮的藝術情味。在教學《最后一課》時,教師可利用韓麥爾先生的動作和表情引導學生聯(lián)系背景、聯(lián)系性格和老師的責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動的原因在于他熱愛法語、熱愛祖國,由此不難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語言,熱愛老師的高尚情感”這一情感目標。教學時,就應該抓住那些作者獨具匠心的關鍵詞句重錘敲打。文章中那些飽含深情的語句正是通向?qū)W生心靈深處的紐帶,我們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細細品讀。比如《背影》一文,通過對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一系列動詞的分析,學生怎能不感受到那份拳拳愛子之心呢,父親那四句再平實不過的話,細細讀來,句句不都說明了父親處處為兒子著想嗎?
再次,語文教學中可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受文章中的感情,一旦引發(fā)了孩子內(nèi)心的共鳴,那種感覺將是刻骨銘心的。如在學習《老王》一課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身邊的弱者的形象和故事,使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更深,領悟得更透徹,而且學生的講述又為其他同學提供了可貴的教育資源。
第四,可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強烈對比來加深認識。比如學習《羚羊木雕》一課時,很多學生都譴責父母,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只以自己為中心,從來不理解父母,更很少與父母溝通,就算是課堂上大家在討論“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這一話題時,學生說到了應該加強溝通,恐怕對溝通的真正意義理解也不是很透徹,因此可以設計一個說心里話的活動,讓學生聽聽家長的心里話,再回頭想想自己的心里和行為,他們發(fā)現(xiàn)父母為孩子做了這么多卻一點也不求回報,還自責做的不夠好,而自己身受著父母的疼愛卻不知幸福,不知珍惜,從示想過報答他們,反而還挑三揀四,發(fā)牢騷。由此,讓學生的心靈震撼,慢慢的學著去理解父母,體諒父母,進而學著用實際行動去報答父母,這更使他們明白,有溝通才有理解,才能使代溝縮小。
第五,可以采用移情的方法。比如,愛國主義情感是一個民族必須具備的高級情感,也是語文教學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如何在教學中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呢?就需移情并將其泛化。學生所接受的愛的教育是有規(guī)律的,由最初的愛自己的父母擴展到愛身邊的親人、朋友、同學、老師等,并由個人指向家庭、學校、家鄉(xiāng),當這種愛擴展到祖國這一范圍的時候,這種情感就升華到了愛國主義感情這一高尚的境界,象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正是按“個人——家庭——國家“這一規(guī)律來寫的,那么老師在教學時,就要抓住詩中的物象,讓學生想象兩地分離、生死永別、家國分隔的情景,再將范圍擴大到千千萬萬的人、家庭,這樣,學生的情感就得到了豐富和深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語文課中進行愛的教育,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時間,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這樣會適得其反。而應選擇適當?shù)臅r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進行滲透,使語文課中的人文知識真正內(nèi)化為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使愛的情感融入到學生的靈魂之中,成為學生思想的一部分,這樣才使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落到實處。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有著進行思想教育的優(yōu)勢。在大力宣傳“愛”這一正能量的今天,語文教學理應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對祖國的忠貞,對民族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但愿這些高尚的情感都可以通過語文課深深植入學生的心靈,但愿意我們能營造健康的人類精神家園,為學生的人生鋪上一層溫暖的底色,讓他們用愛挑起生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