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在開放式教學過程中,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這些非預設(shè)的生成,其實是我們教學中的巨大財富,如果我們能及時介入并妥善利用,做到引在多緒處,導在頓悟前,我們就可以把這些非預設(shè)生成變成教育教學的契機,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教學的課堂活了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了起來。
開放式課堂 教師介入 契機 方式
《英語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感受成功。
其實,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積極地與每個學生進行全過程的互動,要求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亮點,善于抓住教學中的爭議點,把握時機,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
一、介入在導學案批改時
此時教師的介入稱為“預介入”可能更合適。教師通過批改導學案解讀學生、研究學情,從而在心里預設(shè)課堂里介入的時機和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為提高課堂效率做好鋪墊。
很多時候,我們的語言教學活動無關(guān)乎標準答案。比如,在八下Unit 2《What should I do?》Section B的導學案self-review(知識回顧)部分,我們設(shè)計了“Give advice to the problems”的活動,要求學生熱根據(jù)所給問題給出自己的建議。具體如下:
學生們因為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不同,給出了五花八門的建議。我們的課堂會因此而豐富,可是學困生也可能因此不知所措。為此,我試著把學生們的導學案中給出的建議收集起來,再適當補充一些我的建議,做成了一個PPT,以便在課堂上該任務的展示活動結(jié)束時,及時介入,進行歸納小結(jié)。這樣既可以幫助學困生們正確地操練和掌握該知識點,又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拓展語言的廣度。
二、介入在課堂導入時
開放性的課堂里,教師們普遍感覺最缺的是時間。為此,有些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就直接跳過導入進入對學群學環(huán)節(jié)。但是筆者認為,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承上啟下、溫故知新的必然途徑。為此,教師一定要巧用妙用這短暫的導入時間,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如實物導入法、游戲?qū)敕?、歌曲導入法、free talk導入法、背景知識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等),為接下來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引導學生進入求知探秘的情境氛圍。
三、介入在習慣培養(yǎng)時
記得在實施開放式課堂之初,我們大多數(shù)的小組對學群學都會熱衷于對答案、報答案而忽視語言的操練。為此教師要及時介入,指導每個小組如何進行詞匯、對話等語言活動的操練,讓我們的英語課堂充滿了濃濃的語言味。
有時,在小組討論交流過程或是展示環(huán)節(jié)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個別學注意力不集中、游離于課堂之外;亦或是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良好的訂正或記錄習慣,這時教師就要過去輕輕地提醒,也可以通過表揚幾位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來培養(yǎng)其他學生的傾聽、合作和記筆記等習慣。
四、介入在對學群學時
小組討論(對學、群學)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在這一思想交流、交換中又會產(chǎn)生新問題。這時我們要觀察傾聽學生的交流,并對交流過程進行指導。同時,我們要收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和生成的問題,并根據(jù)問題性質(zhì)或直接指導,幫助解決;或放大錯誤,引起共鳴;或進行引導,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建議,保障自主解決問題的課堂秩序,使他們始終保持高漲的探究熱情,促使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
例如,在八上Unit6《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A的導學案中,有一個用形容詞的比較級描述圖片的活動。在對學群學過程中有一學生對著張飛的圖片忽然問其他組員“諸葛亮用英語怎么寫?”組長嚴肅地批評他不該提和主題無關(guān)的問題??墒俏覅s鼓勵他們花一點時間討論這個問題,并讓他們在展示時拓展一下。在我看來,雖然這個問題偏離了本課的主題,但是卻體現(xiàn)了中國的文化,值得我們花一點時間來研討。
還是在這堂課上,當小組成員們用比較級拿自己和跟組內(nèi)其他成員比較時,我“欣喜”地聽到了一位同學這樣的比較:“My hair is longer than her.”這是一個初學比較級者很容易犯的錯,也是我預設(shè)介入的一處。我不動聲色地觀察其他成員的反應,沒人提出異議。這正中我的下懷,于是,我把這塊內(nèi)容的展示權(quán)交給了這組,以通過放大這個錯誤,引起別的學生的共識,為學生接下來精彩的質(zhì)疑和我下一次的介入埋下伏筆。
五、介入在疑問生成時
我們展示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語言輸出的過程,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能力內(nèi)化為自身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過程。這又是一次學生思想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質(zhì)疑生成的高潮所在。有些學生喜歡糾一些發(fā)音上的問題和一些的語法問題,也有些學生喜歡圍繞主題追問,或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們的這種追問或觀點,常常能成為一個點睛之筆,成為教學的最佳時機。能否抓住瞬間時機,為課時目標或課程目標的達成服務,提升語言的質(zhì)量和深度,此時教師的引導致關(guān)重要。
如八下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Section A這一課。上面展示的學生根據(jù)語法導學里的小貼士,對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的用法進行講解,并板書了幾題來考查別的同學的掌握情況。其中一題是:“I _________ (have ) a picnic with my parents if it _______(rain) tomorrow.”一位學生給出了“I have a picnic with my parents if it will rain tomorrow.”的答案。很明顯,他沒找對主句和從句,而他之后的發(fā)言還暴露出他混淆了if在賓語從句和條件狀語從句里的不同用法。更糟地是,他的發(fā)言把不少同學也帶到了溝里,不知所措。當我收到學生求救的目光,又確定沒有別的學生能救得了場時,就及時追問,并給以恰當?shù)囊龑Ш忘c撥,讓學生的認識在教師無痕的引領(lǐng)下逐步提升。
六、介入在話題跑偏時
當然,不可能學生的每次質(zhì)疑都是一個有效的生成。課堂上有時也會發(fā)生學生因為在互相質(zhì)疑中情緒越來越激動,話題隨之跑偏的現(xiàn)象。比如,在操練過去進行時時,當有一組學生在展示時說了“When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I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about him.”
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質(zhì)疑:“莫言獲獎不可能在報紙上直播,所以這個句子有問題。”另一位同學馬上反駁:“他可以在讀一些有關(guān)莫言的生平簡介之類的,所以這個句子不成問題?!薄翱墒悄垣@獎是在半夜,這時看這些東西有點違背我們的習慣”……眼看著話題就這么偏了,我及時介入喊停,先肯定這幾位同學認真的傾聽態(tài)度和縝密的邏輯思維,也對別的小組提出了注意語言嚴謹度的建議,并把學生重新引到話題中來。
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中,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堂總是在動態(tài)中生成。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nèi)f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這些非預設(shè)的生成,其實是我們教學中的巨大財富,如果我們能及時介入并妥善利用,做到引在多緒處,導在頓悟前,我們就可以把這些非預設(shè)生成變成教育教學的契機,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教學的課堂活了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