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為何長期上訪?”
“為了三塊錢?!?/p>
“就為這三塊錢,耗費了27年,值嗎?”
“就想要個說法!”
“什么說法?”
“我也說不清楚。”
“這么多年,沒想過回頭嗎?”
“回不去了,回頭只有死路?!?/p>
…………
與上訪戶李全的這段對話和他那空洞的眼神,一直在張力腦海里揮之不去。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張力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這些老上訪戶了。
“一樣的眼神、一樣的偏執(zhí)、一樣的脆弱……”張力說,“長期的上訪已經讓他們迷失了最初的方向,他們的心生病了,需要治療?!?/p>
在這個急速轉型的時代,人們在各種矛盾漩渦中掙扎,不少人在掙扎中誤入歧途。
“應該把心理輔導從心理咨詢室引向社會、引向大眾,為心靈煲湯?!?/p>
除了心理咨詢師,張力還有一個身份——北碚區(qū)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席。
她決定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信訪破冰
2012年5月20日上午,灰霾籠罩,北碚區(qū)澄江鎮(zhèn)政府大門前。
李明和牟作會癱坐在地上,身后是他們的一群親友。
在她們面前,白布掩蓋下的是兩具尸體,這是她們各自的兒子小俊和小杰。
就在頭天下午,12歲的小俊和8歲的小杰結伴玩耍,不幸在北泉村范家溝社楠竹林堰塘溺水身亡。
一夜之間,兩個原本幸福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無法接受現實的兩家人,以堰塘沒有防護設施為由,到鎮(zhèn)政府索賠50萬元。
經多方考證,索賠要求沒有法律依據。
可是,兩家人仍不依不饒。
于是,澄江鎮(zhèn)黨委、政府向區(qū)信訪辦的心理工作專家組求助。
當晚,張力和同事帶著孩子的遺照來到北泉村。
考慮到對方的情緒,張力避免糾纏責任問題,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
兩對夫婦傾吐了兩個小時,情緒逐漸從激憤變得平靜。
此時,張力感覺時機成熟,建議他們給鎮(zhèn)領導打電話。
第二天,此事得到了妥善處理。
2010年3月,北碚區(qū)信訪辦成立“心理工作專家組”,張力任組長,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王衛(wèi)紅任副組長,并吸納了30多名西南大學的研究生作為志愿者,專門為上訪者提供心理咨詢和疏導,推動信訪積案的化解。
從此,張力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可以為上訪者做咨詢”。
“對于存在心理疾病的上訪者,我們會向有關部門出具心理咨詢意見書,建議另案處理?!睆埩φf,心理咨詢和援助對信訪工作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其作用不可小視。自專家組成立到2011年底,這支心理咨詢師隊伍已化解了24件信訪積案,化解率達49%。
然而,張力并不滿足,她在醞釀更大的方案。
村社覆蓋
2012年7月初的一天,天生街道奔月路社區(qū)。
“天天晚上賣燒烤,辣椒味嗆得人睡不著覺,你們都是干啥吃的,也不來管管……”90歲的梁昌芬一走進社區(qū)辦公室就罵個不停。
“什么情況,您慢慢說!”社區(qū)主任周江知道梁昌芬獨居多年,情緒易失控,便牽著老人的手,把她引到社區(qū)心理工作室。
粉色的墻、柔軟的沙發(fā)、溫馨的燈光,梁昌芬坐下后,傾訴起來。
原來,她家對面住了一對外來打工的夫婦,天天晚上做燒烤生意,影響到她休息。
“我們核實情況后,會協(xié)調相關部門解決的。”周江說。
“那我就等著,下次沒解決,我還來罵!”梁昌芬說。
一個星期后,梁昌芬再次來到社區(qū)。
“環(huán)保局已經來過了,估計鑒定完就能解決,你們要快點!”
這次梁昌芬態(tài)度有所好轉,周江又把她請進工作室,像兒子一樣傾聽老人的訴說。
“梁媽媽,您要多出來走動,跟大家多交流?!敝芙f。
梁昌芬離開時,臉上露出了少有的微笑。
沒過多久,梁昌芬再次來到社區(qū)。
“小周呀,那對夫婦搬走了?!绷翰腋吲d地拍著周江的肩膀,“這還得感謝你們呀!”
從此,梁昌芬不再自我封閉,經常主動與人打招呼,跟鄰居一起聊天、打牌。
“第一次罵,第二次質問,第三次感謝?!绷翰业霓D變讓周江很受鼓舞,“心理輔導確實對解決社區(qū)的矛盾有很大幫助!”
2011年7月,北碚區(qū)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北碚區(qū)村社心理工作室全覆蓋的意見》。到2013年3月,全區(qū)已設立社區(qū)心理輔導室33個,覆蓋了所有鄉(xiāng)鎮(zhèn)。
特殊關懷
2012年12月1日,第25個世界艾滋病日。
一大早,45歲的艾欣就邀約幾個病友到街上散發(fā)傳單,倡導“關愛艾滋病患者”。
然而,幾年前,艾欣曾幾度站在嘉陵江邊,想了卻此生。
1993年,在外打工的艾欣手里存了點錢,心卻空虛了,一不小心染上吸毒的惡習,多次被強制戒毒,還被判刑一次、勞教兩次。2005年,艾欣被查出染上艾滋病和丙肝等疾病。
2008年,艾欣被解除勞動教養(yǎng)。面對親朋的離去和街坊鄰居驚恐、蔑視的目光,艾欣萬念俱灰。
2010年12月的一天,張力第一次見到艾欣。
看見低頭不語的艾欣,張力主動伸出手。
艾欣驚訝地抬起頭,目光相對的瞬間,他感受到了尊重與信任。
這次談話,讓飽受歧視的艾欣明白了一個道理:哀莫大于心死。
隨后,政府相關部門幫艾欣申請了廉租房和低保,他每月還有免費的治療藥品。
政府的關愛,讓艾欣的人生發(fā)生了改變。
2011年,艾欣戒毒成功,并加入“重慶市艾滋病關愛之家”,成為一名志愿者。
“對特殊群體上門做心理訪談,提供個性化服務,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進行‘關愛式心理幫扶,這只是我們群體關懷的一個方面?!睆埩φf。
從2011年8月2日開始,北碚區(qū)科協(xié)還針對單親離異、空巢老人、問題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留守兒童等十類重點群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講座,截至2013年3月,講座已舉行了80多場,城鄉(xiāng)居民普及率已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