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忠
(續(xù)上期)
三、公務員職務職級設置的規(guī)律及其啟示
公務員職務與職級的劃分,就是根據(jù)行政管理體制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則、標準和程序,對機關內(nèi)部不同層級、不同崗位、不同人員之間的職責和權力關系進行的調(diào)節(jié)和規(guī)范。職務與職級的劃分,是國家機關組織設計、權力分配、職責分工、人員配置的基礎,它決定了公務員在行政組織中的權力大小、地位高低,是確定公務員福利待遇的基本依據(jù),也是公務員激勵機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作為公務員(公職人員)管理的基礎,古今中外公務員職務職級劃分形成了“專業(yè)(職位)分類,統(tǒng)一分等(級)”的基本規(guī)律。
(一)中國古代官員職務與職級
我國古代從秦、漢以至明、清,官員在官職等級之外,還有職品,并于魏晉之后穩(wěn)定保持為九品十八班的范圍之內(nèi)。官職和職品并不完全一致,官職只是決定職品的一個因素,品高職低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唐、宋、元三代,還在官職、職品之外,設置了代表銜級的階品,為代表身份的虛職,官員地位評價實際包括三個等級體系,有三個“級別”:
一是官職大小。相當于我們所說的職務,代表各官府職務的性質(zhì)及權力范圍。官有官稱,如府、道、州、縣之首長等,依其在行政組織中的層級決定其地位。
二是職品。即相當于我們所說的職級,是與官職對應的級別,秦漢分為十八級祿秩,自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后,九品官制一直為后世沿用以來,一般為正、從十八等。
三是階品。類似于軍隊的銜級,代表官員的身份地位,有階稱,如勛、爵、員、郎、大夫等,級別一般多于職品,如唐代有30階,宋代有37階,元有42階。
自秦漢至明清,三者的設置經(jīng)歷了職、階合一和職、階分立的循環(huán):秦漢魏晉職品依附于職務設置;隋唐至元朝,在官職、職品之外,單設階品,官員分為擔任行政事務的“職事官”和不理政事的“階官”;明清又取消了階品,只有官職和職品品級。
官職、職品和階品的設置不同之處在于:
一是功能不同。擔任官職的“職事官”有職、有位、有權、有責;職品是決定官員俸祿、待遇的依據(jù),在唐宋元階品獨立的情況下,除宋代外,職品也與階品對應,決定所有官員的食俸。宋代職事官根據(jù)官職大小、職務性質(zhì)定津貼,稱“職錢”,而階官有階俸。階品則主要是榮譽地位的標志。
二是管理方式不同。官職根據(jù)才華和能力錄用;階品根據(jù)出身、考績確定。唐代職事官隨才錄用,遷徙不定,官職可大可??;但階品(唐稱本品)則依“勞考”穩(wěn)步上升。職品在職、階合一的情況下主要根據(jù)職務確定,先有職務,再定職品,在職、階分立的情況下根據(jù)階品確定?!缎略贰肪硪话宋逭f:“歷代制度,有官品,有爵號,有職位。官爵所以示榮寵,職位所以委事權。臣下有功有勞,隨其大小酬以官爵;有才有能,隨其所堪,處以職位。此人君御下之術也。”
三是性質(zhì)不同。階品是根據(jù)功勛、貢獻等確定的榮譽稱號,完全屬于品位的范疇。但職品的性質(zhì)則比較復雜。從決定方式看,職品主要根據(jù)官職大小,但也考慮功績、資歷等因素,因此具有職位等級的性質(zhì)。但在管理上,職品與職務可相互分離,并不完全對應,官員可享有某一職品但不擔任相應的官職,因此,職品又具有品位的特性②。
官職與職品、階品的分立作為一種管理傳統(tǒng),有其特定的歷史作用,如可以通過增秩留任、貶秩等,增加官吏管理的靈活性、保持官僚職業(yè)的穩(wěn)定性等。雖然九品中正制也有很多弊端,如導致冗員積淀、論資排輩、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過高等問題,特別是成為一種官僚特權,但其在中國流行千年,說明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官員管理的基本規(guī)律和需求。
(二)當代西方公務員的職位分類與職位等級
職位分類是西方公務員管理的基本制度。職位分類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分類就是根據(jù)職位的專業(yè)性質(zhì)分成不同的類別,實際是職務設置的問題;縱向分類就是根據(jù)職位的責任大小、難易程度、資格要求將不同類別的職位劃分成統(tǒng)一的層級體系,即職級。在實行職位分類的國家,一般都是以專業(yè)職務為基礎,建立業(yè)務類公務員的職務體系,但又將不同專業(yè)職位納入統(tǒng)一的等級體系,成為工資福利分配的統(tǒng)一標準體系,與我國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原理基本一致。
如日本,其《國家公務員職階制法》對官職分類原理和“階級制”的實施作出了專門規(guī)定,簡言之就是職務職級法。該法規(guī)定,官職是分配給職員的職務和職責;職務是分配給職員的應遂行的工作;職級是以職務和職責相似的官職決定的官職群。屬同一職級的官職應進行統(tǒng)一考試晉升,實行統(tǒng)一的俸給表,在人事方面給予同等待遇。職務種類、復雜程度、責任大小類似的官職,不論屬于國家任何機關,都劃為一個職級。官職必須以職務的種類、復雜程度、責任大小的要素為標準確定職級③,采取了“專業(yè)(職位)分類,統(tǒng)一分等(級)”的基本方式。下表顯示了日本各官職與職級的對應關系,其中體現(xiàn)了一職多級、上下交叉的關系,下級官員職級延長,決定公務員地位和工資福利的是職級而非官職本身。
表2 日本公務員職務職級的并行④
[機關\&1等\&2等\&3等\&4等\&5等\&6等\&7等\&8等\&省(部)
廳機關\&副局長
部長
課長\&課長\&課長
輔佐\&課長輔佐
股長\&股長
主任
專門官\&主任
股員\&股員\&股員\&府縣
單位機關\&\&機關長\&機關長
課長\&課長\&主任
股長
專門官\&股員\&股員\&股員\&出張所\&\&\&\&\&出張所長
股員\&股員\&股員\&股員\&]
實際上,不止日本,美國作為西方職位制度的代表,其職位分類的GS1-18級制度,采取了與日本一樣的分類與分級方式。公務員薪酬待遇和地位的確定,主要不是根據(jù)職務類別,而是職位等級。如美國農(nóng)業(yè)部官員的名片所寫的身份是“農(nóng)業(yè)部GS-12級項目官員”等。美國和其他國家在一般職位分類之外,也有特殊的專業(yè)分類,如美國商業(yè)部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經(jīng)聯(lián)邦人事總署批準,對研究人員實行五級職級制,但人事總署同時給出了五級研究人員分別對應的GS1-18級類別。總之,職務職級的結(jié)合和相對分離,符合公務員管理、激勵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要求。
(三)尊重規(guī)律,大道可行
從古今中外制度比較看,職務與職級的結(jié)合實際有章可行,并存在共同規(guī)律。一是一般公務員官職差遣不同,但適用統(tǒng)一的職級體系,簡化了職位分類帶來的復雜性;二是不同職位與職級交叉對應,下級交叉更多,激勵基層公務員;三是職級主要根據(jù)職務確定,體現(xiàn)責權利平衡;四是職級相對獨立,成為公務員地位和待遇的決定因素,可避免行政領導職位的壟斷地位,尊重專業(yè)技術職員;五是職級晉升不僅依據(jù)職務,同時考慮能力、業(yè)績、貢獻和資歷,體現(xiàn)了公務員在行政體系中的綜合貢獻和應有地位。
美國學者羅納德·克林格勒等曾指出:“工作分析與職位分類在人事行政中的發(fā)展和繁榮,首先歸功于它既基于科學的原則,又不違反社會倫理,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工作分類之所以是好的,不僅是因為它所采用的分析原則符合自然科學的一般原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同樣支持了人類社會長期追求的一對孿生原則:組織效率和個人平等?!边@種職務與職級的結(jié)合,體現(xiàn)可科學管理和以人為本(而非以官為本)的雙重結(jié)合,既符合管理規(guī)律,也符合人性規(guī)律。
由此觀察,我國50年代建立的30個“行政級別”及其與職務的對應關系,包括其晉升的原則和其作為工資的唯一確定依據(jù)的設計是符合管理規(guī)律的。但由于特殊歷史年代的影響,其管理原則并未真正實施,在1980年代破除品位制以及片面的按勞分配理念的制約下,逐步被我們所拋棄。
近年來的調(diào)研中,我們內(nèi)心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心理負擔是:“回到50年代”的指責成為制度設計者談虎色變的話題。但是,新制度的設計需要的是決策者理性的反思,我們必須把一般規(guī)律與實踐的特殊問題分開、將制度自身與它實施的特定歷史背景分開,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全面審視職務職級并行制度的內(nèi)在要求。
四、在《公務員法》框架內(nèi)完善并行制度
《公務員法》是我國公務員管理的總章程,職務職級并行制度的設計應符合其立法精神。職務職級并行制度提出的原始動因是公務員的激勵需求,但是,職務職級制度的主要目的卻在于推進公務員的科學管理,激勵不過是這一制度的副產(chǎn)品,將激勵作為制度設計的根本出發(fā)點,從一開始就是狹隘和片面的。面向未來,職務職級制度設計應在尊重規(guī)律的基礎上,確立制度科學化、法制化的目標,全面實現(xiàn)制度的功能和價值,避免《公務員法》的尷尬狀態(tài)。
(一)明確職級內(nèi)涵
職務職級并行制度的設計首先要明確職級內(nèi)涵,即根據(jù)《公務員法》,明確職級即現(xiàn)行公務員級別,將行政級別獎勵限制在少數(shù)主要黨政職務的范圍。
新的職級劃分應依托職務層級進行,作為對每一層級職務(職位)的進一步細分。職級既要與職務保持一定的對應關系,又要有相對的獨立性。職級應該是根據(jù)職務、責任、業(yè)績、能力、資歷等各因素確定的公務員等級,是公務員在機關中的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志。
(二)規(guī)范職級評價(確定)要素
一是職級評價要體現(xiàn)公務員責任的大小。國家機關根據(jù)統(tǒng)一的組織體系實行分工負責的原則,公務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職務不同,責任不同;職務越高,責任越大。職責分工決定了公務員在機關工作中貢獻的大小。因此,公務員的職務及其擔負的責任應該成為決定其職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評價公務員身份地位的關鍵指標。職級設置必須充分體現(xiàn)公務員職務高低和責任大小的不同。
二是職級評價要兼顧品位因素?,F(xiàn)代社會行政事務的復雜程度與日俱增,擔任同一職務、承擔同一責任的公務員,因能力、經(jīng)驗、資格的不同,業(yè)績、貢獻也有很大的差別。能力強、資格高、經(jīng)驗多的公務員,與一般公務員相比,處理行政事務的水平、效率、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其職級也應有所不同。
三是防止職級的品位化。行政管理是通過職務和責任劃分來實現(xiàn)權力的有效運作和公共事務的有效管理的,能力與資歷等雖然對公務員履行職責非常重要,但只有與公務員的法定職責相結(jié)合,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和意義,職務和品位之間是主從關系。在職級評價中,忽略職務和責任因素,片面強調(diào)品位,就會輕重顛倒,本末倒置。從管理實踐看,品位因素存在著不能進行客觀評價的問題。如何把能力、業(yè)績等指標加以量化,是歷來的管理專家面臨的最大課題之一。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客觀標準更好操作和把握,容易造成將能力等同于學歷、資歷、工齡的情況,結(jié)果可能會導致文憑、資格證書和工齡長短等死杠杠成為公務員級別評定的主要標準,加劇文憑泛濫和論資排輩的現(xiàn)象。
四是預防職務、職級錯位。由于晉升方式不同,同一公務員職務和職級晉升速度、時間可能不一致,造成職務高、職級低的錯位狀況。特別是高級職務,這種現(xiàn)象將更為普遍。公務員進入機關后,在一般情況下,除因業(yè)績、學歷等不同而使職級有所不同外,職級晉升的速度應該基本一樣,而職務晉升則主要根據(jù)管理需要而定,個人之間、單位之間差別較大,一些領導能力突出、年紀較輕的領導干部,職級可能低于與其職務對應的職級。這將帶來人員管理的混亂,并導致職級作用和影響力的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將職級作為職務晉升的資格條件,規(guī)定只有具備了一定職級層次的公務員才能晉升上一級職務,但這可能導致學歷低、工齡短的人員很難晉升到高級職務。
總之,在機關管理中,職務因素與品位因素是和諧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職級設置只有全面反映公務員職務高低、責任輕重、能力強弱、業(yè)績大小、資歷深淺、資格有無等所有貢獻因素,才能真正成為公務員身份和地位確定的依據(jù)。
(三)增強職級的激勵功能
職級功能的確定應綜合分析各種激勵要素的特點,并與職務的激勵功能統(tǒng)籌考慮。我國公務員的激勵要素包括工資待遇、福利待遇(住房、醫(yī)療等待遇)、政治待遇(人、財、物的支配權等)、辦公待遇(辦公條件、用車、職務消費等)、出差待遇(住宿標準、交通工具)、榮譽待遇(身份地位)等。從歷史上看,建國后我國職務和職級的激勵功能確定走了兩個極端:一是1984年前各種待遇主要與職級掛鉤;二是1985年后,各種待遇主要與職務掛鉤,在管理和激勵方面產(chǎn)生了一系列問題。在職務與職級并存的情況下,職務與職級應分別體現(xiàn)不同的激勵因素,職務激勵側(cè)重政治待遇和辦公待遇,職級激勵側(cè)重經(jīng)濟待遇(工資、福利),使職級成為在領導職務之外,體現(xiàn)公務員待遇、榮譽和地位的又一基本尺度。級別不僅是基本工資的確定依據(jù),還是公務員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失業(yè)補貼等的決定依據(jù)。
增強職級的激勵功能,需要相應改革工資制度,使職級成為公務員工資收入和各類經(jīng)濟待遇的主導性分配依據(jù)。由于職務和責任因素已綜合作為職級確定依據(jù),按照“同一貢獻不作兩次計酬”的原則,應建立單一的職級工資制,職級之外不再設立職務工資。這也是各國公務員工資制度的基本模式,即一般公務員實行職級工資,高級公務員(如美國)、特別職公務員(如日本)實行一職一薪。
(四)完善職級晉升機制
設置與職務相結(jié)合的職級后,職級成為不同類別職務平衡比較的坐標系,成為公務員職業(yè)發(fā)展的又一臺階。公務員職級不僅可以通過提升行政職務而晉升,還可以通過業(yè)績、年資、考試、能力、資格等標準和方式得到提升??梢詫嵭屑夒S人走、提級留任等措施,公務員在不晉升職務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jù)其工作年限和累積貢獻晉升級別,提高工資待遇,增強公務員管理的靈活性。
公務員職級晉升的方式主要包括:
1.職務晉升。公務員晉升職務后,其職級應晉升到與職務相對應的最低一級職級上,以避免出現(xiàn)職務與職級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如1956年國務院《關于工資改革中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規(guī)定,職員晉升職務以后,原來的工資級別在新職務等級線以下的,應該在提升職務的同時,要適當?shù)靥嵘べY級別。
2.競爭晉升。主要通過相應等級的考試或其他競爭方式晉升級別。如美國的職等晉升和臺灣的官等晉升,主要通過考試??荚嚳啥ㄆ谂e行,并根據(jù)管理需要,實行嚴格的名額限制??荚嚂x升可分兩種情況:一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考;二是內(nèi)部升級考試,對資格達到上級職務所對應的最低職級的公務員實行考試晉升。
3.業(yè)績晉升。公務員執(zhí)行公務或以其他身份作出某種突出貢獻、獲得立功等重大獎勵,可晉升級別。連續(xù)多年考核優(yōu)秀的公務員也可提前晉級。
4.能力晉升。公務員具有某種資格、能力,可在初次定級時套入相應的職級。如世界各國和地區(qū)都根據(jù)公務員的不同學歷確定其初始級別。公務員通過考試、培訓、實習等獲得的與履行職務相適應的能力資格,也可晉升,但標準必須嚴格。
5.資歷晉升。公務員因服務年限增長,可按一定的年限晉升職級。如5年或10年晉升一級。
在以上晉升方式中,不同方式晉級速度應有所不同。職務晉升應成為職級晉升的主要方式,并快于其他晉升方式,以突出機關工作的性質(zhì)和特點。資歷晉升應相應慢一些。
(五)科學設置職級結(jié)構(gòu)
職級設置不僅要考慮公務員的激勵需求,還要遵循指揮統(tǒng)一、分工明確、權責一致、同工同酬、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相適應的組織管理原則,根據(jù)不同職位的工作性質(zhì)、難易程度、資格條件、責任大小,明確不同職務和人員的等級序列,確定不同等次的工資福利待遇。職級數(shù)量應適度,太多則晉升快,榮譽感小;太少則晉升慢,但分量卻更重一些。同時,職級機構(gòu)的具體設計應在對現(xiàn)有公務員隊伍的職務結(jié)構(gòu)、學歷結(jié)構(gòu)、年齡結(jié)構(gòu)等的調(diào)查的基礎上,經(jīng)過嚴密測算后進行。在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建立市以下公務員的專門職級體系。
注釋:
①根據(jù)陳茂同《中國歷代官職沿革史》整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②參見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2月。
③國家科委人才資源研究所:《日本人事管理法規(guī)》,能源出版社,1986年12月。
④《各國公職人員工資福利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第692頁。
參考文獻:
國家勞動人事部:《中國勞動人事年鑒》(1949-1987),勞動人事出版社,1989年10月。
國家人事部:《國家公務員制度全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
國家人事部等:《人事工作文件選編》(1-30卷),中國人事出版社等,1980-2008年。
中央組織部、人事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釋義》,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國家科委人才資源研究所:《日本人事管理法規(guī)》,能源出版社,1986年12月。
陳茂同:《中國歷代官職沿革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各國公職人員工資福利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李建鐘:《公共人事變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論綱》,中國人事出版社,2010年12月。
丁建權:職位分類原理及實施,中國人事出版社,1990年10月。
韓國明:國家公務員制度之職位分類與黨政職能分開,蘭州學刊,1997年第5期。
賈鵬舉:各國人事制度,千華出版公司,1999年1月。
馬建珍、竇澤秀:我國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的重新設計及規(guī)范實施,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7期。
石慶環(huán): 歐美公務員分類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歷史演變,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3期。
魏卓:臺灣推行職位分類制度初期遇到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中國人才,1994年第1期。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
楊花偉:現(xiàn)行干部職務職級制度存在的問題,領導科學,2003年第17期。
贠杰:試析美國職位分類簡化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行政論壇,1997年第4期。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事業(yè)單位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