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如今的素質教育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美術課程是學校美術教育的主要途徑,具有人文性質,與心理健康關系密切。實踐證明,美術教師對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與穩(wěn)固具有獨特的作用;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讓學生在各項美術活動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美術教育;美術教師;小學生;健康心理
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在小學階段大腦發(fā)逐漸成熟,身體發(fā)育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心理發(fā)展則進入了一個快速的階段,小學生的心理不夠穩(wěn)定,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fā)生變化,因而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近年來,國內的心理學和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小學生在心理狀態(tài)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他們普遍存在著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慮、逆反心理、情緒反常、神經衰弱、社交困難、學習不良、學??植?、吸煙酗酒,乃至自殺、犯罪等心理行為問題。“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是家庭、學校、社會和小學生自身等諸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在諸因素中,對小學生心理影響最大的是……學校教育”,學校是孩子走入社會的第一站,對孩子將來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只要我們從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入手,因材施教、及時教育,就能有效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促進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二、美術課對小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作用
列寧指出“不通過感覺,我們就不能知道事物的任何形式,也不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美術作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徑,它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也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訓練,而是通過學生內心達到審美狀態(tài),良好心理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不良心理受到療治和矯正,使各種心理功能趨于和諧,各種潛能協(xié)調發(fā)展,最后達到提高人的生存價值,體驗與實現(xiàn)美好人生的目的。
(一)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美術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理論闡釋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2001),指明了美術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其中之一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fā)展”,指出“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同時也指出“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p>
(二)美術課程與心理健康的內涵相互契合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爸饕?項指標:①幸福感;②諧調發(fā)展程度;含個人的內心及個人與所處環(huán)境之間的諧調;③自尊感;④個體潛能發(fā)展;⑤個性成熟;⑥人格整合;⑦與環(huán)境保持良好接觸;⑧有效適應環(huán)境;⑨環(huán)境中必要的自我獨立。從上述9項指標來審視美術,不難發(fā)現(xiàn)其內在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是一般學科所不具備的。美術教育既是欣賞美的活動又是實踐美的過程,美不僅愉悅人的感官,更能激動人心,給人帶來快樂和享受,美術教育可以培養(yǎng)。”
三、小學美術教師塑造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具體措施
(一)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措施
1、營造寬松的氛圍,釋放孩子的天性,加深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第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享受美術課。教學中學生的愉快情緒狀態(tài)有助于提高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小學生的性格比較活潑,相對于其它科目來說,美術課堂給予他們的氣氛應該是比較輕松活躍的,讓他們得到放松。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活潑天性這一特征,用心營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舒展的空間中活動。
第二,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來自不同的環(huán)境,有著不同的個性與興趣愛好,教師在課堂中應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每位學生,努力開發(fā)其個性潛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作。在美術教學中,結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活潑好動、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較短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圖片游戲、手工制作和創(chuàng)造性繪畫來改變學習的枯燥,從中讓學生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增強自我概念。
第三,利用“動手”的環(huán)節(jié),確立自信,培養(yǎng)對抗挫折的能力。學生畫畫、做手工的過程有心理調節(jié)的作用,在畫完、做完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談談創(chuàng)作原因或者根據所畫、所想講出故事來,一方面可以讓教師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抒發(fā)自己、表達自己,有時也會令學生更加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問題,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畫為心聲,繪畫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呈現(xiàn),教師可以從學生作品的構圖、色彩、線條、內容上來分析其內心世界,或者挖掘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或者發(fā)現(xiàn)不良情緒,從而對癥下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心理方面的輔導。
2、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全方位地評價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以往的美術教師對學生美術作業(yè)的評價通常以“畫得像不像”、“繪畫技巧高不高”為評價標準,具有較大的主觀性、隨意性與片面性。許多有獨特想法與創(chuàng)造力的小學生因此而不能得高分,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甚至產生自卑心理。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美術作業(yè)并不是以“畫得像不像”、“繪畫技巧高不高”、“好看不好看”為評價標準,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畫與做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經過動手和努力,自己能夠獲得成功的愉快,尤其是那些在畫與做時,遇到過困難、曾經灰心失望過的學生認識到“我也能畫好(或做好)”,讓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需要。
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靈活的、合理有效地采用有針對性的評判方式,在客觀分析學生的個性特征后,因材施教,以全面的、理性的教學評價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理與自我觀念,使他們處于一種可以舒張個性、宣泄情緒的空間,從而滿足其心理需求,這種來源于教學評價的成功感能使學生的智力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其潛能必然得到充分的發(fā)掘。
(二)美術課外活動中的措施
小學美術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各種美術課外活動,充分利用美術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群體意識,擴充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信任、責任感等,這對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心理、克服和矯正固執(zhí)心理、孤僻心理大有裨益。而且,“通過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外活動,可以對學生進行美育、德育、智育和綜合素質教育,能開擴眼界,增長知識,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能造成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積極變化等。同時也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和美術造型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和世界優(yōu)秀的美術文化,增強他們的美術欣賞能力,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在日常生活中以健康的審美觀點來認識和辨別周圍的事物,逐漸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參考文獻】
[1] 李曉東.小學生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衛(wèi)萍,陳雪梅.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陶國根.讓美術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新課程,2009(3).
作者簡介:杜麗(1985—),女,貴州六盤水人,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2013年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科研項目”《小學美術教師在塑造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項目編號cx2013sp136)一般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