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要:在“筑·居·思”中,海德格爾將筑造本身看做一種棲居,也就意味著使用者對設計的參與是一種保護,而產品存在正是需要被保護才顯其意義,因此使用者介入設計過程恰是對產品存在意義的詮釋。然而當今設計往往忽視了使用者對產品意義的賦予權,致使所引導的產品世界離我們越發(fā)遙遠,而當面對產品泛濫、資源浪費的慘狀時我們也越發(fā)不安。隨著諸多手段的落敗,文章試圖回歸本源重新探究設計,以實現設計領域的革新。
關鍵詞:產品設計 參與式 現象學 使用者 設計者
隨著產品日漸豐富,工業(yè)設計領域隨之出現各種設計理念,如情感化設計、交互設計、體驗設計等。諸多設計理念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等方面都力求圍繞“人”這一主體;但設計者千方百計為使用者謀劃的產品卻只得到其短暫空間認可甚至剎那間的快感,產品失去了永恒,而追根溯源正是設計者“獨霸”剝奪了這種永恒,無休止的嘩眾取寵導致的更新換代、資源浪費正是缺乏對產品本身的思考。文章立足現象學存在論的基點對產品“物之物性”進行探討,站在產品生命締造者與決策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設計,探討以認同為目的的設計方法的構建。
1 現有設計方法探析與批判
正如多瑪斯設計學院院長埃佐,馬澤尼所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對產品幾乎不需要關心和注意的產品世界中——一個用完即棄的產品世界……”我們拒絕這種用完即棄的浪費關系,轉而反思設計過程,物由造物者通過設計創(chuàng)造而來,而其中起引導作用的設計方法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只有找出現有設計方法的弊端,對癥下藥才能對當代設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對現有偏于使用者心理的設計方法的分析,從邏輯起點、設計起點、實踐方式對以下幾種設計方法予以批判。
1.1基于邏輯起點的批判
(1)情感化設計:由生活經歷所導致情感、心理的差異,那么,設計者的修養(yǎng)能達到的我(使用者)需求嗎?設計者能(完全)理解我的感受么?設計者現在滿足我當下需求,也能保證將來我不會厭倦嗎?
(2)交互設計:a.交互設計的一大進步是將使用者帶入產品上市之前,但仍保持“讓體驗”的被動行為;設計者決定交互后的體驗,但體驗過程本由使用者完成,誰能決定或替代?b.交互設計并未解決使用過程中發(fā)現產品并不能很好的為己服務的問題,操作者勉力為之,還是放棄使用?
(3)體驗設計:就詞源講,使用者通過體驗去感受并判斷它是否滿足自己,從而將結果反饋給設計師使其加以完善,依舊保持著“讓體驗”行為;
因此,以上設計方法都是站在設計者的基點進行設計,設計者設想使用者與產品間的關系,并不能很好的滿足使用者需求。
1.2基于設計起點的批判
(1)人性化設計:以人機工程學、美學為設計基點,以形式要素(造型、色彩、材料)、功能為實踐途徑,依賴于統(tǒng)計數據的可靠性進行設計;(2)仿生設計:對生物的功能、結構或形態(tài)等空間因素進行模擬,并以此為實踐途徑:以上設計方法是站在空間基點進行設計,以滿足現有的制約條件為立足點,而對日后空間的發(fā)展不做過多考慮,經常導致空間呈現僵化和缺乏適應性等結果,無法滿足未來變化發(fā)展需要。
1.3基于實踐方式的批判
生態(tài)設計:站在生態(tài)學的基點來進行設計,僅限于對生態(tài)指標的設定,試圖達到一個目標,并未提出具體實踐方式;
因此,現有設計方法指導下的設計,盡管一直強調以人為本,終究忽視了對人及生活世界的關注,甚至失去了與產品世界的聯系,設計者站在世界邊緣,任何—方都無法觸及。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轉向問題本質,探索人造物的目的及產品作為非純粹藝術品的人工物其存在意義。
2 產品存在意義的探究
2.1產品“物之物性”的體現
按照海德格爾分析,只有“此在”能追問存在的意義,揭示物的本質,也只有與“此在”的關系中物的存在與其本質才能被問及,因此欲求物的本質需轉向分析“此在”的本質。
而就設計而言,“此在”的生存即為使用者的生活過程,“此在”與物打交道即為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過程,而產品由其合用性,只有成為上手之物,即爭取使用者“逗留”與“保持”才能顯其“物之物性”最接近其本真狀態(tài)。
2.2使用者介入設計必要性
按照分析,產品只有在被使用的過程才能最接近本真狀態(tài),欲求物(產品)的本質需轉向分析此在(使用者)的本質,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所求即為產品存在的意義。首先是功能,就家具產品而言,它幫人們實現生活中坐臥、展示、收納等基本功能,同時人們可通過家具來享用居住空間,可以說家具必不可少,但又有誰在得到功能齊全的家具會表現出強烈的滿足呢?待其推陳出新之際不是還會有大批的追隨者嗎?但試想,如果這件家具對使用者而言意義非凡,倘若它是嫁妝,親友相贈,曾伴隨自己走過多年風霜,還有誰會毫不吝惜的丟棄它?我們發(fā)現,使用者對產品的所求并不僅是功能,更是遠高于功能的情感,而這源于產品本身被賦予的價值符號,更是源于使用者對這種價值符號的認同。產品只有被認同才有條件爭取使用者的逗留,真正融入到使用者生活中。很自然我們把目標轉向使用者,誰更了解使用者?非使用者莫屬,只有使用者才能帶著自己的身體對產品感知,而這一過程別人無法完全預知更不可替代。因此,只有將使用者引入設計,使產品在被使用的過程中接近其本真狀態(tài),而這種介入正是將愛前置的過程,即使用者在使用前已在創(chuàng)造情感,使用之際是在加深情感將愛延續(xù)的過程,對產品而言正是延續(xù)了其生命。
3 參與式設計方法的構建
3.1設計者與使用者各自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
對設計的定義,不管是《辭海》中為解決問題專門設計的圖案也好,或維基百科“有目的的創(chuàng)作行為”也罷,眾說紛紜;但當問及設計目的,答案卻出奇一致。由設計制造而產生了物,但設計的目的卻不是物,而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人是設計的主體、是服務對象,即設計是“為人的設計”?,F代科技影響下的工業(yè)設計,使‘人的概念精確到使用者,使用者作為主體同時也在引導設計,即使用者的導向性;設計源于需求,設計者的對象性分析都源于使用者,其需求對產品結構、造型等空間因素及產品存在的時間都起到了引導與決策作用。
而于設計者,與其說是設計者引領不如說是人與環(huán)境的必然需求,匱乏的能源、自然災害、人身傷害等都是來自大自然的信號;所謂引領,只是設計者率先領悟到大自然的“物語”并執(zhí)行大自然與使用者所賦予的使命罷了,即設計者的執(zhí)行性。正是因為我們的需要,產品才有存在的必要,也正是我們的需要,工業(yè)設計者的知識結構才有用武之地,設計者的技能才得以完美展現。
3.2設計者與使用者共同賦予產品存在的意義
產品本無生命,而造物者賦予其生命。在產品存在的整個生命周期中,設計者孕育產品的誕生,不論是產品的創(chuàng)意者還是制造者都在參與決定著存在者將以何種空間姿態(tài)面世存在;而使用者在時間的流逝、使用的過程感受其存在,最后決策產品的消亡?!按嗽诒旧硎菚r間”,因此產品與其說是在接受使用者的考驗,不如說是接受時間的考驗。設計者創(chuàng)造產品空間并提供其潛在時間的可能,引入了使用者即引入了時間,時空不可分,因此設計者與使用者對產品而言是有絕對賦予權的。
3.3參與式設計方法構建
設計者在設計之初預想可能出現的變數,將理念體現在產品中,以提供給使用者,使用者帶著時間介入到預設空間中,使表征時間的使用者真正具有了空間。產品在使用者與設計者接軌之際完美顯其“物之物性”,而使用者使用的過程中也在詮釋著產品存在的意義。在此,稱其為“參與式設計”。
參與式設計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命名,而真正實現必以設計者為前提,在此引入“彈性時空”概念。彈性設計最初應用到建筑領域,指“在設計的過程中把未來的不確定因素的考慮納入到設計的體系中,能夠滿足多樣和變化需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空間設計,設計為以后環(huán)境的發(fā)展留有余地,而非一次性的把空間進行定位和設計。”正如西薩·佩里所說:“在我的設計中,將來是十分重要的,我用今天的材料和方法進行設計,但我設計的建筑物將在明天使用和改造”。因此,將彈性理念引入工業(yè)設計領域,或稱“彈性時空”更為貼切,即可變、可操作的,具有改變空間和時間的可能。
原有設計方法都是讓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追尋情感,參與式設計讓使用者在其具有時間決策權的主體那里參與到空間中,讓其將愛前置以此更能加深感情延長產品壽命。
4 參與式設計指導下的設計應用
參與式設計指導下設計者與使用者何去何從?為了確保方法的可視化與可行性,以下將從設計者與使用者兩方面來闡述。
4.1基于設計者的彈性時空設定
一是被動彈性時空:使用者介入設計過程,發(fā)現不足后根據客觀環(huán)境或主觀感受對其重新設定以符合特定需求。如手機QQ,騰訊界面設計者提供夜間、室內、戶外3種模式,供使用者自行調節(jié)來滿足需求。預設被動彈性時空的方式在產品中應用方式如下:
①可調節(jié)式:通過調節(jié)旋鈕進行調節(jié)以滿足需求;(圖1a)②可拆卸式:通過拆卸單元體或零件以滿足需求;(圖1b)③張弛式:只需把持操作無需額外工序;(圖1c)④模塊化:可隨時更換零件;(圖1d)
因此,預設被動彈性時空實質更注重使用者對產品二次改造,即使用者發(fā)現不足后產品能及時對自身缺陷做出補償,以保持兩者之間正常交流。
二是主動彈性時空:設計者通過預設彈性時空使使用者在使用之前就主動對其操作,產品的自身存在已經喚起了使用者主動參與的欲望。
同一電腦機型出廠參數相同,但在使用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喜好將其設為不同主題。正是抓住其求異心理,設計者預設供其發(fā)揮的空間,使產品附著了個人風格特征,在短時間內即得到使用者的保持與歸屬。預設主動彈性時空的主要應用方式如下:
①知覺方式:設計者有意識的加入和諧運行聲或溫馨提示聲,使使用者無意識參與與產品互動中;(圖2a)②模塊化:使用者在自主選擇過程中無意識的參與到產品構建中;(圖2b)③物理方式:產品空間形態(tài)的可變性滿足使用者“隨心而變”;(圖2c)
三是自適應彈性時空:不同于主動或被動,它無需使用者做使用之外的任何操作,產品可通過感受使用者行為習慣相應做出調整。如木梳,經過長時間使用,梳齒被磨成月牙狀,剛好和頭弧線吻合,比只有一個接觸點的新梳子用起來舒服。而這個過程,我們只需每天正常梳頭,不必刻意打磨,產品通過對使用者的行為做出回應以求使用愈加上手。
對設計者而言,自適應的產品更易讓使用者對因時間流逝所產生的“缺陷”寬容接納,此過程雖是產品老化的過程,但更是品質顯現的過程,正因如此產品才真正成為帶有個人符號并適于個人的高品質“朋友”,設計者通過對彈性時空的思考將冰冷僵化的客體轉化成有生命的主體,產品因其可塑性能自由穿梭于使用者生活中,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成就了永恒。
4.2基于使用者的參與方式
一是感官參與:感官是生物感受外界刺激的器官,而刺激則直接影響人體知覺,正如梅洛龐蒂所講“知覺是一切行為得以開展的基礎,是行為的前提”,感官參與正是梅氏所說“我?guī)е业纳眢w”對產品進行感知體驗的過程。斯塔克榨汁機是工業(yè)設計的一個典例,視覺的沖擊創(chuàng)意的獨特讓觀者印象極為深刻,我們能感受到設計者的心思,因為它帶給人的不是簡單的感官接觸,更是源于內心的感動。
二是行為參與:按照設計過程參與途徑有參與創(chuàng)意、參與制作、參與使用;
①參與創(chuàng)意:此為設計者孕育階段,使用者直接參與其中與設計者探討,使其在產品形態(tài)、材質等形式要素上充分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在設計初期創(chuàng)造空間,考慮時間;通過參與盡可能提取使用者最真實的感受,減小編碼與解碼的差距。②參與制作:類似于時下流行的DIY,設計者完成設計,使用者介入制作過程,盡可能讓使用者參與到設計中,在即將使用的產品中融入自身的主動因素。③參與使用:指設計者完成設計,制造者加工成型,使用者在使用初期完成對產品的組合、安裝。因此能否使使用者有效參與到設計中,并通過選擇與組合完成對自身個性的完美體現是設計者控制的主要因素。
使用者行為參與的過程是對產品注入感情,投入精力的過程,并希望自己“孕育”多日的作品日后能給自己帶來美好的體驗與回憶。
三是精神參與:為什么維納斯斷臂卻很美?很多評論都認同這樣的觀點“維納斯的美是一種想象之后的美”,當走近時,便被帶進了一個虛實交融的空間,每個人都試圖對其恢復原貌,而維納斯的形象在每個人心中都是重塑的一尊美神。因此設計創(chuàng)作貴在給人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在作品中割舍或設置某些東西,給予使用者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使產品在被感受的同時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
因此,設計者創(chuàng)造彈性時空,使用者參與其中,帶著個人認知和情感下產品是獨特、永恒、穩(wěn)固而又延續(xù)不斷的,是對產品意義的詮釋。
5 參與式設計引導下的產品展望
①多元化的發(fā)展需求: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產品功能作為一直被豐富的要素,卻呈現愈加弱化的趨勢,而人們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則呈多元化的趨勢。因此在此發(fā)展趨勢下,需求增多,變數提高,單調統(tǒng)一、空間呈僵化、缺乏適應性的產品不再能滿足需求,為順應發(fā)展需求,我們采用參與式發(fā)展方式,一步步切近使用者。
②參與式的發(fā)展方式:對設計而言,最完美的狀態(tài)是設計者與使用者合一,短期實現必有一定難度,但在參與過程中,使用者的介入打破了產品固定統(tǒng)一、設計者獨霸設計的格局,使兩者關系模式由“主配”轉向合作關系,甚至“合一”狀態(tài),使用者在為自己爭取主動權的同時更是在賦予產品更多內涵,當產品被賦予某種意義時,盡管已破舊也不會輕易被拋棄。因此這種“賦予”象征著產品更人性化,這種“保持”更是對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上最大的貢獻。
③個性化的發(fā)展趨勢:產品個性化是參與式設計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公共性設計發(fā)展過火的當下,我們需要將個體因素帶入設計。當私人物品鐫刻著個人符號,公共物品附著大眾認可的文化圖騰;當定制成為發(fā)展趨勢,自制成為發(fā)展主流;當產品的存在與我們息息相關,使用者與產品彼此信任,我們重新回到了設計起點,設計為產品找到了家,也找回了缺失已久的永恒。
現代設計是融文化、技術、藝術的集合,因此科技力量必然決定設計水平。但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技術已隨手可得,設計需要技術作為支撐,但它并非唯一。因此我們挑戰(zhàn)的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注重如何應用來成就設計。
6 結論
參與式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產品設計的改革方向,對于種種不利影響因子,倘若能適當避開加之有效克服定會實現產品設計預期的目標。相信一場引導全民參與、持續(xù)環(huán)保、更具人性化的新運動早已蓄勢待發(fā),設計領域又將迎來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