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社會化的心理機制相關理論,從社會化在個體身上發(fā)生的四點心理機制,即社會角色引導、社會比較、社會學習和亞社會認同出發(fā),結合當前中學德育在方法上的理論灌輸傾向進行分析,討論社會化的心理機制對當前德育改革的啟示。
【關鍵詞】社會化;心理機制;德育改革
社會化通常是指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jīng)驗,并通過自身不斷的選擇和建構,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任何一個人類個體只有通過一定的社會學習和社會生活實踐,獲得適應一定社會的社會特征,形成人類的心理結構和行為動力系統(tǒng),獲得明確的自我概念,才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社會化在個體身上發(fā)生的心理機制是社會化研究者較少討論的問題,按照金盛華(1996)的觀點,從社會角色引導、社會比較、社會學習和亞社會認同四個側(cè)面,可以很好的地揭示社會化在個體身上發(fā)生的心理機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學德育的改革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本文將從社會化的心理機制理論出發(fā),分別從社會化心理機制的四個方面來探討對當前改革中的中學德育的啟示。
一、社會角色引導
(一)社會角色引導機制。角色是一定社會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生活中,角色成為個人與社會聯(lián)系的橋梁,一個人擔負的角色決定了社會對其產(chǎn)生的要求和期待。所以說,角色引導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實際生活狀況和人們的行為方式及內(nèi)在的心理狀態(tài)。角色引導機制是將社會所要求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等轉(zhuǎn)化為對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期待和一套被社會所認可的行為模式,而個體要想順利實現(xiàn)社會化,就必須扮演好社會所賦予的角色,得到社會的認可。
(二)社會角色引導機制給改革中中學德育的啟示。德育目的是要通過系統(tǒng)的教育使中學生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在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時,可以靈活運用角色引導機制,使教育對象明白自身在社會上所擔任的角色以及社會對此角色的具體期待。中學德育的教學活動,應走出傳統(tǒng)的單向的課堂理論灌輸,走向雙向或多向的社會生活實踐,在生活中找準成功擔任相應社會角色的人物,弘揚其道德品質(zhì),學習其行為方式,利用榜樣的力量來教育廣大的受教育者。中學生由于還沒有發(fā)展起成熟的個人獨立評價體系,更傾向于依賴社會倡導的基本價值標準。
二、社會比較
(一)社會比較機制。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為,任何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都需要在明確評價和確認自己的狀況之后,才能明確自己作為主體同別人及周圍世界的關系,才能明確自己行為的方向。通過社會比較,不僅會使教育對象有即時的行為效應,而且會導致穩(wěn)定的觀念改變。另外,教育對象的自信心狀況直接決定他們社會性發(fā)展的傾向。如果教育對象的自信心較強,那么其社會性發(fā)展方向是積極的。相反, 如果教育對象的自信心不足,那么其社會比較傾向就是消極導向的,他們傾向于選擇比自己低劣的人作為比較對象,自我努力也較弱,就背離了社會性發(fā)展的目標。
(二)社會比較機制給改革中中學德育的啟示:注重同輩群體的作用。中學德育可以運用社會比較機制,利用同輩群體的作用,提高德育的效果。同輩群體作為一種由相似年齡、地位、愛好、興趣、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對中學生的影響已經(jīng)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學生還未走向獨立生活的階段,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壓力與管束,使他們內(nèi)心極度渴望自由,同輩群體恰恰滿足了他們的這種情感和心理的需要,在同輩群體中間他們可以找到一種歸屬感和肯定感。中學德育要充分發(fā)揮同輩群體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正確辨別同輩群體的性質(zhì)。第二、要對同輩群體加以引導。第三、對同輩群體中核心人物的重點教育。核心人物起著導向作用,對核心人物的重點教育是保證同輩群體的影響向積極方面發(fā)展的關鍵。
三、社會學習
(一)社會學習機制。社會學習理論巨匠杜拉,認為,社會學習是社會引導成員用社會認可的方式去行動的社會過程,也是通過對他人行為觀察后獲得的適應社會的一種學習活動。班杜拉對強化做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行為學派和早期社會學習論者的新解釋。他認為,人并不僅僅受到自己行為的直接后果直接獎賞與懲罰的影響,還受到觀察他人所遇到的結果替代強化以及由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知所產(chǎn)生的強化自我強化的影響。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diào)節(jié)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用社會學習機制解釋青少年社會化具有重要價值,對當前德育改革也有很大的啟示。
(二)社會學習機制給改革中中學德育的啟示:注重榜樣示范和學生的自我調(diào)控相結合。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教師在進行德育時,應注重榜樣示范和學生的自我調(diào)控相結合,既為青少年樹立正面的榜樣,又注重發(fā)揮青少年認知、期待等主觀因素的作用。在發(fā)揮正面榜樣的作用時,應注意將高大的榜樣形象與身邊具體的事跡結合,激發(fā)青少年仿效榜樣的需要;以情境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榜樣事跡,把榜樣所代表的原則從具體的行為中分離出來,概括出一般共同性特征。在提供榜樣的同時,使用合理的強化手段,除了對學生本人的行為要給予明確的表揚、獎勵或批評、懲罰,還要重視發(fā)揮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的作用,尤其是自強化的作用。
四、亞社會認同
(一)亞社會認同機制。亞社會是指相對于宏大社會的直接社會環(huán)境,有時也指對應于較大社會被的較小社會背景。在一個亞社會環(huán)境中,既存在與大社會相一致的社會化機制,同時也可能具有與大社會不同甚至相悖的、規(guī)范、價值傾向和強化手段。亞社會作為個體的首屬群體和個體社會化的直接背景,個體首先會亞社會為出發(fā)點,人們只有在完成對亞社會良好適應的前提下,才能夠順利成長和發(fā)展。亞社會與大社會的不一致,常常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產(chǎn)生沖突的根源。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行為特征之一就是渴求被同伴接納,但由于外部社會的要求與其直接的亞群體環(huán)境不一致,常常導致青少年階段出現(xiàn)重重矛盾。
(二)亞社會認同機制給改革中中學德育的啟示: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歸屬感。學校德育作為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從亞社會認同機制來講,德育中堅持引導青少的亞社會環(huán)境保持與大社會的良性接觸和融合,就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一環(huán)。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青少年對大社會和亞社會的雙重適應來達成。一方面,大社會要在與亞社會的接觸中試圖理解和接受亞社會中適合亞社會群體年齡特點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德育過程中還要得到大社會的支持環(huán)境的支持。利用社會心理學上的亞社會認同機制,增強學生的社會歸屬感,自覺按照社會所要求來約束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品德素質(zhì),實現(xiàn)德育的目的。
綜上,德育在中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社會化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育者要摒棄傳統(tǒng)德育中理論灌輸?shù)膬A向,徹底擺脫那種談一些大而空的理論及與學生生活及其遙遠的說教,從社會實際出發(fā),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個體,貼近學生生活的全過程,通過教育的回歸生活,把德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強學生對教育內(nèi)容的內(nèi)在認同,從而支配其產(chǎn)生能夠得到社會認同的道德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德育的華麗蛻變。
【參考文獻】
[1]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劉巍.從社會性發(fā)展心理機制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03):26-28.
[3]馬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選擇——將社會化的心理機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2(02):81-82.
[4]范春林.學校德育中的社會心理機制[J].當代教育科學,2004(19):48-50.
作者簡介:朱保亮(1989—),男,漢族,河南中牟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