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琴
作為教師,我們常有這么一種感覺,現(xiàn)在的學生是越來越難教育了。出現(xiàn)這種情形其實有其必然性。
首先,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與以往發(fā)生了很大變化?,F(xiàn)在的學生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他們就缺少一起玩耍的伙伴。在這種環(huán)境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難免會有些孤僻,同時由于他們從小缺少伙伴,也就缺少了與之溝通的對象,隨之而來的溝通能力也就相對的弱一些,與他人主動溝通的意識也就相對的要淡薄。
其次,從家長的層面來說,一方面,由于現(xiàn)在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與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家長跟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的也就越來越少,能像對待朋友一樣與自己孩子進行交流的家長更是少之又少(這一點受我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始終將自己放置于領導或者統(tǒng)治者的位置)。而面對著升學就業(yè)的壓力,家長更多地將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為了讓孩子不比其他人落后,家長不管不顧孩子的喜好,將自己認為對孩子學習有利的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讓他們參加各種特長班、補習班,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教育。
再次,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從小缺少伙伴,電視則在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扮演了伙伴的角色。有的學生會模仿電視節(jié)目當中角色的說話方式、活動方式,有的甚至將電視當中的一些行為方式當成自己的參考依據(jù)進行模仿(由于學生自身判斷是非的能力比較弱,許多的學生分不清電視節(jié)目的內(nèi)容與真實社會的區(qū)別)。在與電視為伍的過程當中,學生也就將自己給孤立了起來,同時也與他人疏遠了。所以,我們在班級當中看到學生形影獨吊,不會與同學交流的情形也就不足為怪了。
學生處于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當中,與教師的生活環(huán)境肯定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決定了學生與教師在認識方面、思維方面與行為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那么對待相同的事物存在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了。怎樣對學生進行教育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選用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就行了。具體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及性格特征
現(xiàn)在,很多教師都說自己對學生比較了解,其實對于學生,我們也只是做了個大概了解而已。現(xiàn)在的學生通過與他人、電視、網(wǎng)絡、書籍等的接觸,他們的認知面已比較的寬泛,同時又由于現(xiàn)在一些電視、網(wǎng)絡、書籍當中所傳播的內(nèi)容并不適合學生,或者學生接觸了一些成人化的環(huán)境,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在認知方面產(chǎn)生了差異。再者,由于學生所處的家庭結構不同,家庭成員行為方式對學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而家庭教育也存在差異,這些因素使學生在認知方面也存在著差異。我們教師了解到的大多只是學生的一些共性的問題,所以說我們對學生的了解還很難做到深入而透徹。因此,要想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必須得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媒體環(huán)境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環(huán)境。同時,教師還要注意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F(xiàn)在一些學生的性格存在“兩面性”,他們在學校是一個樣,而在其他地方卻又是另一個樣。所有這些都是我們了解學生時要認真解讀的。我們只有了解了學生,才有可能理解學生的一些行為方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二、用適合學生的方式來表達
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對學生的教導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實際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存在著一個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說到交流,其實就是教師的意圖通過語言向?qū)W生表達出來,而學生通過結合自身的理解對師教的意圖做出反應。如果教師的教育能引起學生符合教師意圖的反應,教師的教育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如果教師的教育沒有引起學生的任何反應,或者引起的反應與教師的意圖相背,那么教師的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則是無效的。教師肯定不會有意引導學生、教唆學生去干壞事,教師在教育中都希望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同樣的說話為什么從一些教師的口中說出會在學生當中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教育意圖,而從另一些教師口中說出,到了學生那里卻變得逆耳難聽了呢?這里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有效溝通的問題。
如果溝通雙方?jīng)]有共同的“意義空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共同語言),那么雙方的溝通就很難實現(xiàn)。教師如果對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共同的“意義空間”則是存在的。但是做到這一點并不是說就可以實現(xiàn)溝通了,實現(xiàn)溝通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采用適當?shù)恼f話方式。一些在學生跟前很有魅力的教師無一不注意對學生的說話方式。教師要想讓學生理解自己的意思,就得采用學生接受的說話方式,否則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教師的教育如同嚼蠟,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對學生的教育簡直就像是對牛彈琴,雙方都只能在煎熬中度過。
三、選擇學生喜歡的內(nèi)容
對于我們成人來說,單純的說教有幾人愿意聽呢?何況學生?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學生喜歡的內(nèi)容來講。教師要注意將一些教育內(nèi)容浸透于學生喜歡的內(nèi)容當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發(fā)揮榜樣作用,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而另一方面,學生在接受這樣的內(nèi)容時相對來說比較的容易,更加有利用實現(xiàn)教師的教育意圖。
對學生的教育是一個長期而且復雜的過程。教師如果能親近學生,注意用自己的魅力來影響學生,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學生,那么對學生的教育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