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副刊偏重知識性、文藝性,新型副刊更趨向于強調(diào)新聞性、服務性和通俗性,當代都市報副刊的風格具有強烈的時代感。風格的變化使副刊凸現(xiàn)了大眾媒介監(jiān)測環(huán)境、設置議題、協(xié)調(diào)溝通等功能,都市報副刊也因此成為報紙的最佳服務平臺。
關鍵詞:副刊風格;人本位;議題設置
作者簡介:陳紅艷(1977-),女,漢族,湖北省宜昌市人,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及媒介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2
從1879年《字林滬報》的副刊《消閑報》問世以來,中國報紙副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期間,副刊不斷地變革改進,其地位已經(jīng)由原來的“報屁股”發(fā)展成為與新聞、評論和廣告并列的報紙四大版塊之一,副刊的風格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都市報等新一代城市報紙的崛起,副刊的種類異常豐富起來,與嚴肅端莊的黨報副刊和知識性、文藝性強的晚報副刊相比,都市報副刊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都市報靈活的經(jīng)營機制使得副刊在編輯策劃上具有較大的主觀能動性,可塑性極強,因此,都市報副刊比其他報紙副刊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活潑,更具有發(fā)展空間。
一、當代都市報副刊風格的轉變
近年來,都市報副刊在“貼近市民、服務生活”的辦報理念觀照之下,在加大新聞含量、增強服務意識、凸現(xiàn)人文關懷等方面著力變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第一、信息含量加大,副刊成為新聞的承載體。副刊新聞化是當今報紙副刊的總體趨勢,在以城市居民為對象、服務城市生活的都市報副刊中則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以《楚天都市報》系列周刊為例,該報一周七天每天推出一個到兩個周刊,每個周刊的第一版均是一個準新聞版,報道的都是所涉領域的最新動向及熱門話題。副刊的新聞與新聞版不同,新聞版以消息和短通訊為主,而副刊新聞則多做成深度新聞、背景式新聞和綜述式新聞。深度新聞在不失時效性的基礎上更重視新聞的縱深掘進,并帶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從而更具有可讀性。背景式新聞通過向讀者提供各方面的相關材料,幫助讀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綜述式新聞則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獲取較多的信息。副刊的新聞化,不僅彌補了新聞版由于時效性強和篇幅的限制造成的深度新聞缺乏,增加了整張報紙的新聞信息含量,而且充分利用了副刊操作靈活形式多變的優(yōu)勢,精心策劃組織報道,從而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與新聞版相互呼應,傳遞信息,是當前都市報副刊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第二、凸現(xiàn)人本意識,追求人文關懷。當前,以人為本的傳播觀已經(jīng)成為新聞界的主導觀念,都市報強烈的平民意識,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傳播觀念人本位的體現(xiàn)。都市報副刊開拓了更為廣闊的人文視野,多著眼于關注人的生存處境與精神處境,揭示人內(nèi)在的精神價值,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處處滲透著對人的尊重與體恤。例如,《楚天都市報》的《成長周刊》從“親親寶貝”到“小作家”、到“大學生”再到“白領”,《百姓周刊》從“朋友”到“讓愛作主”、到“油鹽夫妻”再到“晚霞”,通過記錄普通百姓平凡而又多彩的生活片段、人生之路的成長經(jīng)歷、情感歷程和心靈感悟,為老百姓畫像、立傳,從而更敏銳地捕捉社會生活的變化軌跡,反映普通人的進取精神和昂揚風貌。探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思考人的生存意義,宣揚人的價值,贊美人的理性,追求世俗關愛,這正是新聞“以人為本”傳播觀的核心,可以說,當代都市報的人性化特色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其副刊的人文色彩。
除了傳播內(nèi)容的人性化,都市報副刊的人文色彩還體現(xiàn)在傳播話語的平民化。都市報副刊在話語選擇上是反權威的,反對任何話語霸權,強調(diào)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有平等對話的權利,尤其善于使用市民的話語體系反映市民生活。由《華西都市報》的《街坊》副刊開創(chuàng)的“寫市民,市民寫”已經(jīng)成為都市報副刊的一種流行范式,被許多報紙廣泛采用。《楚天都市報》的“百姓故事”、《南方都市報》的“城市筆記”都是都市報副刊話語平民化的成功典型。拋棄權威話語,肯定普通人的話語權,強調(diào)人的話語平等,也就是對人的平等地位的肯定,從本質(zhì)上還是對人的個體本身的尊重與關懷。
第三、突出實用價值,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現(xiàn)代社會,報紙副刊在審美的基礎上突出實用性,是根據(jù)不同時代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而相應作出的符合時代潮流的調(diào)整。都市報副刊的服務意識源于其“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的辦報宗旨,與其“人本”思想一脈相承?!度A西都市報》根據(jù)讀者和市場需求,曾先后開辟《生活服務》、《房地產(chǎn)天地》、《信息博覽》、《醫(yī)療保健》、《人才勞務市場》等二十多種專刊;《楚天都市報》周刊不僅向讀者提供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參考,如“一周健康提醒”、“消費警示”、“幫你打聽”、“投資觀點”,同時還開辟各種醫(yī)學、法律等專家熱線,及時解答讀者疑難問題。都市報副刊的服務范圍不僅涵蓋了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還深入到市民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可謂無微不至。都市報副刊的服務意識不僅合乎都市報“市民意識”的真正內(nèi)核——在傳播領域中確立普通民眾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體現(xiàn)了都市報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追求。
第四、都市報副刊具有濃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當代傳媒呼喚“新聞本土化”的實質(zhì)意義,也是對地域文化的尊重。都市報副刊恰好是充分反映本地長期形成的精神積淀和風土人情的最佳載體。《華西都市報》的《街坊》副刊以巴蜀農(nóng)耕文化為底蘊,講述巴蜀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和人情風俗俚語掌故,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成渝口頭禪”、“成渝老照片”、“老茶客龍門陣”等欄目都透著一股濃濃的川味?!冻於际袌蟆返摹栋傩罩芸分幸晕錆h方言為特色的“漢味快板”、“漢貨小品”、“漢味三句半”、“講點把古”等欄目漢味十足,《回眸周刊》還有以楚文化為背景的“楚藝”、“溯源”、“鄉(xiāng)風”、“名點”、“風光”等介紹湖北特色的欄目?!赌戏蕉际袌蟆犯笨瘎t是南粵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粵派文化的溫婉風格中夾雜著商業(yè)氣息。傳承地域文化,是當代都市報的重要功能,在這一功能的實現(xiàn)中,副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第五、重視與讀者的互動,體現(xiàn)出強烈的“受眾參與意識”。都市報副刊能夠放下“輿論機關”的架子,以與市民平等的身份自居,重視與市民的對話,確實把普通市民看成新聞活動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楚天都市報》為例,在都市報副刊中,處處可見市民的影子:開辟以市民為作者的版面和欄目如每日的“百姓故事”;邀請市民參與評說社會熱點問題如《視點周刊》的“心聲”;與讀者談心的欄目如《健康周刊》的“心靈對話”和“心連心茶館”;反映市民呼聲及相關反饋如《陽光周刊》的“聲音”;解答讀者疑慮的欄目如《消費周刊》的“律師熱線”;等等。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不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參與意識,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更好地為大眾服務,互動性副刊可以說是未來報紙副刊發(fā)展的總體趨勢。
二、當代都市報副刊功能的拓展
隨著當代報紙副刊風格的演變,副刊的功能也大大地拓展了。都市報副刊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凸現(xiàn)了大眾媒介監(jiān)測環(huán)境、設置議題、協(xié)調(diào)溝通等功能,并因此成為報紙的最佳服務平臺。
新聞信息量的加大使都市報副刊具有傳遞信息、監(jiān)測環(huán)境的功能。受眾對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主要是通過獲取外部信息來實現(xiàn)的,獲取的信息越多越詳細,監(jiān)測度就越高。通常來講,這一目的是通過閱讀或收聽收看媒介新聞來實現(xiàn)的。但隨著副刊日趨新聞化、信息化,副刊也具備了傳遞信息的功能,而且在新聞的廣度、深度上還較新聞版具有優(yōu)勢,因此,通過副刊讀者也可以了解和適應社會。都市報副刊由于內(nèi)容豐富、信息量大,更可以充分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較好地承擔這一任務。
都市報副刊還具有設置議題、建構環(huán)境的功能。都市報副刊由于貼近大眾生活,善于從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間中敏銳地捕捉社會生活變化的軌跡,能夠抓住特定時空條件下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并通過各種靈活的形式吸引讀者參與到報紙中來,因此能夠有效地設置議題?!冻於际袌蟆芬恢芷咛斓闹芸?,每個周刊的第一版基本上都是對相關領域近期的某一話題進行的深度報道,見報后這一話題自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另外,許多“給話題邀請讀者參與評論”的版面如《視點周刊》的“心聲”、《回眸周刊》的“對話”每期的話題都會引發(fā)一定規(guī)模的群眾討論,讀者來稿無數(shù)。如“大學生休學創(chuàng)業(yè)”、“保護動物”、“青少年性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清明節(jié)網(wǎng)祭”、“醫(yī)患糾紛、醫(yī)院舉證”等議題都曾納入重要社會事件的范圍,并在公眾中引起較大反響。
都市報副刊還是溝通意見、協(xié)調(diào)關系的良好中介。前文提到的編讀互動、讀者參與以及反映讀者呼聲及相關反饋的副刊欄目都是溝通政府與社會、報紙與讀者的紐帶,通過溝通雙方意見,最終達到協(xié)調(diào)二者關系的目的。另外,都市報副刊的平民意識之于創(chuàng)造大眾文化,服務意識之于服務生活、引領消費、拉動經(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都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蘇寧.散步“街坊”——《華西都市報》副刊的文化品位[A].見:尹均公.聚焦華西都市報[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76
2、羅賢良.報紙副刊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3、尹均公.聚焦華西都市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