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杜梨
趙永君6年前來到荷蘭,目前在一家科技公司任職,他申請了加入荷蘭國籍。他的基本條件完全符合要求,但即將到來的入籍考試卻讓他非常頭疼,據(jù)說那些刁鉆古怪的問題連研究荷蘭語言文學的教授都不一定答得上來。這還不算什么,去年他的朋友碰到了更意想不到的情況:考官要求他觀看一盤充滿同性戀和裸女鏡頭的DVD光碟,并描述感想,如果表示不能接受,就會被認為不能理解荷蘭的文化,不適宜這個開放的社會。
每年像趙先生這樣受困于入籍考試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事實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入籍考試都十分嚴苛,其中許多充滿了怪誕抽象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比如上次德國黑森州的入籍考試題是:“你怎樣理解宗教改革?是誰領導的?”以及“‘大屠殺是個童話,你對這種說法怎么理解?”一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guī)资昵皬牟ㄌm移民來德國,他說:“至少我無法確定能否通過這個考試?!笨峙聦τ谀切┥暾埲爰倪B德語都說不好的清潔工來說,入籍考試比電視智力競賽節(jié)目答對15個問題獲百萬巨獎還難。
入籍考試越來越難
然而各國設立入籍考試的初衷并不在此,針對移民或公民申請者的考試,是在2001年9月11日之后流行起來的。官方說法是,隨著移民和外來者越來越多,為了“吸納更多民族和文化融入國家而開始考試”。一開始考試都比較簡單,更像是一種“宣誓儀式”。像德國2006年前,入籍時申請者只需要背誦“忠誠宣言”。而美國僅僅需要回答“國旗上有多少顆星?有多少條紋?”等一兩個簡單的問題就能過關。
但隨后內(nèi)政部們好像為了證明智慧,開始了一次次的完善修改,像競賽一樣攀比著哪個國家的入籍試“更具特色和國家烙印”。比如英國今年不但要申請者熟悉詩人羅伯特·勃朗寧的生平事跡,而且對板球運動還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在剛剛舉行的的法國公民入籍考試中,應試者必須知道碧姬·巴鐸是誰,做了什么。
荷蘭的態(tài)度一直未變,十分明朗,旨在淘汰穆斯林原教義主義者,參加入籍試的外國人,會被發(fā)放一部帶有同性戀婚禮和無上裝婦女鏡頭的荷蘭生活宣傳片。性情大膽開放的荷蘭人想必是想借此嚇走穆斯林,使他們不敢來荷蘭(幾十年以前,這些畫面也會嚇著大部分荷蘭人)。隨后反對移民的丹麥人民黨發(fā)現(xiàn)這個主意相當高明,于是提議在該國電影中加入拍攝乳房特寫的畫面。
比較善變的是英國,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大的變動。今年1月28日,英國內(nèi)政部又推出了一本新的移民手冊,厚達180多頁!據(jù)說涵蓋了包括社會、體育、歷史、文化、音樂等各個方面,從中世紀土地所有權到音樂大師韋伯都包括在內(nèi),“很有英國特色”??赡芨y以擺脫的英國貴族思想有關,本次修改完全刪除了舊版中類似自來水表怎么讀、求職面試該如何應對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小市民”內(nèi)容。英國“移民者權利網(wǎng)絡”的負責人弗林認為這讓考試更像一場“精英學校的入學試”,“它讓我們在幫助外來移民融入英國時繞了遠路”。
大概是受此影響,美國近年也有大的動作,據(jù)說是因為高達97%的通過率,早就讓美國政府“看不過去了”。特別是對于高學歷申請者來說,入籍考試顯得越來越蒼白無力,“就連一個恐怖分子復習一下也能輕松過關”。美國移民局表示新入籍考試不僅要求申請人具有口頭表達、閱讀和書寫英語的能力,還測試他們對美國歷史、地理和政治制度的了解,而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愛國主義,幾乎考遍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劃時代事件,其中也包括“9·11”。對此美國澤維爾大的金瓊教授表示,“進行過四年正規(guī)大學教育的歷史系學生應該能通過該項考試”。他主持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超過1/3的美國人可能通不過本國的入籍考試。
跳躍的問題
也許正是由于教材的多變或者日趨異于他國的文化特征,使得各個國家的入籍通過率普遍不是太高(除了原來的美國)。英國保持了55%左右,韓國最低,只有44%,即使標榜開放融合的荷蘭也僅達到65%。每年都有數(shù)萬人被擋在了這道門檻前。那些怪異的試題讓人們費勁了腦筋,即使那些名人們也不能幸免。
盧達恩?阿爾?加里迪是一名伊拉克的著名作家,掌握多種語言,他曾經(jīng)用荷蘭語寫了一部獲獎作品,但他卻沒能通過荷蘭人的入籍考試。后來他解釋說:“我不知道女士在流產(chǎn)之后什么時候會再來例假,因為我從未懷孕過。我可以證明?!?/p>
甚至以技術人才身份加入國籍也并不會得到多少優(yōu)待。原中國乒乓球手唐娜在加入韓國國籍時就被折騰了一把。唐娜說:“要默寫國歌的第二節(jié)和第四節(jié),還要非常了解韓國的歷史,入籍考試太難了。”她在考試中要求回答“哪位人物的號是‘白凡?”她笑稱,雖然在手掌上記了密密麻麻的答案,但還是不懂它在說什么。
那些想歸進“德國”這一支特別陣營的外國人則必須經(jīng)受一番折騰,德國入籍考試時雖然那些客觀性知識測驗題,不偏離“德國”主題,但仍然讓人直冒冷汗。前兩題還只是小菜:“請說出3條流經(jīng)德國的河流名稱”、“請報出7個聯(lián)邦州及其州府”。后面則開始漸入佳境?!澳囊晃坏聡t(yī)生發(fā)現(xiàn)了霍亂的病原體?”“德國科學家奧托·漢恩在1938年有何科研成就?”下一輪更像猜謎游戲:“德國畫家卡斯珀爾·達維德·弗里德里希曾經(jīng)描繪過呂根島上的風景,這幅著名的畫作有何寓意?”。德國媒體調(diào)查表明,入籍測試的問題過難,甚至許多德國人都答不上來。
一些國家自認為考試內(nèi)容理直氣壯,英國認為準英國人應該熟悉《大憲章》。但在倫敦關于這個話題的一場辯論中,有人問在場的人中誰真正讀過《大憲章》,在場的幾百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倫敦人中只有兩三個人舉手。
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土生土長的人中很少有人能夠達到入籍考試的基本要求。難怪丹麥正在悄悄放棄該國的入籍考試,誠然,成為一個國家的公民與頭腦里裝了什么實在沒有太大關系。
插排 為什么要去受刁難?
既然如此的困難,那么為什么還有如此多的人趨之若鶩?絕大多數(shù)的外國人是出于經(jīng)濟目的考慮,希望通過入籍得到身份保障。因為同樣在工廠工作,外國人要比本國人勞動時間更長,工資更少,且沒有健康保險,他們希望獲得與本國人同等的待遇。
當然他們還有另一種選擇:獲得永久居住權。但條件是,2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者,投資50萬美元以上、在國內(nèi)居住3年以上并雇用3名以上勞動者的人,持博士學位被國內(nèi)企業(yè)雇用的人等。與此相比,英國的入籍指導手冊上“請保持花園整潔,待回收的垃圾袋和垃圾箱只能放在人行道旁或公共區(qū)域內(nèi)?!本筒皇悄敲措y以接受和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