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月靜
(導語)在農村出生,沒念過什么書,背井離鄉(xiāng),她們得到最多,或許失去也最多。
提到“中國制造”,人們聯(lián)想到的往往是血汗工廠;提到中國農民工,大多數(shù)人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收入微薄的,心灰意冷的,身心俱疲”的形象。但前《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張彤禾說,“我懷疑事情不止于此,也許情況不是這樣黑白分明,而且我希望能寫點別的,寫寫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務工,尤其女工?!睆埻逃?008年寫成《打工女孩》一書,一出版就被《紐約時報》選為“2008年百本應讀書”之一,并獲2009年美國筆會非小說文學獎,隨后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這本書如今終于有了中文版,雖然占三章篇幅的作者本人的家族故事因與整體女工故事“沒有太大聯(lián)系”而被刪去。
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經濟發(fā)展開始,中國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1.5億人離開農村的老家來到城市去尋找工作和發(fā)展機會。作者認為,農民工是農村里的精英,他們年輕,受過較好的教育,比留在村里的人更上進。
在書中,張彤禾把目光聚集了東莞市,中國最大的制造業(yè)城市之一,東莞一共有32個鎮(zhèn),每個鎮(zhèn)都專攻一項制造業(yè),長安是做電子元件的,大朗以做毛衣出名,厚街是做鞋的,三星和先鋒在寮步開廠,南城有世界上最大的諾基亞手機生產基地,中國消費的所有雀巢速溶咖啡都是東莞市中心的一家工廠生產的。而且這個地方似乎卯足了勁要把中國最極端的一切表現(xiàn)出來:拜金、環(huán)境破壞、腐敗、擁堵、污染、噪音、賣淫、鼠目寸光、壓力巨大、拼死拼活、雜亂無序。
年輕而又沒什么技能的人奔向這里的流水線,東莞市長在2005年的一次論壇上說,外來務工人員超過1000萬。據估計70%都是女性。從2004年起,張彤禾深入一線,走訪了那些生產鞋子、電子產品、衣服和玩具的工廠,去智通學校旁聽他們的白領課程(告訴學員“紫色衣服代表神秘”),在東莞交友俱樂部參加8分鐘約會,還由美國友人陪同和開著本田八座面包車的“東莞之王”深入探訪了卡拉OK的地下世界(一些常常陪客人外出的姑娘一個月可以掙2萬塊,在打工界這是個天文數(shù)字)。
張彤禾在她的書中沒有忽視工廠工人艱難的生活條件。比如,在為耐克、阿迪達斯、銳步以及彪馬做代工的裕元鞋廠,年輕女工通常要付給中介100元錢才能買一個上班機會,男工則要多付好幾倍。有些工人一個月能拿到600元,每天最多工作11個小時,每周最多60個小時,星期天休息,在裕元,10個工人睡一間房,床是金屬的上下鋪,這甚至比一般情況要好。但是她主要表現(xiàn)了大多數(shù)女工的努力,奮斗和獨特的個性。
作為一個華裔,能夠用流利的普通話交流,所以張彤禾能夠融入到女工之中,但是在跳槽頻繁的廣州,“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和別人失去聯(lián)系”。不過作者在東莞交友俱樂部遇到了“瓜子臉上有一雙不安靜的黑眼睛”的29歲的伍春明,通過為打工族雜志供稿的朋友認識了湖北姑娘呂清敏。
2012年,張彤禾在美國的一次演講中專門提到,“如果不是聆聽對方真實的心聲,而是一廂情愿地可憐別人,這不光是不準確,而且還是不尊重人的?!边@讓人想起她的丈夫,因描寫中國而出名的作家彼得·海勒斯(何偉),也正是因為用心聆聽,張彤禾才能夠走進很多女工尤其是女孩呂清敏和吳春明這兩位本書主角的生活中。
伍春明1992年借錢買火車票來到東莞,當時這個湖南女孩只有17歲,中學畢業(yè),她在一家玩具廠起步,差一點被騙進妓院,和老板談判升到管理層,通過賣日化用品、藏藥和墓穴一夜暴富。直銷被取締之后,她進了一家專門通過負面報道勒索企業(yè)的報紙,然后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做銷售,2001年和男友合開了一家建材批發(fā)公司,結果賠掉了所有積蓄。在兩年中,她先后換了4份工作,賣過史努比尿布、人壽保險還有人造革,就在這個精明無情的社會里,春明還通過婚介所、qq聊天和發(fā)布虛假美女頭像的網絡信息來堅持尋找浪漫愛情。
作者并不是說呂清敏和春明是中國農民工的典型代表,她們只是本書作者碰巧寫到,關注,并且最為了解的兩個年輕女性,但這就是中國今天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故事:離開家,吃苦受累,創(chuàng)造新生活。
打工女孩
副標題: 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
作者: [美]張彤禾著
譯者: 張坤 / 吳怡瑤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3
頁數(shù): 348
定價: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