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 要: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一場來勢洶涌的“青春期風暴”席卷世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法國的“五月風暴”、捷克的“四月之春”、日本的安保運動……——以青年人為主體的反抗運動此偃彼出。
關鍵詞:“垮掉的一代”;“面食流氓”;村上龍
[中圖分類號]:G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1
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一場來勢洶涌的“青春期風暴”席卷世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法國的“五月風暴”、捷克的“四月之春”、日本的安保運動……——以青年人為主體的反抗運動此偃彼出。在對傳統(tǒng)價值觀和嚴酷社會現(xiàn)實的質(zhì)疑和反抗中,一系列青年亞文化群經(jīng)過磁聚和淘瀝,最終得以形成。這場世界性的青年運動肇始于美國 ,以“垮掉派”文人為先覺者,那曾一度普照世界的理想主義之光正是從他們混亂粗鄙的文風和頹廢墮落的生活之中噴薄而出,借用這種光芒燭照世界的年輕人們就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以處女作《無限近似于透明的藍》標志了日本亞文化化開端的村上龍,也正是由于這樣的文化浸染而獲得了自己作品的底色,他的早期作品就帶有鮮明的“垮掉派”特色。
“垮掉”這一文化狂潮就如青春期一樣激烈然而短暫,更新的青年亞文化群和文化現(xiàn)象次第產(chǎn)生。村上龍的中后期作品以新的社會現(xiàn)實為的,用筆尖圈畫、并不斷更新著日本社會新青年亞文化群的領地。本文試以村上龍的小說作品為中心,以中國和日本為例,探討“垮掉的一代”之后的亞洲青年亞文化狀況。
一、何為“青年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是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提出的一個文化概念,指某個更廣泛的文化內(nèi)主體為青年的亞群體。它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無賴青年、光頭仔、摩登派、朋克、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每一個復雜的社會都包含著許多亞文化,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常常是在一個以上的亞文化中發(fā)揮作用,他們在一生中也會經(jīng)歷許多種亞文化。而青年亞文化通常被看做是社會變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種種不同的形態(tài)。
伯明翰學派的重要學者霍爾曾敏銳地指出:青少年亞文化形成特別的風格,其目的就是為了抵抗支配階級和文化霸權,這種抵抗,是對社會結(jié)構(gòu)中的矛盾和集體經(jīng)歷的問題(如貧窮、失業(yè)、住宅拆遷等)進行“象征性解決”的嘗試,而這種和現(xiàn)實之間的想象性關系也有可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潮流對歷史產(chǎn)生真實的作用。
二、村上龍作品中的典型青年亞文化群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村上龍以其親身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處女作《無限近似于透明的藍》(1976年),描寫美軍基地附近的一群青年男女,正值青春年華,卻沉溺于搖滾、吸毒、群居和暴力。通過這部作品的獲獎,村上龍竟以暴烈和粗鄙為刃從邊緣地帶殺入了日本文壇的主流禁地。在由“垮掉派”生活的親歷者成長為日本文壇“透明族”的旗手之后,雙足堅守青年文化的陣營,雙眼卻不斷變焦、轉(zhuǎn)向——從微觀到宏觀,從外向采擷到精神內(nèi)視……始終用筆深入挖掘并忠實記錄著各種青年亞文化群的特質(zhì)。
從《寄物柜里的嬰孩》(1980)開始,村上龍寫下了一系列關于青少年的恐怖預言:拒絕上學、沉迷暴力、賣春成風……《援助交際》(1996)里女孩用肉體換取商品,《寂之寞國的殺人》(1998)里少年無理由殺人,《希望之國》(2000)中數(shù)百萬名中學生拒絕上課。他在《希望之國》開頭寫著:“這里五花八門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希望”。一個本該擔負民族希望的亞文化群正在虛無深淵中掙扎沉浮。
進入九十年代,電腦、網(wǎng)絡的普及用另一種結(jié)構(gòu)迅速為青少年們在現(xiàn)實中短路了的理智和情感鋪設了一條通路,游戲族和網(wǎng)蟲族應運而生?!豆采x》(2000)中的主人公孤獨自閉,沉迷網(wǎng)絡,混淆現(xiàn)實和想象;《希望之國》(2000)中的中學生以網(wǎng)絡方式聯(lián)絡并斂聚財富;《line》(2003)登場的人物中沉迷游戲者大有人在。新興媒介的產(chǎn)生使這一青年亞文化群獲得了自己獨特的發(fā)泄叛逆情緒的方式,他們在自己的虛擬世界里持續(xù)狂歡,以逃避替代反叛,以娛樂替代顛覆。
三、中國當代的典型青年亞文化群
自文革中的紅衛(wèi)兵運動之后,中國較典型的青年亞文化出現(xiàn)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把和“垮掉的一代”相似的心理境遇引進到了中國,最早的搖滾青年終于誕生,并由崔健發(fā)出了“一無所有”的怒吼;90年代,喜歡外來音樂的“打口族”領風氣之先,以高校為陣地的后現(xiàn)代“大話文化”紅極一時;進入新世紀,“波波族”結(jié)合崇尚自由的波西米亞和講究物質(zhì)享受的布爾喬亞,是消費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結(jié)合的典型例子;這幾年,NONO族、Free族、慢餐族、樂活族等新興族群也不斷產(chǎn)生。
四、從“垮掉的一代”到“面食流氓”
“在垮掉派文學中,人們雖然過著頹廢的生活,但他們始終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和為行動承擔后果的勇氣。村上龍的小說也通過文學來表達青年人對日本歷史邏輯和社會現(xiàn)實邏輯的懷疑與拒絕??墒钱敗翱宓舻囊淮睗u漸從反主流的文化戰(zhàn)線撤退,70年代的朋克運動和80年代之后的街頭文化也相繼被商業(yè)文化利用。隨著物質(zhì)主義的席卷全球,青年亞文化漸漸以娛樂性、游戲性取代了對主流文化的反抗性、顛覆性。全世界的青年人都選擇加入“偶像亞文化群”,做個追星族來渡過心理斷乳期,而不是舉戈向成人世界發(fā)出戰(zhàn)斗的怒吼;全世界的青年人都選擇在各種漫畫、游戲和網(wǎng)絡中建立自己同現(xiàn)實、同未來世界的想象關系,而不是將懷疑的目光投向既有體制;全世界的青年人都選擇以不同的興趣愛好為標準結(jié)群聚社自娛自樂,而再難由同樣的價值觀整合成為一支潮流力量,互相煽動起反抗主流的激烈情緒。即便有些極少數(shù)人另類的反叛和抵抗也只能虛弱地淹沒在暴力、商品和泛濫的情欲中。
縱觀全世界,當代的反叛青年大多是自娛自樂,混世為生。有樂觀的好事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面食流氓(めんるいごろ)”的概念,用來整合當代亞洲以日本漫畫族、中國另類青年和韓國新朋克為代表的一系列的青年亞文化群。他們把“面食流氓”概括為和西方的垮掉派、嬉皮士一脈相承的贊同流氓文化的亞洲都市人,說它是“對舊亞洲所持有的順從性、一致性和舊價值觀而呈現(xiàn)出的一種抗議?!瓕⑹羌磁R的文化影響力、流行趨勢和觀點領導的核心?!盵1]我們當然希望當代的青年亞文化能真如所謂“面食流氓”一樣具有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和主體精神,可是誰又知道這個概念的生造不是另一個消費文化的陷阱呢?
注釋:
[1]、參見www.noodlem.com/main/index_chn.html-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