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千容
西方藝術史之所以成就斐然,不僅因為有大量天才式人物的涌現,也源于有識俊杰者為天才提供財政支持甚至政治保護,讓他們得以后顧無憂。這種贊助人制度淵源已久,從古羅馬時期以來逐步完善,“二戰(zhàn)”后獲得了法律上的確認。贊助人中不乏不讓須眉的巾幗,她們憑持自己足夠的財富、權力和藝術鑒賞力同男性分庭抗禮,不僅支持著眾多藝術家為藝術史增添了璀璨一筆,也圓了自己沉寂的夢想,尋求到了一處心靈的棲息徜徉之地。
撫慰寂寞的藝術贊助——文藝復興第一女性
埃斯特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一個顯赫家族,統(tǒng)治著費拉拉和摩德納兩個公國。和大多數名門望族一樣,埃斯特家族需要藝術來為其統(tǒng)治錦上添花,因此世世代代都支持著一大批藝術家,比如“人文主義之父”彼得拉克就是在其贊助下寫出了一部部巨著。久而久之,埃斯特足以和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相媲美。
在這個家族中,有一位女性贊助人,曾出現在眾多有名詩人的詩篇中,也在達·芬奇、“西方油畫之父”提香等人的筆下留下過倩影,是當時贏得主流學者首肯的少數女性之一——她就是有著“文藝復興第一女性”之譽的伊莎貝拉·德·埃斯特。
伊莎貝拉1474年出生,自小接受良好教育,深受家族氛圍熏陶,政治才能、藝術稟賦都出類拔萃,她堅信自己長大了將會有一番作為。16歲時,才貌雙全的她按照貴族之間聯姻的慣例,嫁給了友鄰曼圖瓦公國的公爵。和所有花季少女一樣,她懷著綺夢和憧憬開始了在曼圖瓦的新生活。然而很快她痛苦地發(fā)現,這場政治聯姻并未帶給她實質幸福,丈夫對她充滿了隔膜與冷淡,常常外出花天酒地。心碎的同時,這個堅強智慧的女子清醒地意識到必須另外去開拓一片天地。機緣巧合,她盛年以后,丈夫因長期墮落的生活損耗了健康,臥病在床,他們的兒子又常年出門在外;曼圖瓦變得群龍無首,最終女主人不得不站出來主持政務。伊莎貝拉作為執(zhí)政者是成功的,她保證了公國多年正常穩(wěn)定的運作,甚至還在教皇勢力強勢擴張時,成功堅持了曼圖瓦的主權獨立。
可是權力的巔峰并未能填補她的情感空洞。在冷雨敲窗的寒夜,在夢醒時分的黎明,在暮去朝來顏色故的歲月流逝中,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同她并肩,撫慰她的落寞,所以即使贏了整個國家又怎樣呢?孤獨中,她想起了家族長久的傳統(tǒng)——贊助藝術,或許那些繽紛的色彩、動人的語言、優(yōu)美的建筑能構筑起一個讓她暫忘現實煩惱的夢想世界吧。對她而言,藝術不僅是裝點門楣、顯示地位的工具,更多的是祛除寒冷、盡情夢幻的安慰。
她如癡如醉地投入到這片浪漫詩意的天地中,專門在宮廷里修了書齋和珍寶室,用以珍藏各類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陶瓷、玻璃器皿、珠寶首飾、貝雕獎章、經典文稿、樂譜和樂器等。而她和許多有名藝術家之間的交往,更是傳為佳話。她一生中曾涉足過意大利大大小小的角落,不遺余力地網羅各式人才,在她的宮廷里,匯集了當時歐洲第一流的詩人、建筑家和畫家等,如:彼得羅·本博、阿里奧斯托、伯納多等都為她吟詩作頌;拉斐爾的學生羅馬洛將她的宮廷裝飾得美輪美奐、轟動一時;而她所贊助的畫家包括曼坦那、提香、貝利尼、貝魯吉諾、科內喬和達·芬奇等。
伊莎貝拉一方面慷慨大方,為被贊助人提供各種優(yōu)越條件;另一方面也出于品位和責任的考慮,對藝術品要求嚴格。作為一名執(zhí)政者,必須擔起規(guī)范民眾、引導價值觀的責任,因此她非常強調道德勸說。比如在她向貝魯基諾訂購的《美與貞之戰(zhàn)》中,明明足以顛倒眾生的美神卻沒能大獲全勝,相反貞潔之神向美神作出了頑強的抵抗;又如曼坦那為她繪制的《帕拉斯將惡習逐出美德樂園》里,享樂、放縱等惡習被貞潔女神驅逐出境。
當然,伊莎貝拉也鼓勵創(chuàng)造和追求美,只要不失端莊和身份。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她自己的肖像畫——她光彩照人的形象被達·芬奇和提香用心摹繪、永世流傳。
15世紀90年代,達·芬奇曾停留在米蘭,這期間他和伊莎貝拉有過一面之緣。那時伊莎貝拉恰好前往身為米蘭公爵夫人的妹妹家做客,在城堡里,偶遇了這位久仰大名的天才。她一直在尋找一位卓越的畫師為自己畫像,因為要求嚴格,遲遲沒能找到滿意的人選;這次遇見達·芬奇,一見如故,她即刻意識到自己想要的人終于出現了。為此,她多次誠懇邀請畫家去自己的宮廷,直到臨走前都執(zhí)意叮囑達·芬奇,如果今后有她能夠效勞的地方,請一定告訴她。而這個機會很快到來了,1499年為了躲避戰(zhàn)亂、被迫離開米蘭時,達芬奇想到了那位貴婦人,于是投奔她而去。伊莎貝拉見到他大喜過望,竭盡所能地接納他,給他最好的條件讓他能安心創(chuàng)作。本應是倉惶無依的避難生活,卻由于女主人的賞識和支持,變得從容安定;為報知遇之恩,達芬奇一共為女主人畫了近20幅素描肖像,以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藝術表達對她的感激。不過時間倉促,兩個月后達·芬奇便離開了曼圖瓦去往威尼斯,來不及將素描畫完,他只留下一幅,其余的都隨身帶走了,打算今后再細加完善;然而流傳下來的卻只有那幅留給伊莎貝拉的,現保存在盧浮宮里。這幅畫是伊莎貝拉的側面圖,她的長發(fā)整齊披在肩上,面容精致,眼神凝視前方,唇角那一抹若有若無的笑意,讓人聯想到后來令無數人為之著迷的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而她交疊在身前的雙手,也和蒙娜麗莎相近,無怪乎英國藝術史學家伊芙琳·維爾奇認為《蒙娜麗莎》脫胎于此。整幅畫的線條流暢簡潔,色調泛黃,女主角沉靜典雅的氣質隨著這些無聲絢爛的筆墨呼之欲出,令所有人都記住了她的美麗。
而在提香1534年起、耗時3年為其創(chuàng)作的肖像畫上,伊莎貝拉頭戴華貴珠寶冠飾、身著皮裘和花紋精美的絲綢,微微側著臉,神采奕奕的目光遙視遠方,潔白的面頰上帶一抹微酡的紅暈,豐唇矜貴地閉著,些許上翹的唇角于堅毅中增添了幾分嫵媚,畫中的她美如風華絕代的二十歲。而有趣的是,實際上那時的伊莎貝拉已過六十,卻偏偏要求提香將自己畫成從前的模樣。不難想象,她既是借此來追溯逝去的良辰美景,又是希翼一種現實中得不到的撫慰。借助藝術的魔法,她對無情而強大的時間作出抵抗——她仍如5月風光一樣年輕,春天的清晨一樣令人迷醉。她付出了錢財,然而收獲的卻是慰藉空虛的良藥。
因此可以說伊莎貝拉資助藝術,是為了從藝術中汲取自由和快樂,以彌補和慰藉在現實生活中她所匱乏的情感。而她對當時的藝術風潮起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引領作用。
?加冕法國文化的藝術贊助——凡爾賽宮的新晉名媛
路易十五時代的文化處于歐洲最高水平:哲學上有伏爾泰、狄德羅等,藝術上則出現了盛行的洛可可潮流——而這些,都和一名傳奇女性分不開,這就是社交名媛——蓬巴杜夫人。
蓬巴杜雖出生在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可有著美艷絕倫的面孔和“縝密細膩的大腦”(伏爾泰語),十多歲時嫁給了貴族埃蒂奧斯。她很快厭倦了按部就班的婚姻,渴望更上流的生活,于是精心策劃,每天乘馬車等候在國王打獵必經的途中。她的粉紅華袍和藍色馬車,搭配在一起是如此賞心悅目,很快就如其所愿吸引了國王的注意,她得以入住凡爾賽宮。蓬巴杜夫人如一顆最閃亮的明星,一夜之間在巴黎上空冉冉升起,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她的智慧和能力影響到了國王的統(tǒng)治,原配王后幾乎名存實亡,如日中天的蓬巴杜才是法國真正的“王后”。
蓬巴杜對法國藝術影響巨大,在凡爾賽宮追捧她的狂潮中,她所鐘意的事物式樣都直接命名為“蓬巴杜風格”。比如塞夫勒瓷器的經典粉紅被稱作“蓬巴杜玫瑰紅色”;法國最完美建筑之一的小翠安農宮就是典型的蓬巴杜風格;甚至于“蓬巴杜發(fā)型”流傳至今,并且在時尚界打破了男女界限,連魅力無窮的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迪恩都梳過這種發(fā)型。
而蓬巴杜的人格魅力不僅僅在于立足時尚最前線;更在于她能達則兼濟天下,對藝術家和思想家都慷慨解囊,甚至提供政治庇護,客觀上為大革命之前的法國開創(chuàng)了一個文化思想相對寬容、自由的環(huán)境。
她是洛可可藝術的倡導者,這股以推崇輕盈、纖美、精細的藝術潮流為凡爾賽宮吹入了一陣清新之風,最先贏得了國王的好感。因為路易十五對皇宮的繁文縟節(jié)感到疲倦,傾向簡單、更具親和力的生活方式,而洛可可追求世俗、悠閑、感官愉悅的審美趣味,正好迎合了他;有了他的保駕護航,洛可可藝術所向披靡,從皇宮到整個上層社會都沉浸在它的魅力中。蓬巴杜夫人大力支持洛可可藝術,和代表人物華圖、布歇和法爾康涅等結下了深厚交情。在布歇為其創(chuàng)作的多幅肖像作品中,我們既可以清晰了解洛可可風格,又能夠體會到畫家對夫人的贊美之情:畫上的蓬巴杜夫人面貌精致甜美,身材纖細玲瓏,斜倚的姿態(tài)盡顯其嬌媚,在雍容華貴的綢緞和繁復的繡花蕾絲的服飾襯托下,其活色生香的風韻栩栩如生。
而法國大革命的巨擘伏爾泰,早在蓬巴杜進宮前,就和她相識于一次沙龍聚會上。初時,伏爾泰被蓬巴杜的美貌、氣質所打動,了解以后,發(fā)現她還充滿了機智與情趣,更加驚喜;而蓬巴杜早就仰慕這位名流,兩人互為欣賞,遂成為忘年交。飛黃騰達后,蓬巴杜始終不曾忘卻這位良師益友,懇請伏爾泰為她的宮廷、政治和外交事務出謀劃策。在伏爾泰的影響下,蓬巴杜迅速成長,無論是政治見解還是人生態(tài)度都上了更高的臺階,成為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名媛。為感謝、也為提升國家的思想文化,蓬巴杜為伏爾泰乃至他周邊的朋友提供了盡可能的幫助和保護,伏爾泰、狄德羅和孟德斯鳩等,都是她沙龍里的座上賓。沙龍就設在凡爾賽宮中,接待的不是什么王公貴胄,而往往是這么一些自由知識分子。明明在那種地方,一幫人卻高談闊論,公開熱烈地討論著革命,反對皇權;對此,蓬巴杜向來都是悉心聆聽,從不加以鎮(zhèn)壓。狄德羅主編的第一部《百科全書》,也是在她的資助下,才得以在一個君主制國家里出版。
蓬巴杜夫人的開明和氣度,在一定范圍內保護了先進文化思想的成長,讓她贏得了藝術家和思想家們的擁護,而她也為法國文化藝術的獨領風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獨立標桿的藝術贊助——不拘一格的富家千金
1929年的一天,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館的負責人接待了一位保養(yǎng)良好、衣飾名貴的少婦,可她同上流社會常有的狂妄自負者一樣,居然要捐獻500余件在負責人看來毫無價值的本土藝術品,并要求他們予以珍藏。理所當然的,她遭到了客氣但堅定的拒絕。令負責人沒想到的是,1931年,美國竟然建立起了第一座現代藝術美術館;更沒想到的是,后來事實證明,這對美國藝術界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因為當時美國只是一個有百余年歷史的年輕國家,世界藝術的中心長期處于歐洲;可隨著1931年這座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出現,美國藝術開始被展現在聚光燈前,紐約也逐漸成了西方藝術的中心。
這位曾被人有眼不識泰山的少婦,便是格特魯德·范德比爾特·惠特尼。
時間追溯回到1900年——那一年,惠特尼還只是美國著名的范德比爾特家族的后人、金融世家惠特尼家族的兒媳,雖然這兩個金光閃閃的名頭已給二十五歲的她罩上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光環(huán);但她卻不甘就范于無需爭取、枯燥乏味的人生,骨子里的浪漫和激情促使她去尋找存在的意義。于是1900年,在一次歐洲之旅中,當她無意中看到現代藝術流行于巴黎時,興奮感激活了她血液里沉睡已久的因子。一回到紐約她便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了雕塑和美術的學習中;然而幾年后,當其作品在巴黎和紐約同時引起反響時,她卻選擇了放棄。熟悉她的人并未驚訝,因為他們認為對這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富家小姐而言,藝術不過是生活的調味劑,沒有誰會相信她真將視之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可事實上,惠特尼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取得的成績給了她信心,讓她敢徹底放開手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夢想——令美國的現代藝術發(fā)揚光大。這時的她,財才雙全,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做足準備的她決心大干一場。通過各種途徑,她活躍在紐約的藝術圈內,專門結識年輕、有想法、前衛(wèi)的藝術家,有目的、成系統(tǒng)地收集他們的作品;對于其中特別有潛質的年輕人,她還主動贊助他們去歐洲留學,學習那邊的先鋒藝術。邁出長征的第一步后,在1913年,她又出資贊助了紐約“軍械庫展覽”,第一次向國人大規(guī)模地介紹美國和歐洲的現代藝術;接下來她相繼創(chuàng)辦了惠特尼藝術工作室和惠特尼畫室俱樂部?;萏啬徇@一系列有規(guī)劃的舉動,為眾多熱愛藝術但一貧如洗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條實現夢想的途徑,讓藝術夢不再躲在困窘的現實背后瑟瑟發(fā)抖、日益蒼白。
然而在1929年發(fā)生了上述的那一幕后,惠特尼備感羞辱惱怒,也被激起了斗志。她深信自己所看好的一批年輕人是多么才華橫溢,也深知自己的努力對他們而言是多么重要,因為這不僅是讓他們、更是讓美國本土藝術走向世界的關鍵,她決不能就此放棄、功虧一簣!因此惠特尼決意不再借他人之力,而由自己親自來完成這一重任。這時,她于1918年開辦的惠特尼畫室俱樂部經過十年發(fā)展,已羽翼漸豐,吸引了800多名年輕藝術家的加入,她打算好好利用這個平臺。經過兩年的臥薪嘗膽,1931年,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正式在曼哈頓上東區(qū)開幕,這最終成為了藝術史上標志性的事件。
在此之前,美國主流藝術都相當保守,只崇尚歐洲的藝術;而惠特尼的博物館卻逆其道而行之,專門收藏展出本土藝術品。在以惠特尼為首的大批年輕藝術家的努力下,美國現代藝術終見天日,開始蓬勃發(fā)展,逐漸取代了巴黎的藝術中心地位。其中大部分藝術品都是美國現代藝術的代表作,比如愛德華·霍普、賈斯鉑·約翰斯和安迪·沃霍爾等著名藝術家的杰作,它們帶著勃勃生機橫空出世,打破觀眾的常規(guī)感受,帶給他們視覺上全新的認識。
1973年惠特尼寶刀未老,再次出擊,在這座博物館中開創(chuàng)了兩年一度的惠特尼雙年展,這個展覽延續(xù)至今,每次邀請所有美國籍或在美國境內的藝術家參展,進一步推廣美國現代藝術的影響力。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上天的使命,來到這個世上;而惠特尼的使命,就是推廣和張揚美國現代藝術。這種以先鋒、自由為己任的藝術,好像正是惠特尼內心世界的某種寫照——時刻準備著突圍出現存的狹隘狀態(tài),始終不渝地追求精神解放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