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光
游英國,飽覽了“帝國之眼”大倫敦區(qū),徜徉了寧靜的蘇格蘭愛丁堡,走遍了海濱樸茨茅斯的大街小巷,你不可不在英國東海岸一個叫多佛的地方駐足停留。遠眺天邊朦朦朧朧的法國加萊,回望碧波拍岸的百丈白崖,俯聽多佛港內碼頭喧囂,追憶中古城堡的刀光劍影,無論你是大自然神奇風光的崇拜者還是人文歷史遺跡的追隨者,兩三個小時的多佛古堡步行游覽都會讓你感到不虛此行。
談起多佛城堡你也許并不熟悉,但諾曼的征服者威廉則是大名鼎鼎,是他首先在此設立了軍事防御工事。說起“二戰(zhàn)”時期生死攸關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更是無人不曉,而這里就是該行動的總指揮部。這座被稱為“打開英國之匙”的要塞歷經千年滄桑變幻,如今當之無愧地成為英國的地標性建筑并列入英格蘭遺產保護名單,矗立在離歐洲大陸僅34公里的海角,在距歐洲大陸最近的地方擔負著守衛(wèi)國家、抵御侵襲的重任。這片地區(qū)在古羅馬和威廉時代已有少量建筑,巨大的中心城堡則由金雀花王朝開創(chuàng)者亨利二世(1133—1189)于1180年建造,中世紀及近代又歷經獅心王理查、亨利八世、維多利亞女王等君主的改造,時至今天,“一戰(zhàn)”、“二戰(zhàn)”烽火洗禮過的故地正靜靜地迎來送往一批批慕名而來的游客。遠古、中近代、現(xiàn)代,多佛古堡用它的石塔戰(zhàn)道筑起了它的前世與今生。
遠古的余音
多佛城堡建筑群位于白崖高約一百米的山岡上,東臨英吉利海峽,北倚廣闊平原,并將巨大的瞭望塔依勢伸向西北方多佛中心城區(qū),以抵御來自內陸的進攻。多佛城堡分為燈塔與圣瑪麗教堂、中心主城堡、新軍官指揮部、海岸瞭望臺、地下秘密隧道五大建筑群,在12世紀及以前,這一地區(qū)只有前兩大部分,它們是自遠古傳來的余音。
鐵器時代這里一些零散的人工建造痕跡已不明顯,所以公元43年后古羅馬人征服英格蘭后在此建立的燈塔和教堂成了這里最早、最大的遺跡。建立于公元1世紀后期的古羅馬燈塔矗立在山岡的最高處,成為全英唯一一座該時期遺留下的此類建筑。文獻記載它共有五層,而現(xiàn)今只留下殘破的四層,塔身現(xiàn)在已是殘破不堪,但還能清晰辨認出是由硬質巖石經人工切割后壘成約五十米高的六棱柱狀。當初,古羅馬人控制多佛就是看中其離大陸最近的優(yōu)勢,因此在此設立港口以便向島內不斷輸送兵源物資,由此使多佛港逐步發(fā)展起來。緊挨著燈塔的圣瑪麗教堂就是在海港人口增多的情況下建立的,至今也有千年歷史,如果用“波瀾起伏”來形容它也毫不為過,因為這座石質教堂還有過作為煤場、彈藥庫、兵營、室內球場的特殊經歷,當19世紀某貴族重新翻修它時,教堂的穹頂早已不翼而飛。但不可否認,圣瑪麗教堂是英國肯特郡(多佛所在郡)最豪華的教堂,在日后更被皇室征用。公元1066年,來自海峽對岸諾曼底的威廉在戰(zhàn)勝哈羅德王后在此設立了一些軍事防御工事,成為日后此地建筑設施的藍本。
遠古時代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山岡中心的主堡了。1154年來自安茹領地的亨利成為英格蘭國王,由此開創(chuàng)安茹王朝(又稱金雀花王朝)。關于多佛古堡的建造,還有一段非凡的經歷。亨利二世繼位后,曾任命自己的密友托馬斯·貝克特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意圖加強對國內宗教的控制。但這位密友似乎很反感亨利的這一舉措,作為抗議,他擅自前往法國游歷五年后又回到英格蘭。這一肆意妄為的行為惹惱了脾氣火爆的亨利,更糟的是,國王派出緝捕托馬斯的四名騎士竟又失手把他殺死,全歐洲震動了,成為眾矢之的的亨利王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不僅承認了托馬斯的圣徒地位,還親自前往坎特伯雷悼念這位故友。1179年,法王路易七世首次渡海經多佛北上坎特伯雷參拜圣托馬斯,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迎接來自大陸的君王貴族,亨利王在一年后于此處建立城堡,作為客人們造訪的中轉站和臨時居所。因此有趣的是,多佛主城堡的最初建立原因不是軍事防衛(wèi),而是為了招待貴賓,成了一座一流的國賓館!
主城堡初建時呈四方狀,周圍配有壕溝,充分具備了居住和防衛(wèi)的兩種功能。南北兩方各設一城門分別稱為“王者之門”(King Gate)和 “宮殿之門”(Palace Gate),大有君臨天下的王者之風。城堡內部中心是一座高近百米的四層巨大內堡,由巨大的硬質碎石壘成,墻壁厚達六米半,堡頂四角是四個瞭望臺,堡內皇家會客廳、臥室、警衛(wèi)亭、廚房、禮拜堂一應俱全。夏天至此,外面芳草茵茵、鳥語花香,內部涼爽空曠、幽遠靜謐,的確是款待賓客的絕佳場所,但隨著歲月滄桑變幻,日后這里竟成了英國南部著名的軍事要塞,抵御住了成百上千次的圍攻奪城。
喧囂與沉寂的輪回
踏著螺旋向上的石階通向內堡頂部,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一個瞭望臺上釘著一枚泛青的銅牌,講述的是中世紀時期1216—1217年史詩般的奪堡大圍攻。1215年,英國的失地王約翰與英格蘭貴族簽訂了史上著名的大憲章(Great Charter),規(guī)定了國王不經大貴族同意不得隨意征兵、征稅以及限制國王權力的種種規(guī)范,是為英國日后民主法治思想之源流。然而背信棄義的約翰王不久便撕毀約定,征兵討伐反對自己統(tǒng)治的貴族,后者遂起兵反抗,并寫信邀請英格蘭的老冤家法國國王出兵對抗英王,條件是給與法蘭西王子路易英格蘭國王頭銜的宣稱權。1216年,法蘭西軍隊自東南海岸登陸,接連攻陷數個重鎮(zhèn),直逼英吉利海峽之喉多佛,一旦最后一所要塞淪陷,約翰王的大本營將會孤掌難鳴。危急存亡之際,約翰王把守城重任委派給他最信賴的胡伯特·伯格(Hubert de Burgh),時任英格蘭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他毅然領命,率領城堡內一百四十多名騎士和數百名武裝人員與侵略軍進行了持續(xù)近半年的對抗。戰(zhàn)斗主要發(fā)生在城堡外圍的北角,這里也是城堡最薄弱的地方,法軍在比城墻還高的地方扎寨安營,架起巨型投石機,配以沖車和云塔,并在城墻上架起云梯。胡伯特為防止城墻被擊毀,便又加建一座木質外堡,后世的史書這樣描述這場圍攻戰(zhàn):“路易王子的工兵挖垮城堡的墻根,東面的石塔也被擊毀,但雙方反復的爭奪戰(zhàn)一直在持續(xù),守將們斗志高昂地把侵略者趕出城外,用大木塊又把缺口給堵上……”半年后法軍承認攻城失敗,但僅四天后約翰王暴斃讓情況急轉直下,法軍重新組織進攻,但這次守軍們則更有信心了,因為同時進行的林肯戰(zhàn)役和三文治海戰(zhàn)以法軍大敗告終,讓路易王子不得不面對征討英格蘭失敗的現(xiàn)實。大圍攻下的多佛城堡被砸得面目全非,但戰(zhàn)后經過修復它依然屹立不倒,時至今日,瞭望塔上還狼煙滾滾,警醒著后人八百年前這里經歷的慘烈戰(zhàn)斗。
不僅是這場艱難的反圍攻戰(zhàn),在硝煙四起的中世紀和近代,這里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戰(zhàn)爭,由此建立的防御工事也在增多。為了戰(zhàn)爭和警惕大陸的威脅,許多君王對城堡進行了改建和修復工作,例如獅心王理查、愛德華三王時代、亨利八世,他們多多少少進行過擴增圍墻、加設木窗和擴建炮臺的改進工作。19世紀初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為了防止法軍渡海進攻本島,英國人在主城堡南部開挖數條戰(zhàn)時秘密隧道用于屯兵和海島防衛(wèi),1856年,維多利亞女王又下令在此建造一座哥特式新型軍官指揮所。戰(zhàn)爭之外,多佛城堡還繼續(xù)發(fā)揮它最初的作用,亨利三世曾在這里設宴款待過大貴族,亨利八世曾在此處會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伊麗莎白一世曾來此參觀拜訪,17世紀早期常有皇族來此游玩。然而,一旦英國東南端沒有戰(zhàn)爭或是皇族們不再青睞此處,幽幽古堡便冷清下來,尤其是18世紀前半期。戰(zhàn)爭與和平,喧鬧與沉寂,多佛城堡注定是要在重要的歷史時刻大放異彩,當國家的重心從槍炮轉向金銀時這里只能默默忍受蕭條。在歷史相似的輪回與更替中,古堡不斷沒落而又新生。
今生的沉浮
19世紀興起的電氣革命促進了歐洲的重工業(yè)和軍工業(yè)進一步改良,步入20世紀前葉,陰云密布的戰(zhàn)爭危機把多佛城堡連同這個城市一起推到了戰(zhàn)爭的風口浪尖。1901年法國人路易 ·布萊里奧駕駛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這讓英國人清醒地認識到數百年堅不可摧的海岸要塞已經遭受了新的威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可避免地爆發(fā),城堡南部崖壁上建成不久的三層水泥海軍瞭望臺再次加固,用來觀察德國??哲娫诤{的活動狀況和控制己方港內艦隊的調度,而北部的蘭頓崖則被皇家空軍征用作軍用機場,緊挨城堡的19世紀興建的戰(zhàn)時秘密隧道和哥特式新軍官指揮所一并受到重用。戰(zhàn)爭期間,英國向協(xié)約國的大陸戰(zhàn)場輸送了二十余萬軍隊,其中多佛的跨海輸送任務就是在多佛城堡指揮完成的。
多佛城堡在“一戰(zhàn)”期間并未受過猛烈的攻擊,但這也許預示著即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在一年左右時間內希特勒幾乎橫掃整個西歐,低地國家被吞并后法國繼而成為第三帝國的囊中之物。1940年5月末,連連后撤的近四十萬英法聯(lián)軍退守法國海港敦刻爾克,一旦這支聯(lián)軍無法撤回英國,被古德里安率領的德軍消滅,則英法兩國不再有翻盤的余地。在歷史的另一轉折點上,英帝國海軍部制定了代號“發(fā)電機計劃”的撤離行動,由指揮部位于多佛城堡的伯特倫˙拉姆齊中將指揮。近九天的撤離行動中,英國東海岸征調一切可用的船只將三十余萬的軍隊從死亡線上拖回英國,從而為日后反攻德國保存了實力,多佛港不僅是撤退軍隊登陸地之一,更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總指揮部,因此在海軍瞭望臺下方的海灘上,還有一座老兵聯(lián)合會修建的撤離勝利紀念碑。
“二戰(zhàn)”前期英國還對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建的戰(zhàn)時秘密隧道進行擴建,這也是城堡最神秘的地方。隧道入口在海軍瞭望臺西北角,地下部分錯綜復雜,最深處離地面近三十米,在城堡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整個隧道也需要近一小時才能走完。除了狹長的防空洞,這里還是戰(zhàn)時海軍指揮部的所在地,“發(fā)電機計劃”就是在此處制定和發(fā)出。此外,戰(zhàn)時隧道還包含了高層會議室、沙盤推演室、警衛(wèi)室、兵營、電報接收室以及一個巨大的敵臺監(jiān)聽室,這里幾乎全是當年的真實物品,偌大的兵營里還搭建了一個激光屏幕,循環(huán)為游人播映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重重解密。隧道北部有一條螺旋形暗道通向毗鄰的地下戰(zhàn)地醫(yī)院,參加撤離行動的傷員和空戰(zhàn)傷員就在那里接受治療。隧道出口設在山崖中部,通過一個甬道可以前往海岸炮臺,昏暗的燈光下整個隧道依然給人以戰(zhàn)爭年代的壓抑感?!岸?zhàn)”結束后,冷戰(zhàn)時期為防止前蘇聯(lián)的核打擊,這里還被設為英國政府緊急避難所,直到1990年后才真正敞開大門迎接游客的到來。
如今的多佛城堡,不言不語,任風雨吹打它歲月久遠的每一寸肌膚。從古羅馬時代到美蘇冷戰(zhàn),近千年來多佛城堡地區(qū)都寸土不失地屹立于國家東南一隅,這是任何其它堡壘都無法企及的。今生的多佛城堡,正如同英國自身一樣,經歷了輪回般的起起落落后還是歸于平靜:青苔環(huán)繞巨石,鐵窗銹跡斑斑,守著一方碧海,與游人海鷗為伴。
但愿古堡的槍炮聲不再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