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璐
經常旅游的人不難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不管是哪兒的名勝風光,但凡有噴泉、水池,尤其是那些有著動人傳說的水池,池底總會遍布著密密麻麻的錢幣。有時還恰好能看到這樣一幅場景,虔誠的人手握錢幣,默默在心中許下一個美好的愿望,接著將硬幣拋入水中,只聽“咚”地一聲悶響,水面上蕩起一圈圈漣漪,人們的愿望似乎也會如這漣漪一般圓滿。
在英國巴斯的古羅馬浴場里就有這樣一處許愿池,圓形的水池深約1.5米,池中的水碧綠得如一塊翡翠,掩映著遍布池底的各式錢幣。仔細一看,這些錢幣大多是現(xiàn)代制品,以英國硬幣為主,偶爾也夾雜著異國的錢幣,自然是到此一游的觀光客們留下的。許愿的人可能不會想到,在羅馬-不列顛時期,這一方清澈的池水其實浸滿了怨恨的毒液,不滿的人們將刻著詛咒的鉛板或硬幣投入泉中,祈求供奉于此的圣泉女神蘇利斯·密涅瓦報復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
巴斯的圣泉女神蘇利斯·密涅瓦實際上是古羅馬神話同凱爾特部落信仰結合的產物。當古羅馬人來到巴斯時,他們發(fā)現(xiàn)當?shù)氐膭P爾特部落崇拜一位女神“蘇”(Sul)。在凱爾特語中“蘇”的含義是“縫隙,開放的孔洞”,通常用來指代溫泉流出的地方,古人認為那就是陰陽交界之處。蘇利斯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掌管溫泉的女神。這位女神的形象讓古羅馬人感到十分親切,因為在他們家鄉(xiāng)也有一位類似的女神,那就是掌管智慧與康復的密涅瓦。古羅馬神話中的密涅瓦女神其實正對應著古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她從天神朱庇特的頭顱中誕生,掌管著智慧,同時也是藝術、貿易、醫(yī)療等領域的保護神。古羅馬人創(chuàng)造性地將兩位女神結合在一起,如此誕生了巴斯的圣泉女神——蘇利斯·密涅瓦。在巴斯的古羅馬浴場博物館中保存著一尊蘇利斯·密涅瓦女神的黃金頭像,這尊頭像發(fā)現(xiàn)于1727年,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羅馬-不列顛藝術品之一。據(jù)博物館的人員介紹,這尊頭像共有六層鍍金,可能是當年供奉女神的神廟內常年燃燒著炭火,時間久了金像上就會附著一層黑垢,為了維持神像的光輝,人們需要定期為神像拋光,重新貼金。在那時候,只有祭司和神廟的工作人員可以進入供奉神像的房間,許多香客終其一生也無緣一睹女神風采,而如今安放在博物館里的女神頭像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澤,在照射燈明亮的光線下,斑駁損傷的痕跡一覽無遺。然而,女神那平靜溫柔的面龐讓人打心底感到一種祥和,于是也不難理解,羅馬-不列顛時期的人們是懷著一顆怎樣虔誠的心來祈求女神庇佑的。
從各地趕來的朝拜者通常不被允許進入供奉女神像的神廟,但他們自有一套辦法與神靈“溝通”。在羅馬-不列顛時期,水被視作同神靈交流的媒介,朝拜者們來到圣泉邊,將自己的愿望、詛咒寫在鉛板上,或者直接將一枚硬幣投入水中,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蘇利斯女神聽到自己的禱告并幫助自己達成心愿。在巴斯的圣泉遺址中發(fā)掘出了18枚凱爾特錢幣、12595枚古羅馬硬幣以及130塊刻有文字的鉛板,這些鉛板上大多都刻著詛咒,請求女神懲罰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有一塊鉛板上寫道:“那個偷了我青銅器的人可恨至極,我將他留給蘇利斯神來處置,無論是女人是男人,無論是奴隸還是自由人,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
如果能寫上報復對象的名字,詛咒就會來得更為迅速、有效,而如果不確定報復對象究竟是誰,人們往往會列上一堆嫌疑犯的名字以供女神“參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詛咒往往都只關乎很小的東西,如犁頭、罐子、浴袍、斗篷等小物件,其中最大的損失可能就是“六枚銀幣”了。與這些物品價值之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詛咒之惡毒,如一塊鉛板上寫著:“如果有誰偷了西維里烏斯的犁頭,我請求讓他在神廟以死謝罪。”正如博物館介紹的那樣,這就是“平凡人的生活,是平凡人失去的東西和平凡人的憤怒”。惡狠狠的詛咒之下是對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以及對正義的渴望,或許他們永遠也不知道蘇利斯·密涅瓦女神究竟有沒有幫自己 “復仇”,但無論如何,許愿發(fā)泄了心中的憤懣,堅定了人們對“善惡有報”的信仰。從某種角度上說,這是律法之外的力量,寄托了“平凡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詛咒是傳遞給女神的信息,為了保證女神能完全領會自己的意圖,雇個專業(yè)的代寫人就變得十分必要,他們會用最適當?shù)恼Z言來表達事主的愿望。巴斯的古羅馬浴場博物館中就有這樣一塊堪稱范本的鉛板,上面寫著:“索利努斯寫給蘇利斯·密涅瓦女神:我尊敬您的神力和威嚴,我的浴袍和斗篷都被人偷走了,不要讓那個做了壞事的人睡得著覺或是身體健康,無論是男是女,無論是奴隸還是自由人,除非他來負荊請罪,把東西都還到您的神廟來?!辈贿^據(jù)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這些鉛板上的書寫往往十分低劣,并且不完全是拉丁語,有些鉛板上的文字甚至像不通文墨的人歪歪扭扭地描出來的。這不禁將我們導向一個大膽的推測,在羅馬-不列顛時期,盡管存在著專業(yè)的“代寫人”,但高昂的費用足以令大多數(shù)平民望而卻步,于是他們就選擇了“依樣畫葫蘆”,照著別人的鉛板一筆一畫地刻下自己的愿望。透過這些稚拙的筆跡,我們似乎看到了那些趴在圣泉邊,滿頭大汗卻又無比認真地刻著鉛板的人,他們的神情中有一種倔強,即使文墨不通,即使無力支付高昂的費用,他們也要用自己的方式讓女神聽到他們的聲音。
這些記錄在鉛板上的聲音穿越時光的長河,如今成了歷史學家們研究羅馬-不列顛時期社會生活的寶貴材料。就連基督教在巴斯傳播的最早證據(jù)也是一句刻在鉛板上的詛咒,某人請求蘇利斯女神懲罰一個搶劫了他的人,“不論他是異教徒還是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