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逑逑
摘 要:而今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圓了幾代中國作家近百年來的一個夢。在國人一片片唏噓聲以及歡呼雀躍的背后,文學界的聲音卻紛繁雜呈、迥然相異,顯示了更為冷靜與理智的風范。本文對莫言獲獎所引發(fā)的“莫言熱”這一現(xiàn)象,做了一些思考與反思。
關鍵詞:莫言;諾貝爾獎;文學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01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莫言幾乎成為中國當代最知名的文藝作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那些不懂文學為何物的人,也“左一句莫言,右一句莫言”的談論不止。在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道、網(wǎng)絡微博的批量轉載中,人們大多對莫言本人贊賞有加、大加追捧。書店以及各大網(wǎng)站上莫言的書被搶購一空,語文出版社聲明將把莫言早期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編入高中語文教材,莫言家鄉(xiāng)計劃投資千萬元建“紅高粱”旅游景區(qū)……國內“刮起了一陣猛烈的莫言風”,各種聲音唏噓不止。身為中國人,對于這一切自然可以理解。莫言獲得這項殊榮,已經(jīng)不是他自己的事了,而是整個國家的榮耀,它實現(xiàn)了幾代中國人近百年來對于這個世界性最高文學獎項的渴望,“莫言熱”恰恰體現(xiàn)了民族自尊心與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自然無可厚非。相反,如果這次莫言獲諾獎沒有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這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蓡栴}是我們在關注的同時是否一定要盲目的追捧與稱贊?
所幸文學界對此表現(xiàn)得更冷靜些,其中的觀點紛繁雜呈、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莫言獲得諾獎,標志著中國文學成功的走向了世界,獲得了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為幾代中國文人“揚了眉、吐了氣”;也有人認為,莫言并不能代表中國文學的最高水平,他個人的得獎,也并不代表整個中國文學的水平,以及世界對中國文學的認同;更有甚者認為,莫言的作品中體現(xiàn)了西方人的“意識形態(tài)”,認為這恰恰是西方人借以否定中國的一個“工具”。韓少功在得知莫言獲獎之后,說“高興一個小時之后,繼續(xù)寫作。”莫言本人對此也十分理智,認為由他引發(fā)的“閱讀熱”最多會持續(xù)一個月,然后一切都會歸于平靜。無論是怎樣的觀點,都啟發(fā)我們應該冷靜的思考:是否因為莫言獲獎就肯定他代表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水平?是否就可以不加褒貶的肯定莫言的一切作品與思想?是否就可以以此來對中國當代作家“評高低、論高下”?
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教授,一直以來都對中國文學抱有濃厚興趣,但是他對于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當代小說有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焦慮,并曾以“中國當代文學都是垃圾”的論調使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備受震撼。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德國之聲就通過電話連線采訪了顧彬,他認為莫言得獎對中國文學以及作家產(chǎn)生的影響僅僅是消極的。他說:“莫言的主要問題是,他根本沒有思想。他自己就公開說過,一個作家不需要思想。他只需要描寫。他描寫了他自己痛苦經(jīng)歷過的50年代的生活以及其他,并采用宏偉壯麗的畫面。但我本人覺得這無聊之至?!盵1]他在電視節(jié)目中還說:“語言就是思想,思想就是語言;語言就是內容,內容就是語言?!彼麑δ缘呐u也主要在于莫言小說中的語言“太鬧騰”,不夠節(jié)制,而這就妨礙了作品的深刻思想的呈現(xiàn)。盡管在之后的多次演講跟采訪中,顧斌教授多次提到自己可能“過時了”,他說,一直以來自己肯定的是現(xiàn)代主義,但是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時代已經(jīng)結束了,當下的文學更多的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而莫言也是屬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他說:“對于以前的觀點我需要重新的思考,我以前的觀點對不對我不知道”。但這位“固執(zhí)”的老外,似乎仍舊堅定自己的立場——更看好中國的當代詩歌,而不是小說。作為一名外國的漢學家,顧彬先生實際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上來看待莫言獲獎的問題,或許更有某種意義上的正確性。
事實也正是如此,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或許真的不能說明什么,盡管它是世界性的最高獎項,但是誰又能擔保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能夠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成為永恒的經(jīng)典?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經(jīng)典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在當時的比賽中就僅僅是第二名,但是歷史向我們證實了當時評選結果的“不正確性”。所以,面對這個獎項,我們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理智與思考,而不是一度的沉湎于驕傲、追捧之中。反倒是面對國內外這些不同的聲音,我們更應該反思一下中國當代文學的現(xiàn)狀以及它存在的問題。近些年來文人學者們大都慨嘆在當今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里,人們極盡追求物質的滿足,變得功利與現(xiàn)實,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出現(xiàn)極度不平衡的現(xiàn)象,于是有些學者對經(jīng)典文學的閱讀現(xiàn)狀開始擔憂、疑慮。實際上,對于“文學遭受冷落”的這種情況,我們不能否認。但是對這一問題應該有更為多元的思考,人們對于當代文學不夠重視,除了受時代發(fā)展背景的影響,是否也應該思考當代文學自身的狀況?當代主流文學作家,諸如賈平凹、莫言、王安憶、劉震云等等,他們的作品在當代是否都可以算得上是經(jīng)典?當代文學作家是否思考了當下人們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是否對于當下人們的種種焦慮予以關注?
中國當代文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純文學、青春文學、網(wǎng)絡文學、類型文學四足鼎立對峙的局面。傳統(tǒng)的主流文學由此受到挑戰(zhàn),讀者群大量萎縮?;蛟S可以說并不是“文學遭受冷落”,更多的只是主流文學遭受冷落,主流文學的讀者群在喪失,其實不是人們不再看書,而更多的是人們轉向閱讀青春文學、網(wǎng)絡文學。因為當代主流文學作家們,大多都在回憶中寫作,寫一些記憶中的傷痛,而這些又大多與當今時代讀者的生活相背離。其實,文學的讀者群體大都是以青年一代為主導,在當今作為新一代的“80后”人,他們的思想傾向、品味狀況發(fā)生了諸多的改變,更傾向于自我的內心感受,更多的喜歡內心細致的描寫,展現(xiàn)他們這一代的憂慮與孤獨感,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傳統(tǒng)主流文學中的思想。人們(讀者)的時代精神、時代生活的體驗、時代生活傷痛以及困境沒有被主流文化所表現(xiàn),所納入與涉足,這就與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某些思想傾向發(fā)生錯位,進而使他們背離主流文學,而更愿意貼近一些與自己的生活更加密切的文化領域中,比如網(wǎng)絡文學、影視文學等等。從這一點說,當代的一些非主流文學作家的創(chuàng)作更為“先進”一點,更能反映當今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狀況與生存體驗,比如作家兼編劇家六六,她的一些著作被改編成電視劇,獲得社會上的廣泛認可,以犀利的言詞準確的描繪了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感受與生活中的敏感話題,極具智慧與見地。
因此,以莫言為代表的主流文學作家也是存有不足的。筆者認為中國的當代文學不能成為所謂的“精英文學”的“衛(wèi)道士”,更應該以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的態(tài)度接納新的文學種類,像是青春文學、網(wǎng)絡文學等等都有其可取之處。這也才是中國“文學熱”再次出現(xiàn)的可取之策,而不要天真地以為“莫言熱”可以引發(fā)中國的“文學熱”。
注釋:
[1]、德國之聲中文網(wǎng)﹒http://book.sina.com.cn.2012.10,12.
參考文獻:
1、《大眾文化導論》,王一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文學理論》,韋勒克,沃倫,三聯(lián)書店,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