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教師如何積極調動利用學生課堂上的“吵”,發(fā)揮教師的組織能力,掌握好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是關鍵,要大膽創(chuàng)新,將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合理化。
關鍵詞:課程改革;討論;小組
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已經幾年了??纱蠹覍π抡n程改革的認識褒貶不一。到現(xiàn)在還有部分老師說,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很難管理,課堂紀律松散,學生很吵?!罢n改”,收效甚少。
1 正確認識課堂中的“吵”現(xiàn)象課堂教學中何為“吵”?課堂吵就是一件壞事嗎?學生為何而“吵”?我們對此應該有正確的認識。首先,這種表面的“吵鬧”現(xiàn)象確實存在。尤其是新課程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轉變,交流討論成為了他們的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有的課堂確實“熱鬧”異常。也難怪老師們說了,真吵!也有個別人認為,這就是“課改”!我認為,對這種課堂紀律松散,嘈雜等現(xiàn)象的認識應該一分為二,應該從老師自己身上找原因:
第一、教師是否充分調動了發(fā)揮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認真地組織好教學。實際上有相當部分的老師在教學時不能顧及全班而圍繞幾個學生進行教學,也就是俗稱打乒乓球式的教學,而現(xiàn)實的課改中我們是大班教學,不可能像美國等其它國家那種放羊式的教學,且現(xiàn)在的教材(包括新教材)還是很重視知識教學的,因此必須組織好課堂教學,完成相關的任務。
第二、是否掌握好了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老師應該怎樣運用這些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吵,關鍵到了合作學習(交流討論)這個環(huán)節(jié)時就失去了控制,課堂中大吵大鬧,教師去制止怕打擊了積極性,不去管則顯得很吵。我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其實這個“吵”有可喜的一面,采用了課改的一些理念后,我們的學生的課堂氣氛確實活躍了(教學本身就是靈活的),只是這種方法與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抵觸,其觀念難以改變。
2 改變學生在課堂上“吵”現(xiàn)狀,要做到有序合作學習,教師是關鍵!
目前合作效果不夠好,主要是我們教師自己追求一種形式性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策略上的問題,要求不要過高,習慣與態(tài)度更為重要,引起他們合作的興趣的更為重要,合作時機要放在解決新問題的時候或有不同的問題的時候,培養(yǎng)他們學會傾聽人家的發(fā)言,這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要注意到他們的差異,訓練他們怎樣幫助同學。一般是獨立思考后再合作交流。建立合作規(guī)范是很需要的。
現(xiàn)在問題是學生在討論的時候不能圍繞主題,所以變得很是吵鬧,實際上小組討論合作不應該很吵鬧的,而是應該照顧大家,輕聲發(fā)言,當然就圍繞一個問題真的爭論那也是可以,一般的時候應該做到“顧全大局”。
要訓練學生討論不能馬上用學科的問題(語、數(shù)),而可先用平時的一些小問題進行練習,如“亂丟紙屑對不對”等。通過這種簡單的問題討論訓練他們討論的規(guī)范,培養(yǎng)大家對討論的興趣,做到人人發(fā)言,之后在課堂上可盡量壓縮與討論本質無關的問題的時間,以爭取更多的實質討論的時間。
教師一定要注意布置討論的時候,討論的問題和要求以及目的要明確,問題不宜太多,盡量控制在一至兩個問題。讓每個學生知道這個主題,必須圍繞主題進行討論。還要讓他們有準備的時間。
往往是我們老師自己沒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比如:討論的問題不明確或是在討論中沒有把握好秩序。而是讓他們自由發(fā)揮,要求不清楚,目標不明確,結果學生就象一盤散沙,“吵”起來了。因此,不能怪課程改革,而是怪我們老師自己的組織工作沒做好。學生是無辜的。
其實往往是我們自己沒把握好“課改”,對新理念一知半解。對工作沒有認真的去把握要點,突出重點,找到難點;更沒有具體的應對方法;沒有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使我們的教學工作處于被動狀態(tài)。
3 注意教學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使“課改”躍上新臺階
要充分運用教學中的特點進行教學,組織好合作學習和交流討論,做到討論有序化。結合自己在教學上多年的經驗,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3.1 合理分組。遵守“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可以保證每個小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開合作學習
明確小組合作的目標與要求。每次合作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使學生理解合作目標的意義,這樣才能使合作能夠順利地進行。在合作的初期,要求必須明確,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如一人講,三人聽,誰記錄,誰匯報;怎樣評價同組成員的結論;怎樣幫助同組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找準合作的時機。一般合作的時機都在產生新問題或有不同的問題時。
3.2 明確合作分工
可以編號,每個成員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
3.3 培養(yǎng)他們進行合作的能力
如:搜集資料、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組內成員的發(fā)言、學會討論、信任同組成員、友好的爭議和歸納組內的主要意見等。定出討論的規(guī)則,在討論中誰要是違反討論規(guī)則的話,就要受到處罰。在討論的同時要求文明禮貌,通過舉手或申請發(fā)言,使整個課堂秩序化和文明化,達到既講文明又能通過討論達到學習的目的。在教學中要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
總之,學生是“列車”,合作學習是“動力”,而老師的教學、組織、引導方法則是“列車”上的方向盤!合作學習的“動力”大了。學生這輛“列車”就會跑得快了。但是,還要老師在其中把握好“列車”前進的方向。只有這樣,新一代學子就象一列時代的“列車”一樣,在合作學習的強大的“動力”推動下,一定能夠奔向時代的前方,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