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強 房春興 沈恩庭
摘 要:國審小麥新品種山農(nóng)20具有產(chǎn)量高、品質好、高抗倒伏、豐產(chǎn)性好、適宜區(qū)域廣等特點,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打好播種基礎,加強冬前管理,搞好中期管理,重視后期管理,適時收獲等。
關鍵詞:山農(nóng)20;小麥;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8-34-02
山農(nóng)20為多抗高產(chǎn)小麥新品種,由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選育,原代號山農(nóng)05-066,母本PH82-2-2,父本954072,有性雜交,系譜法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成。2006-2007年參加黃淮南片預備試驗,2007-2009年參加國家區(qū)試和生產(chǎn)試驗,2010年完成試驗程序,黃淮南片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0006,并申請國家新品種保護權(20110230.5)。
1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7-2008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山農(nóng)20平均單產(chǎn)564.9kg/667m2,比對照新麥18增產(chǎn)3.9%;2008-2009年度續(xù)試,平均單產(chǎn)542.3kg/667m2,比對照新麥18增產(chǎn)8.9%。2009-2010年度生產(chǎn)試驗,平均單產(chǎn)505.1kg/667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chǎn)5.5%。
2 特征特性
2.1 生物學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新麥18晚熟1d,與周麥18相當。幼苗匍匐,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節(jié)偏遲,春生分蘗多,抗倒春寒能力較差。株高85㎝左右,株型較緊湊,旗葉短小、上沖、深綠色。熟相較好,對肥水敏感。穗層整齊。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卵圓形、均勻、較飽滿、有光澤。國家區(qū)試2a平均667m2成穗44.5萬,穗粒數(shù)32.4粒,千粒重41.7g。
2.2 抗逆性好 國家區(qū)試接種抗病鑒定:條銹病和白粉病免疫,慢葉銹病,中感紋枯和赤霉病。根系發(fā)達,莖稈堅韌有彈性,高抗倒伏。
2.3 品質優(yōu) 籽粒容重805g/L、786g/L,硬度指數(shù)66.0、66.8,蛋白質含量13.57%、13.80%;面粉濕面筋含量31.4%、30.9%,沉降值29.6mL、31.4mL,吸水率61.5%、62.5%,穩(wěn)定時間3.2min、3.4min,最大抗延阻力204E.U、282E.U,延伸性152mm、146mm,拉伸面積45㎝2、58㎝2,達優(yōu)質中筋質量水平。
2.4 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適應性強 山農(nóng)20在連續(xù)2a區(qū)試中表現(xiàn)出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性好,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南陽、信陽除外)、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3 栽培技術
3.1 打好播種基礎 實現(xiàn)一播全苗
3.1.1 施足基肥 肥料運籌上堅持“施足基肥,控制返青肥,重施拔節(jié)肥”的原則。氮肥60%~70%作為底施,30%~40%作為拔節(jié)肥追施。磷、鉀肥全部作底肥一次施用。具體施肥原則為:667㎡施腐熟有機肥3~4m3,尿素20㎏,磷酸二銨25㎏,氯化鉀15㎏,硫酸鋅1㎏。
3.1.2 精細整地,提高整地質量 秸稈還田,秸稈粉碎要充分,細碎。采用機耕,耕層20~25cm,打破犁底層,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沒有明暗坷垃,土壤上松下實,利于根系發(fā)育。
3.1.3 調(diào)整播期,做到適期播種 山農(nóng)20適宜播期為10月5~25日,最佳播期為10月10~20日,最晚不要超過10月25日,以達到高產(chǎn)目的。
3.1.4 實行藥劑拌種,減少病蟲害發(fā)生 播前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藥劑拌種方法:用50%辛硫磷乳油50mL+15%粉銹寧75g+水3㎏攪勻,拌麥種50㎏,邊噴邊拌,拌后稍等晾干再播種。
3.1.5 實行機播,控制基本苗 在秸稈還田情況下,采用機械播種行距20~25㎝,高產(chǎn)田塊行距適當放寬。在適期播種內(nèi),播種量8~10㎏為宜,早播要減少,晚播要加大播種量。
3.1.6 培育壯苗,提高播種質量 確保一播全苗,達到插種量“苗齊、苗全、苗勻、苗壯”。播種深度為3~5㎝,要求播量精確,落種均勻,行距一致,深淺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后及時鎮(zhèn)壓,減少水分蒸發(fā),促進種子吸水萌發(fā),提高出苗率。
3.2 加強冬前管理 確保壯苗越冬 播種7d后要及時到地里觀察出苗情況,出苗后要查苗、補苗,疏去疙瘩苗,建立良好的群體結構,這是達到高產(chǎn)的前提。出苗后遇雨及時進行開溝防漬,適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促進麥苗根系生長。越冬前澆好封凍水,確保安全越冬。注意防治苗期蚜蟲和雜草。越冬前除草應在11月中旬,在禾本科雜草1~2葉期用6.9%驃馬50~60mL兌水40㎏均勻噴霧。
3.3 搞好中期管理 實現(xiàn)擴穗增粒 化學調(diào)控,預防倒伏,可在山農(nóng)20起身前噴施壯豐安30mL/667㎡,縮短莖部節(jié)間長度,降低株高,增強抗倒伏能力。合理施肥澆水,確保麥苗穩(wěn)健生長,澆過越冬水的田塊,春季水可推遲到拔節(jié)期結合追肥澆水。一般拔節(jié)肥追施尿素8~10㎏/667㎡。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和蚜蟲,對于冬前防雜草效果不好的田塊,此期結合防病治蟲再防除雜草1次。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667㎡75g、40%氧化樂果80mL加75%巨星1~1.5g兌水50~60㎏噴霧防治。
3.4 重視后期管理 提高千粒重 此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病蟲害、自然災害多發(fā)時期。小麥抽穗揚花期重點防治赤霉病、穗蚜,可每667m2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g或40%氧化樂果80mL加磷酸二氫鉀500g兌水50~60㎏均勻噴霧,遇雨需補噴2~3次,可起到一噴多防作用,增強小麥后期葉片光合作用,預防干熱風,提高粒重和籽粒蛋白質含量,增加產(chǎn)量和改善品質的效果。
3.5 適時收獲 山農(nóng)20適時收獲期為蠟熟末期,此期長相為麥穗、穗下節(jié)和葉片全部變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含水量約22%左右,籽粒較堅硬,已呈現(xiàn)光澤。收獲前進行田間去雜,單收單打,分場晾曬,以確保種子的純度。
參考文獻
[1]李平芳. 小麥單產(chǎn)600㎏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9(16).
[2]黃愛國. 小麥新品種皖麥52高產(chǎn)攻關栽培技術[J]. 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6(7).
[3]何流,晁林海,周同心. 山農(nóng)20在淮北地區(qū)的種植表現(xiàn)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1,(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