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寶
語文課堂往往會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而改變:有時如涓涓細流,清澈歡快;有時如驚濤駭浪,動人心魄;有時貌似平靜,實則激流暗涌。當然,語文課堂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仿佛死水一潭,波瀾不驚。語文課堂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氛圍,原因何在?筆者認為這主要和語文課堂的“情境”相關。
在語文課堂上,要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有效的情境教學,自然要設計精妙的導入,以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為了努力探尋中學語文課堂導入的奧妙,進行有效的情境教學,筆者進行了四方面嘗試。
一、詩情畫意,創(chuàng)設情境
古代詩詞名句是古典文化的精華,其語言簡潔,意境優(yōu)美,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因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古代詩詞名句,渲染詩情畫意的典雅氣氛,創(chuàng)設潤物無聲的審美情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性情陶冶,正所謂“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例如在教學余光中的名篇《鄉(xiāng)愁》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一顆露珠,一陣清風,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情別緒,都會勾起游子對故鄉(xiāng)的眷戀。王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之問說,“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李白說,“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那么,思鄉(xiāng)之情在余光中筆下又是怎樣的情深意長、綿綿不絕呢?就讓我們一起賞析他的作品《鄉(xiāng)愁》吧!
又如,在教學毛主席的《沁園春·雪》時,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這樣的導入。
師:大家能說出哪些有關“雪”的詩句?
生1: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生2: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生3:高適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師:“岑參描寫的雪世界燦爛至極、瑰麗奇幻,柳宗元描寫的雪世界凄涼孤寂、毫無生機,高適描寫的雪世界豪放激昂、慷慨悲壯。那么,毛主席筆下的雪世界是怎樣的?今天,我們一同欣賞毛主席的《沁園春·雪》。”
的確,在古代詩詞名句的感染下,學生能更迅速地進入課堂教學要求的學習狀態(tài)。
二、借助插圖,再現情境
借助插圖,再現情境,可使課文具體化、形象化,可謂“一圖勝千言”。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的課文配有與其內容相符的插圖,有的課文附有作者或小說人物的肖像畫,等等。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些插圖的存在,錯過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媒介。其實,每當打開課本、學習課文時,首先映入學生眼簾的便是課文中的插圖。這時,教師就要在新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插圖展開聯想,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探究。
用語言描繪課文中的插圖:有風煙俱凈、天山一色的長江三峽,有蜿蜒游動、連綿不絕的萬里長城,有孑然于世、悠然采菊的陶淵明,還有充滿生機、妙趣橫生的世界——百草園。這些插圖盡管只是從某個角度捕捉的印象,概括反映的思想情感并不完整、充實,但其或巧妙揭示了課文的主題,或形象描繪了課文的精彩之處,或將課文中的典型人物具體化。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這些插圖,便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感受中理解課文,進入情境。
除了課文插圖,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更為豐富的圖片以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從留園到獅子林,從拙政園到滄浪亭,每看一幅圖片,學生都興趣十足。我還把自己在蘇州園林拍攝的照片拿給學生看,他們陶醉于蘇州園林典雅別致的景色中,在暗自感嘆之外還希望將來有機會去蘇州看看。就這樣,學生們一邊觀看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一邊概述蘇州園林的特征:水色山光美麗怡人,園林中不講求對稱的建筑,亭臺軒榭的布局很合理,自然環(huán)境賞心悅目……由此,我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巧妙地令學生直觀欣賞美,理性鑒賞美,自主創(chuàng)造美。
三、樂曲開篇,引入情境
挑選旋律迷人的音樂、歌詞精當的歌曲在新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將出現別有洞天的美妙意境。
例如在教學周敦頤的《愛蓮說》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為學生播放古箏名曲《漁舟唱晚》,那舒緩婉轉的古韻,令學生如癡如醉,漸入古文之情境。接下來,我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
樂聲飄飄,我們的眼前似有朵朵蓮花綻放,它盈盈水間,卓然而立,圣潔不俗,出淤泥而不染,它是文人周敦頤筆下寄予了高潔品質的蓮花,讓我們在這《漁舟唱晚》的飄飄仙樂中傾聽《愛蓮說》吧。
又如在教學《楊修之死》一課時,我為學生播放了一首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其雄渾、豪邁的歌詞,為學生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金戈鐵馬的古戰(zhàn)場,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謙遜親民的劉備,英姿颯爽的周瑜,情深義重的關羽,忠勇仗義的張飛……歌曲放完,我適時引入新課。
相信大家已經沉醉其中,今天就讓我們再來結識兩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楊修和曹操,并一睹他們的風采。
樂曲開篇,導入在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驗美的情感,使學生充滿激情地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四、故事導入,引人入境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在于教給學生多么深奧的知識,而在于喚醒學生沉睡的激情,令學生體驗豐富的情感。其實,學生的創(chuàng)新想法和創(chuàng)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而興趣和好奇又常常來自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如果教師能把握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導入,便能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親切感。
例如在教學《競選州長》一課時,我采用這樣一則故事作為導入。
一次,作家馬克·吐溫與當時的紐約州州長不期而遇。這位州長早就對馬克·吐溫懷恨在心,因此見到馬克·吐溫劈頭就問:“馬克·吐溫,你的小說很成功嗎?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厚實、最堅固,什么最銳利嗎?告訴你——我的防彈車最堅固,我手槍里的子彈最銳利?!瘪R克·吐溫微微一笑,說:“尊貴的先生,我了解的和你不一樣,我認為世界上最厚實、最堅固的是你的臉皮,而最銳利的是你的胡須。瞧,你的臉皮那么厚,而你的胡須竟能刺破它鉆出來,能不銳利嗎?
這個故事引來學生陣陣笑聲,而我順勢板書課題,學生便順理成章地投入到《競選州長》一課的學習中。
又如在教學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
在她一歲半時,突發(fā)猩紅熱,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時,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且孤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成為一個不健全的人。但她卻以驚人的毅力學完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并通曉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成為美國著名女作家、教育家,被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評為“19世紀兩個最了不起的人物”之一。這一奇跡的創(chuàng)造,當然與她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但在那些艱辛的歲月里,她能走出心靈的障礙,重新塑造自我的生命,也不得不歸功于一位偉大的女性——她的啟蒙老師安妮·莎莉文。
這樣的導入,既切合教學內容,又充滿情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語文課堂的導入就像春天里的花園,奇葩朵朵,爭奇斗妍。畢竟,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永遠敞開的那扇門。因此,教師只有用情感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巧妙設置導入,才能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特定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我堅信,只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獨具匠心的“情”與“境”,才能將蘊含在教材中的精華挖掘出來并呈現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意識才會在“情”與“境”的浸潤中漸漸蘇醒,慢慢形成。這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南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吳嬋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