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玉芳 等
〔關鍵詞〕道德教育;兒童行為;移情;心理實驗
一、引言
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看到另一個孩子因為跌倒摔疼而哭,他也跟著哭了起來,或者吮吸著自己的拇指,看上去好像也很難過的樣子。這樣的情景我們很多人都遇到過。那個18個月大的孩子為什么會跟著摔倒的孩子哭呢?其實,用心理學的知識解釋,這種現(xiàn)象就是移情。
移情(empathy),是指兒童在覺察他人情緒反應時所體驗到的與他人共有的情緒反應,是理解和共享他人感情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移情在道德行為中起著重要的動機作用。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社會人際關系有著密切關系,它的發(fā)展直接促進個體的道德發(fā)展。正是鑒于移情的重要作用,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人們對它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
二、實驗介紹
1. 實驗目的
通過給被試呈現(xiàn)處于情緒激起情境的故事幻燈片,探究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移情能力是否表現(xiàn)出年齡差異。
2. 實驗過程
實驗者選取0~5歲的兒童作為被試,把他們帶到能放映幻燈片的房間內,讓兒童觀看以下幾張?zhí)幱谇榫w激起情境的故事幻燈片:幻燈片1,一個男孩和一條狗,男孩跑到哪里,狗跟到哪里,有時狗也會跑開;幻燈片2,狗在跑開去;幻燈片3,男孩找不到狗??催^三幅幻燈片后,實驗者問參加實驗的兒童:“你感到怎么樣?”實驗者記錄兒童的回答,并從中了解兒童對幻燈片中男孩的情感和觀點,以及對男孩痛苦的情緒反應。
3. 實驗結論
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一歲或一歲以內的兒童就已經具有區(qū)分別人情緒的能力,對周圍人們高興、憤怒和其他情緒有不同反應;三歲兒童能區(qū)別高興和不高興的臉;四歲或五歲兒童能可靠地區(qū)分表示高興、恐懼、憤怒和悲傷的臉。這說明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移情能力也表現(xiàn)出了年齡差異。
三、實驗應用
上面的研究表明移情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王景英、蓋笑松(1996)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二年級兒童對各種情感都很容易產生移情;四年級兒童對悲傷情感保持著較高移情,對其他情感的移情水平則相對較低;六年級兒童雖然各種移情水平都有所下降,但是對悲傷情感的移情水平仍相對較高。胡金生、楊麗珠(2005)的研究表明3~5歲幼兒的個人悲傷體驗占優(yōu)勢,由于這種體驗帶有自我中心性,導致了利他動機的降低。7~9歲的小學生的移情雖然總體有下降的趨勢,但他人指向的移情擔心卻呈上升趨勢,這有可能增加了小學階段的助人行為。這說明兒童移情隨年齡呈下降趨勢,但是與助人行為相關的移情卻一直處于較高水平。
進一步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移情對兒童的道德價值觀、道德判斷、道德行為及道德內化等有著重要的影響。(1)移情的發(fā)展使一個人能夠注意引發(fā)他人情感狀態(tài)的各種線索,注意到他人情感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這可以促使個體形成保護他人、呵護他人和幫助他人的心理傾向。而且在移情基礎上產生的憤怒、內疚、同情等情感會促使個體產生不公平感。為了對一些人公正,就要對另一些人進行譴責甚至懲罰。因此,移情強化了個體具有的公平道德價值取向或者關愛道德價值取向。(2)移情通過激活人頭腦中特定的道德準則來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移情會使一個人意識中與當前問題有關的道德準則更為突顯和活躍,隨之就更有可能把它作為在思考道德問題時的重要依據,并最終得出相應的道德判斷。(3)具有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個體往往具有較為強烈的道德敏感性,有較高的觀點采擇水平和角色承擔能力。這就使個體的道德動機最終能夠處于主導地位而作出正確的道德抉擇,使得個體更有可能將道德動機轉化為道德行為。同時,移情情緒本身促使人們做出更多的道德行為。(4)從移情對道德價值觀、道德判斷以及道德行為的影響可以看出,移情在整個道德內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移情促使人們形成關愛、公平等價值觀,這種內化的價值觀促使個體作出相應的道德判斷進而做出親社會性的道德行為。同時,移情性情感體驗使人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從他人角度看問題,其所起的動機作用是發(fā)自個體內在的,是內化了的道德動機,從而易于促成更多的道德行為。
既然移情與道德發(fā)展關系密切,是道德行為的源泉,對道德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我們應該注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高兒童的移情能力。教育工作者不妨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移情的培養(yǎng)要從小抓起
如本文實驗所述,移情的出現(xiàn)從嬰兒期就開始了。嬰幼兒在早期正是通過移情來感受他人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因而移情是兒童早期形成依戀、同情的基礎,是道德情感發(fā)展的源泉。隨著個體的成長,個體會通過語言的使用或換位思考之類的認知活動來激發(fā)移情性情感。這時它就有某種道德意義,即被稱為“道德移情”,移情水平高則道德情感體驗高。移情是兒童利他行為和其他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在激發(fā)和促進個體親社會行為發(fā)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的德育工作要從娃娃抓起,為他們以后道德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2. 增強兒童的移情情緒體驗
在兒童對別人的行為作出評價的同時,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引導其體驗對方的情緒感受,進行體驗式教學,其中激發(fā)學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動機至關重要。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道德內化,這就要求我們要清楚如何內化。內化就是自然地把外在的東西轉化為自身的內部需要和動機。道德教育若能從個體的道德需要(比如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等)入手,就更能貼近兒童、吸引兒童,也易于道德內化,而移情培養(yǎng)就能使兒童在體驗他人需要的過程中明白自己同樣也需要他人同樣的對待,從而養(yǎng)成理解、寬容的心態(tài)。
3. 移情培養(yǎng)要注意有步驟、分層次
研究表明,無論是移情水平高的還是水平低的人都容易對其親近的人產生道德情感,而對不相關的人和討厭的人較難產生。同樣,常理告訴我們,只有人先學會關愛和尊重自己,才能更好地關愛與尊重親人、朋友,繼而推廣到陌生人和不喜歡的人。因此,培養(yǎng)兒童的移情就要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尊重自己、敬愛父母、關心朋友,當這些到了一定階段后再培養(yǎng)其對陌生人的關心,對不喜歡的人的尊重和理解,對討厭的人的寬恕。當學生在這些方面都表現(xiàn)得很好以后,他們對集體、對國家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培養(yǎng)了起來。
(選自董奇、邊玉芳教授主編的《經典心理學實驗書系》之《教育心理學》)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編輯 / 楊 怡 終校 /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