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云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立足學生,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只有追求真實的課堂,聯(lián)系真實的生活,培養(yǎng)真實的學生,語文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冷靜思考、認真反思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許多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深切地感到語文教學要講究真實性。
一、要把精彩留給學生
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闭n堂應該簡潔、明快,成為學生的展示舞臺和訓練場地,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和詩意天地。讓真實回歸課堂,把精彩留給學生,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xiàn)個性的精彩,教師才會擁有每一堂課成功的精彩!
(一)讓學生充分地讀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質。充分朗讀才能使學生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的交融。特別是有些課文,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教學效果很佳。如在教學《瀑布》一課時,我就采用了這種方法讓學生感受瀑布雄偉壯觀的氣勢,體會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教學中我筆者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教師范讀等,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猶如親臨其境,詩中的“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和“如煙、如霧、如塵……”等畫面躍然出現(xiàn)在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瀑布從高處直瀉而下的壯觀又美麗的圖畫。
(二)讓學生自由地說
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時候只把學生當作一只容器,教師只是不斷重復著簡單而刻板的知識,課堂生趣沒了,教學張力沒了,學生興致沒了。為何不讓學生自己說說呢?把精彩留給學生,就須打破一言堂,還學生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
(三)讓學生勇敢地問
學則須疑,真正的學習不可能不發(fā)現(xiàn)問題,有疑才有問,知問才有得。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的時候,就給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解決這些問題:①為什么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②為什么爸爸說的話讓我感覺比“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還可怕呢?③我是怎么跟太陽賽跑的呢?④“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給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后,我沒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導學生,而是讓他們自己思考,學生一個個興致勃勃,自由分組開始研究和討論,通過積極發(fā)言、提問和思考,讓學生對課本中作者提出的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中心思想有了深刻認識。所以說,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和思考,讓每個學生都心存疑惑。
(四)讓學生大膽地做
語文教學的真實性,應植根于生活的真實,教師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語文實踐情境,組織學生游覽、觀光,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學習語文;讓課堂知識激發(fā)、喚醒學生對生活知識的回憶、記述、思考;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如故事會、辯論會、演講以及游戲等。
二、教學形式講究實效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學載體來到了我們課堂。小學語文課堂再也不是三尺講臺、一支粉筆,只有教師干巴巴的講解了。不可否認的是,多樣化的教學媒體,在提高課堂質量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讓學生喜聞樂見,更愿意上語文課。但是,我們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內容,不應該盲目地追求形式的多樣。教學過程是否得當,只有一條評價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下面我們來說一說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一)多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來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圖片和美麗的文字,這些知識只是靠教師來講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在上課的過程中用多媒體添加一些音樂,讓學生從優(yōu)美的音樂中感悟優(yōu)美的課文情境,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教學過程中采取哪一種教學手段,教師不是憑空而定的,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率來確定教學載體的。否則,有可能會起到事倍功半的反面效果。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注意每一個情境都要有助于學生學習,要重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并參與到教學情境中來,要善于多途徑、多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將預設的教學情境與課堂隨時生成的教學情境正確運用。
(二)課堂表演
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有好幾個角色,非常生動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會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本內容。比如,在學習課文《征友啟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小牛、小山羊、獵狗、花貓和馬駒,讓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小牛想找到朋友時的急切心情和小伙伴們的熱情和積極。
(三)討論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站在傾聽的位置,即填鴨式教學。而新課改中,更加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作用。但是有時候,教師為了片面地追求課堂活躍,而造成“假主體行為”。其實,教師可以運用討論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情境中。正確的討論應該注重討論的效果,不能什么內容都討論,而且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發(fā)揮討論的最大作用,讓討論發(fā)揮自己的實效性。
(四)朗讀
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重教給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而且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去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朗讀大體上應該帶著問題去感知和思考,品賞課本內容。教師要對文本整體把握,抓住重點,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注重朗讀,讓文本立體起來,多問學生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再讓學生帶著感受讀,進行語感的訓練,同時應關注默讀、速讀、跳讀等,有速度、方式的要求。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多設計全體性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教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公平的機會,給予他們等待和寬容,要特別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和諧發(fā)展,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教學改革中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時代潮流的融合,不能走極端,趕時髦,應該把握好“度”。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本質回歸,不求完美,不求熱鬧,務求實實在在。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