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倫
摘要:隨著社會發(fā)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當今數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在理論、內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變化,作為教育的核心,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課堂質量,保障課改健康穩(wěn)步進行,最終使學生明白他們是知識的參與者、發(fā)現者,并非被動的接受者。
關鍵詞:教學氛圍;集體意識
目前數學課程改革在理念、內容以及教學方面都有著較大的變化,作為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教師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深入了解數學課程的教學理念、目標以及其本身在新課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一、當今教育教學的基本觀點
根據對課標的了解,當今教育理念的主要觀點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幾方面進行有機整合,注重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作為課改的實施者,教師首先要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學生,從未來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注重學生健康和諧的發(fā)展?!笆郎蠜]有相同的兩片葉子”,而每個學生也有各自的學習潛力,從而做到“人人學習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各自對數學有各自的學習觀點”。眾所周知,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作為學習的實現者,教育的教學成果會在學生身上十分敏銳地體現出來。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合作者,新一輪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設計的能力和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并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式各樣的問題與困惑便隨之而來。所以,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進行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提高課堂效率,保障課改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是當今教師需要不斷探討與思考的課改實施問題。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有效策略
1.構建問題情境,營造積極學習的氛圍。根據課標的理念,教師在教學進程中需要構建合適的問題情境,在無形的環(huán)境中使學生了解數學規(guī)律、掌握問題解決方法,產生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作為教師教學的有效輔助氛圍,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支持學生學習,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對教學情境的合理創(chuàng)建,可以讓學生較容易地對數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掌握,另外由于教學情境的影響,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感悟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數學知識由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情境的合理構建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以及發(fā)現問題,最終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參與者”與“發(fā)現者”。另外,教師在問題情境構建中,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緊扣教學概念與基本原理,抓住教材的重點,依據課堂的重難點進行設疑,從而實現教學情境有針對性。同時在教學情境的問題設置中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在保證學生積極思考與發(fā)散聯(lián)想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啟發(fā)。
2.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習慣。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并在討論中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與相互評價,在集體討論中進行相互反饋,相互激勵,最終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使學生間進行有效的合作性學習。另外,與人共處、思想交流、團體合作這些都是當今信息社會的人們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而如何善于表達也是目前社會需要的一項能力。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落實。因此,在課改的教學進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間進行小組合作,對教學內容進行探討,最終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另外在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中,教師需要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與討論。在學生間的小組討論中,教師也可以合理參與,綜合小組的團隊交流進行適時的指點與提示,從而對學生進行學習的指導。通過小組討論模式可以將學生的思考成果在全班展示,同時使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實現互相學習,集體提高的教學目標,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在實施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的主要重點在于任務的分工,通過對責任的合理分配達到各個小組間的競爭目標,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學生間的合作感與集體榮譽感。在學生間的小組討論實施中,關注各個學生的溝通交流,依據學習小組的實踐情況最后對小組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從而找到有效的提高途徑。通過對各小組的實際評估,教師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在學生個人差異問題上有效彌補了教師難以解決的不足。最終實現每個學生都獲得有效的教育、進行充分的思考從而基本掌握數學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的合作過程中,學生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想,以自我思考為基礎,合作結果為輔助的方式完善自己,如果一味地依賴團體結論從而忽視了自我思考,那么便失去了合作的意義。
3.適當發(fā)展探究性教學。數學學科是一門需要較強邏輯思維的科目。想要學好數學,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首先需要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知識不是簡單的物品,知識傳授也并非普通的物品轉移,對于數學知識的教學需要教師根據自己不同的經驗進行師生間的交流,結合學生的自我思考進行體系完善。學生之所以是學習的主體,是因為教學成果的能否實現主要在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接受,最終構建為自己理解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數學的教學課堂中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充分表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探究性思考中具體表現知識的形成體系,從而使得學生在思考與接納的過程中理解與消化所學知識,形成自己理解的知識體系。
三、總結
由于新課改的提出,當今教育中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都產生了許多新的創(chuàng)設性的要求,這點是需要教師這些課改的執(zhí)行者在實踐中去領悟、探索、學習的。對于新課改的新模式與新教學方法教師都需要進行重點了解與有效實行。在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有優(yōu)有缺,所以教師應該了解過去教學的不足之處,去粗取精,結合新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新的教學理論實踐中,教師需要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與結合人文理念的觀點,在堅持新課改的背景下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熱情的投入、理性的思考以及合理的操作。
參考文獻:
1.鄭文斌,《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8(08)
2.劉建新,《加強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 培養(yǎng)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04)
3.宋紅燕,《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實踐》[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25)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