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摘 要】李煜享受了人生的極大享樂,卻也經(jīng)歷了旁人所不能承受的巨大悲痛。他性格懦弱,有文人之才卻毫無帝王之志,身為九五之尊卻偏懷赤子之情,摯愛帝后昭惠卻又染指妻妹,身陷囹圄之中卻希圖復(fù)國。他的人生時時處于十字路口,逼迫他選擇他極力逃避的生活,承受著大悲大喜的生活,現(xiàn)實的生活與他的性格、夢想處處相抵觸。他被這種矛盾的生活緊緊地包圍著,使他的一生充滿了無奈與痛苦,詞也便成了他唯一的心靈慰藉。
【關(guān)鍵詞】李煜;矛盾;性格;無奈
李煜天資聰穎、好讀書,“精就六經(jīng),旁綜百氏”,又喜歡佛教。文章、詩、詞樣樣通。還“洞律,精別雅鄭”,工書善畫,尤善于作詞,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這樣一個地位崇高、衣食無憂又才華橫溢,讓人欽羨不已得人,本該一生順?biāo)?,無憂無慮。但現(xiàn)實生活往往不能如人所愿,他的人生充滿了種種的矛盾與無奈,這也成就了他悲喜交加的人生,向往的世界被現(xiàn)實殘酷剝奪,不想為之的事卻不得不為。他被推到了社會的漩渦,在巔峰上遭受著他所不能承受的種種磨礪。
一、有文人之才卻毫無帝王之志
公元937年乞巧節(jié),一位有著重瞳的嬰兒誕生,他便是李煜,李璟的第六子。他生得相貌出眾、英俊秀美。本應(yīng)為國效力,為父分憂,為政治出謀劃策。但李煜卻恰恰相反,這個皇子的身份成了他的束縛,像一張密密的漁網(wǎng)般將其裹住,使他急于掙脫。皇子的身份并非不好,只因一些無法克制的原因。李煜是在父親李璟教育和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在書法、繪畫、音樂、詩詞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書法上其創(chuàng)制了 “金銼刀”筆法令后人稱頌,繪畫上“鐵鉤索”畫法令后人效仿,其詩詞才華更令后人汗顏。在詞的方面,他更是獨樹一幟,才華橫溢,擁有詞宗的崇高地位。這些才華成了李煜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其由王子變皇子身份的轉(zhuǎn)變也給他帶來更多的不自由,他雖有錦衣玉食,卻失去了親情的冷暖。他雖生就一副帝王的相貌,卻迎來了眾多的勁敵和無端的猜忌。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已經(jīng)吐露心跡:“思追巢許之余塵,遠(yuǎn)慕夷齊之高義”,他無心于政治,無意于政治。
這種種因素使李煜無帝王的志向,遠(yuǎn)離政事,產(chǎn)生消極避世的思想,渴望逍遙自得的生活,追求自由。但他無法擺脫已定的身份,李煜就如家中養(yǎng)在缸中的金魚,盡管生活安逸,衣食無憂,地位崇高,讓人傾羨,但這些卻不是他所想要的,那浩瀚的大海,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暢游才是他心中理想所在。在他追求的世界中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斗角,更加沒有兄弟相殘的血淋淋的畫面。即使身為皇子,他并沒有皇子的習(xí)氣和深沉,他的內(nèi)心是純凈的、無爭的。儒家的“大愛”才是他心中所想、所感。才是他作為人生的信條。在萬般無奈的現(xiàn)實中他只有在心中開辟一方樂土。做他想做卻不能實現(xiàn)的事。
李煜繼位后,國家內(nèi)憂外患,如履薄冰,積重難返,回天乏術(shù),風(fēng)雨飄搖。李煜也想通過振興南唐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但因為政治上的無能平庸決定了他不可能改變現(xiàn)實。他不敢正視現(xiàn)實,更沒有不屈抗?fàn)帲蜻\挑戰(zhàn)的勇氣,而寧愿及時享樂,依然消受虛浮的一點清平之景,他感受著悲劇命運來臨的腳步,一面呻吟著,一面又借荒糜生活來自我麻醉,逃避痛苦和災(zāi)難。這種矛盾的心日夜折磨著他,難怪李煜降送以后,趙匡胤賜宴群臣時曾對他譏諷到:“好一個翰林學(xué)士!”
作為詞人的李煜的才能,這一點無可厚非,他精通書畫、音律,擅長藏書、詩文,因此也為后世留下了佳作名篇。他傾心享樂,喜好奢華,貪圖歡快,在醉生夢死的世界里沉迷。他的墮落與沉淪更加速了前唐的滅亡。這種種的行為表明,李煜不僅無國君的才能,更是一個自甘墮落、自我放逐的皇帝。雖然身處亂世,無力發(fā)展壯大,只要做到了一個國君應(yīng)盡的責(zé)任,即便不能讓國家和人民免于水火之中,那么他便無愧于祖宗、無愧于人民。現(xiàn)實的他卻不戰(zhàn)而敗,他就像一艘輪船的掌舵者,在暴風(fēng)雨來臨的時候,不是全神貫注的航行,他認(rèn)為自己沒有那個能力來扭轉(zhuǎn)乾坤,卻也不信任身邊的人,不任人唯賢、知人善任。他放開了船舵,也不讓他人代掌,反而讓所有人陪著他一起沉淪,使船只像個無頭蒼蠅般亂闖亂撞,最終走上了被湮滅的道路。
二、身為九五之尊卻偏懷赤子之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作為一國之君,本應(yīng)該深謀遠(yuǎn)慮,為國家社會殫精竭慮才對,但李煜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些,李煜是“不失其赤子之心”,既然李煜懷赤子之情,對于國家、社會和黎民來說是莫大的悲劇,然而也正是因為李煜有這樣的赤子之心,才成就了其詞的無窮無盡的魅力。
后主的真情實意是難得的、令人欽佩的。但他的這種沉迷女色、不思朝政的作為卻是不可取的,作為一個掌握著千萬百姓的君主,每天不思進(jìn)取,只盡情享樂,將朝政當(dāng)兒戲般處理,是一個國君最大的敗筆。即使內(nèi)心再不甘愿,但“在其位,謀其政”是一個君主必盡的責(zé)任,一個好的國君,對于這種熾愛是忌諱的,歷史上偉大的君主并非沒有真愛,不想去愛,只是他們知道自己還有比真愛更重要的事去處理和關(guān)注。那就是天下黎民蒼生。但李煜卻把他的這種赤子之情放在朝堂之前,得了真愛卻失了天下。
古代帝王,一登基便會鏟除異己,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兄弟。像雍正,但李煜卻截然相反,即使弟弟從善與其爭奪過皇位,但他仍然對弟弟一片真誠。楊敏如《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記載:“后主李煜仁厚對待諸弟,忠誠摯愛……李煜依序該當(dāng)國主,但中主平素最喜從善……李煜即位后有大臣奏從善有覬覦王位之嫌,李煜不但不究反對他格外友愛?!焙髞碛捎谄扔诰謩荻蓮纳浦了芜M(jìn)貢卻被宋扣留,后主“手疏求從善歸國,太祖不許……而后主愈悲思,每憑高眺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視。”正因如此,李煜用《清平樂》詞來抒發(fā)感慨:“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薄耙粜艧o憑”和“歸夢難成”也真實印證了后主對弟弟的無限思念之情,作者以春草比喻離愁,形容其多,其廣,其綿綿,其無盡,其無期,自然貼切,耐人尋味。
李煜適合當(dāng)一名詞人,卻不適合作一國之君,他的這種赤子之心有時是一個當(dāng)政者,最大的阻力,也是致命的弱點。身處國主之尊,必須要有謀略,有些事情用柔緩的手段,赤子之心的交付。但有些時候卻不可婦人之仁,要學(xué)會果斷,要有鐵血的手腕。作為一個國君,卻懷有赤子心性是令人心痛、悲哀的。
三、摯愛帝后昭惠卻又染指妻妹
封建社會男人三妻四妾實屬正常,尤其是一個帝王,身邊不可能只有一個女人,所以帝王是天下最無情的?!爸灰娦氯诵?,不聞舊人哭?!碑?dāng)一個男人看上另外一個女人時,那么之前的那個女子即被判了死刑。除非她還有利用價值,否則她將凄慘的度過以后的歲月。這發(fā)生在任何一個帝王身上都屬平常,但當(dāng)發(fā)生在這個被傳為神人的李煜身上,卻又讓人不能理解。因為他是全身心投入的,怎可背著自己的摯愛去偷情呢?難道說:“女人如衣服”,但他雖有了新的戀情,卻仍然愛他的妻子,這也許就像人們說的“男人多情卻長情”吧!
公元954年,李煜娶了娥皇為妻,娥皇乃南唐開國老臣周宗的長女,當(dāng)時娥皇十九歲,美姿容,通書史,善歌舞。李煜與大周后的結(jié)合,可謂伉儷相得,琴瑟甚和。他們志趣相投,心有靈犀。相傳娥皇嫁給李煜后,夫妻二人在切磋學(xué)問之余,還探研高雅的琴棋技藝,從而使雙方的學(xué)識和才藝不斷長進(jìn)。并且他們使《霓裳羽衣曲》這個漁跡多年的一代名曲以嶄新的風(fēng)貌重現(xiàn)于南唐宮廷舞臺上。他們的愛至純至真,但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短暫的。結(jié)婚十年后,大周后突然病倒,久治不愈。這讓本已憂心忡忡的李煜在深愛的次子仲宣不幸夭折后,更是痛苦難捱。但是他卻不敢在妻子面前有所流露,強(qiáng)顏歡笑的安慰著病重的妻子。內(nèi)心的苦痛煩悶無法紓解,越積越重,而這時入宮探望姐姐的小周后走入了李煜的視線,二人開始背著大周后開始了偷情。并毫不掩飾其偷情的行為。他寫下了《菩薩蠻》:“花前月暗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叫郎恣意憐。”這首詞真實的刻畫出李煜與小周后幽期密約的狀態(tài),此詞后主坦直言情,將少女的羞怯與緊張寫到了徹底,寫到了十分。
后主的這種自私“泛愛”帶給了大周后極大的痛苦,昔日的愛人在自己病重時卻與自己的妹妹有染,背叛了自己滿腔的深情,這無疑加重了大周后的病情,又聞愛子夭折,沒出幾日便帶著對后主的怨不諒解離開了人世。大周后死后,李煜痛不欲生,杖而后起,后主親自草擬《昭惠周后誄》,并命石工鐫刻于娥皇陵園巨碑之上,該篇長約二千言,篇末署名“鰥夫煜”,情真意切,含血浸淚。他的至情至圣感動卻又令人氣惱。既然深愛著妻子,那們又怎能在妻子病重最需要他的時候,與他人偷情,而這個人還不是別人,是妻子的親妹妹。那相知相愛十年的感情又如何,在妻子死后他的悲痛欲決又是如此的真實。那是不能作假的。既然愛她又怎能讓他含恨而亡。只能說這個作為帝王的男子是“真情亦多情,專情亦絕情”的。
四、身陷囹圄之中卻希圖復(fù)國
李煜性格軟弱,儒雅仁愛,但缺乏大丈夫的剛強(qiáng),男子漢的果斷和勇猛。他的種種言行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懦弱怕死的性格。尤袞評價他是“好學(xué)而能詩,天性懦弱,素昧威武”即位之初,懼于趙匡胤的威武,派使者北上獻(xiàn)厚禮表示忠心,據(jù)《宋史·南唐世家》記載:煜每聞朝廷出師克捷及喜慶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節(jié),更以買宴為名,別奉珍玩為獻(xiàn)。吉兇大禮,解別修貢。他想通過服從和隱忍換取宋王朝的同情和憐憫。他的弟弟從善被宋太祖扣為人質(zhì),他幾經(jīng)交涉,幾番哀求都無濟(jì)于事。于是只有借夢抒發(fā)胸臆,所寫詩詞如“離恨”“愁斷腸”等。就是不見充滿英雄氣概的言語,可見他是真的懦弱怕死。
李煜的進(jìn)貢、割地?fù)Q來的茍且偷安的生活并沒有堅持多久,后來他“肉袒降于軍門”,帶領(lǐng)子弟四十五人隨兵北上,降宋了,降宋后,作為曾經(jīng)的帝王,宋太祖賜他“違命候”,過著真正的囚徒生活,日光鮮亮麗的一代帝王,如今卻朝不保夕,凄慘不堪,可悲可嘆,最終還是作了“他國之鬼”。作為一個國君的尊嚴(yán),他不敢正面以對,反抗到底。作為一個丈夫,又不能護(hù)妻子周全,讓其與自己一起飽受恥辱,在屈辱中艱難、痛苦、懦弱生活著。
既然在大宋破城時,李煜沒有像項羽般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的魄力。那么他就應(yīng)該一直以自己的生命無憂為前提而小心翼翼的活著。作為昔日的帝王,今日的囚徒,在他人鼻息下生活免不了被羞辱,被譏諷。但因他做帝王時就碌碌無為,無治國之能,所以也就對當(dāng)今統(tǒng)治者構(gòu)不成威脅,他們還是在羞辱他的同時給他一些封號,給他一個作為昨日之王的一個起碼的尊嚴(yán)。作為一個理智的人,要么你就轟轟烈烈地拼搏,要么你就受屈辱,小心翼翼地活著。李煜卻無法做到這點,他既不想死,又不敢反抗,卻愛說一些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不快的話語。但不得不說這是他率真的流露,他的不忌言辭大都體現(xiàn)在詞中,李煜這時候不單是用情寫詞,簡直是用血和淚在寫詞。
李煜既然選擇茍且偷生的活者。就應(yīng)忘記前世帝王時的情景,在詞中小心謹(jǐn)慎,不露半點對故國的懷念。對故國的懷念只會讓統(tǒng)治者認(rèn)為他有恢復(fù)昔日河山的念頭,對這種潛在的危險他們是不能容忍的,必除之而后快。李煜的真性情、不忌言辭的行為成了他的絕命之因。人們對他存在著一種復(fù)雜的情感,愛他的至情至純,卻失望于他的懦弱無能;欽佩他在詞界的發(fā)展和成就,卻不欣賞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別人尚且如此,作為當(dāng)事人的李煜,一生中都處于矛盾中。在大悲大喜的交織中無奈的活著,前一刻走上了人上的巔峰,下一刻卻在地獄中燃燒。對生命中的種種挫折,他選擇了消極逃避世、極盡享樂。在歡快中品嘗著一杯杯苦酒。但卻“舉杯消愁愁更愁”。
【參考文獻(xiàn)】
[1]高蘭,孟祥魯.李后主評傳[M].齊魯書社,1985:67.
[2]楊海明.唐宋詞論稿[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4.
[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夏承燾等.宋詞鑒賞辭典[Z].200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