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熙 龔德勝 楊剛 王東風 李發(fā)平
【摘要】 目的 探計困難膽囊腹腔鏡手術技巧與對策。方法 在全麻下對腹腔嚴重粘連;膽囊周圍解剖困難;膽囊三角解剖困難;解剖變異等術中困難情況采取恰當合理的手術技巧與決策。結(jié)果 困難膽囊956例(占比16.43%),手術時間平均50-180min,術中出血30-350ml,中轉(zhuǎn)開腹25例(2.61%),膽總管損傷2例(0.2%),右肝管電灼傷1例(0.1%),術后出血1例(0.1%),術后膽漏2例(0.2%)。全組無死亡病例。結(jié)論 提高防損傷意識,精細解剖,加強不同復雜情況處理技巧,合理手術策略是困難膽囊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 膽囊結(jié)石;腹腔鏡;困難膽囊;手術技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2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131-02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腹腔鏡器械的不斷改進,既往認為是腹腔鏡手術的相對禁忌癥的手術逐漸成為手術適應癥,如伴有腹腔廣泛粘連、膽囊萎縮、冰凍三角的膽囊切除等手術的開展,均反應了腹腔鏡技術的進步和成熟。我院從1999年10至2012年10月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LC)5820例,其中困難膽囊切除956例。因其腹腔粘連、膽囊游離困難、三角解剖不清、解剖變異等因素使手術難度增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1999年10月——2012年10月期間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5820例,其中困難膽囊切除956例(16.43%);男性510例,女性446例,年齡范圍為16歲-78歲。術前急性、亞急性膽囊炎612例(其中包括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占64.02%);反復發(fā)作膽囊炎574例(占60.04%);有中上腹部手術史98例(占10.25%);結(jié)核性腹膜炎3例(占0.31%);肝硬變合并膽囊結(jié)石8例(占0.84%)。
1.2 術中困難因素 根據(jù)術所見的困難情況與手術特點概括為四種不同類型:分別為腹腔嚴重粘連;膽囊周圍解剖困難;膽囊三角解剖困難;肝門及三角解剖變異。其中包括:膽囊三角區(qū)水腫、質(zhì)韌、冰凍三角解剖困難730例(占76.36%),膽囊與鄰近臟器粘連例602(占62.97%),膽囊壁中重度充血、水腫、壁增厚412例(占43.10%),膽囊頸部及膽囊管結(jié)石嵌頓,膽囊腫大與充滿型膽囊結(jié)石268例(占28.03%),膽囊萎縮68例(占7.11%),左右肝腫大不對稱致肝門旋轉(zhuǎn)移位肝外膽管變異48例(占5.02%),血管變異72例(占7.53%);Mirizzi綜合征4例(占0.42%)困難因素少見單獨出現(xiàn),往往伴隨多種因素同時存在。
2 技巧與策略
2.1 腹腔嚴重粘連 既往有中上腹手術史或有腹膜炎病史的膽囊結(jié)石患者,進腹需慎重,氣腹針實驗并不能都證明其進入了腹腔,也可能進入了腸管。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開放法置入腹腔鏡,或選擇離粘連較遠的位置進鏡,進鏡后觀察腹腔粘連位置、范圍、嚴重程度,確定其他穿刺孔的位置,先分離影響手術的粘連,但對術中常遇到的一些粘連致腸管成角或腸管直接粘連在原切口上,雖暫時還未形成腸梗阻,但筆者認為也有必要一并游離。若以前手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并發(fā)術后腹腔殘余膿腫、廣泛癌癥清掃、腹壁切口疝、結(jié)核性腹膜炎等情況,提示腹腔粘連可能較重,術中分離困難,醫(yī)生術前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本組中有3例結(jié)核性腹膜炎病史LC手術成功,我們體會該類病人先選取劍突下切口直視下進入腹腔鏡,利用腹腔鏡身分離疏松粘連,在腹腔鏡指引下作第二和第三穿刺孔,再逐步擴大手術野。
2.2 膽囊周圍解剖困難 膽囊周圍解剖困難多是因為反復膽囊炎發(fā)作,或急性膽囊炎癥致膽囊與周圍結(jié)構(gòu)粘連,如膽囊與腸管;膽囊與網(wǎng)膜;胃十二指腸與肝門;腸管網(wǎng)膜與肝臟致肝下間隙封閉等情況。膽囊炎癥急性期,其周圍粘連多較疏松,易分離,但易出血,我們采用吸引器作鈍性分離,沿肝下沿及膽囊壁邊吸引邊分離,視野較清楚,直至顯露全部膽囊和肝門。對有慢性粘連的患者,常采用“四孔法”,一孔用于牽引膽囊或上抬肝臟,一孔用于牽拉或推移膽囊周圍粘連組織,使粘連清晰可見,電刀易于切割,見粘連內(nèi)有明顯血管時需鉗夾電凝后切斷,最大限度避免周圍結(jié)構(gòu)損傷或出血。遇到周圍粘連特別嚴重,分離極其困難的亞急性膽囊炎或慢性膽囊炎患者,粘連致密,解剖不清,滲血多,視野模糊,若強行分離極易造成副損傷,這類情況下須及時改變手術策略,中轉(zhuǎn)開腹或改行膽囊部分或大部切除。
2.3 膽囊三角解剖困難 三角區(qū)明顯水腫增厚、纖維化,失去了正常的解剖結(jié)構(gòu),解剖分離困難,試圖分離可能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出血,盲目操作可能導致肝外膽管損傷,此時應當機立斷改變手術方式,行膽囊大部切除,①切開膽囊取石。先放入取石袋,在十二指腸上緣墊紗布,目的是方便將膽囊切開后掉落的結(jié)石隨時入袋,在膽囊壺腹部切開膽囊壁,吸盡其內(nèi)容物,將其內(nèi)的結(jié)石取出裝入取石袋以防結(jié)石掉入腹腔。②在距膽囊肝床0.5cm處切除膽囊前壁,切緣止血。③電刀充分電凝膽囊后壁粘膜,達到止血與破壞其分泌功能。④以吸引器擠壓三角區(qū),確認膽囊管內(nèi)無結(jié)石,吸盡膽汁及滲液,辨認膽囊管開口,對膽囊管開口我們采用腔內(nèi)縫合封閉,注意膽囊管后壁不能太深;有人使用凝膠海綿+生物蛋白膠,因其增加成本,我們使用較少[1]。
2.4 肝門及三角解剖變異 包括膽囊管、血管變異,因各種原因左肝或右肝不對稱腫大致肝門左旋或右旋。Hugh等[2]觀察了100例LC膽囊動脈解剖,正常膽囊動脈占72%,變異膽囊動脈占28%。膽囊動脈多為單支,占50-70%,但臨床上常會發(fā)現(xiàn)膽囊后支,或有多支,所以在分離膽囊動脈時要格外小心,在三角解剖時近肝處分離,薄層分離,淋巴結(jié)是膽囊動脈所在的重要標志,用分離鉗將其間的組織分成細束,動作輕柔,電刀鉤起的組織可清楚分辨;對多支膽囊動脈須逐一處理,伴隨膽囊管行走的膽囊動脈可與膽囊動脈一并夾閉;方池華[3]報道伴隨變異的右肝管走行的膽囊動脈,最后進入肝臟,筆者也曾遇到1例,因當時未發(fā)現(xiàn)而損傷出血,縫扎止血成功;臨床上常發(fā)現(xiàn)三角區(qū)血管高度疑似膽囊動脈,但順血管解剖后,血管在膽囊窩后壁進入肝臟,極易損傷。臨床常見膽囊管變異[4],損傷后危害更大,特別是膽囊管匯入右肝管或右側(cè)副肝管時容易損傷,對膽囊三角區(qū)有條索樣組織不能隨便切斷,各管道來源不清時,行膽囊逆行切除,清楚顯示各管道進入膽囊后才能切斷;膽囊管過長,匯入膽總管部位低,膽囊管與膽總管可能共用管壁,此時不要求一定要在低位切斷,只須排出膽囊管內(nèi)無結(jié)石即可。肝門結(jié)構(gòu)因各種原因可能向左外或右內(nèi)旋轉(zhuǎn),鏡下結(jié)構(gòu)與平時常見影像有差別,若采用常規(guī)部位穿刺口,會給術中操作帶來困難,進鏡后若發(fā)現(xiàn)肝門結(jié)構(gòu)較嚴重的旋轉(zhuǎn),則須變換體位及穿刺口位置,如肝門向左旋,須將床稍右傾或不傾的頭高腳低位,劍突下及右肋緣下穿刺口須向左移,方便操作。
3 結(jié) 果
困難膽囊956例(占比16.43%),手術時間平均50-180min,術中出血30-350ml,中轉(zhuǎn)開腹25例(2.61%),膽總管損傷2例(0.2%),右肝管電灼傷1例(0.1%),術后出血1例(0.1%),術后膽漏2例(0.2%)。全組無死亡病例。
4 討 論
腹腔鏡技術的開展不僅是外科技術的革命,更以之為代表的微創(chuàng)理念深入人心,各專業(yè)腔鏡手術范圍不斷擴展。但因其與傳統(tǒng)手術技術有非常大的區(qū)別,外科醫(yī)生須經(jīng)過較長時間,一定量的病例,技術才會逐漸成熟,才能合理運用鏡下手術技巧。
術中充分估計手術難度,及時中轉(zhuǎn)開腹。但以下兩種情況需要引起重視:①遇到困難馬上開腹,而不去作進一步努力,其結(jié)果是腔鏡技術水平永遠在低層次循環(huán)而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其實很多時候看似很難,但努力后也有柳暗花明的時候,在25例中轉(zhuǎn)開腹病例中早期病例比重較大,后期主要是Mirizzi綜合征和不能控制的出血病例。②術中需根據(jù)情況及時作手術方案的調(diào)整。術中應合理運用膽囊完整切除、膽囊大部切除、中轉(zhuǎn)開腹幾種術式,應及時對困難情況作出準確評估,及時調(diào)整手術方案,縮短手術時間,避免損傷。提高防損傷意識,精細解剖,加強不同復雜情況處理技巧,合理手術策略是困難膽囊手術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鄭成竹,劉洪濤.復雜腹腔鏡膽囊切除術[A].鄭成竹,主編.微創(chuàng)普通外科全真手術[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9-20.
[2] Hugh TB,Kelly MD,Li B.Laparoscopic anatomy of the cystic artery[J].Am J Surg,1992,163:593.
[3] 方馳華,楊繼震,等.膽囊動脈變異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J].中華外科雜志,1999,37(7):445-445.
[4] 吳云華,劉志蘇,等.膽囊管解剖變異的診斷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外科雜志,2005,13(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