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文
2013年全國18套語文高考試題中,除湖北省采用“材料+話題”的形式,其他17套都是材料作文。與2012年相似,材料作文成了一統(tǒng)天下的命題形式。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師生聞材料作文“喪膽”,“跑題”成了束縛寫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實,透過18套試題的分析,掀開材料的面紗,我們會發(fā)現(xiàn)材料作文在審題立意方面獨特的特點。
一、作文命題的形式
2006年以來,材料作文有了較大變化:一是題中材料涉及多個角度,要求學生全面理解材料或提示;二是要求學生針對材料選擇一個側(cè)面自主確立角度立意,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角度與立意必須來自原材料。這樣,材料的作用相當于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情境,立意不必涵蓋整則材料,既能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又能給學生更多的寫作自主權。這是材料作文日益受到命題者青睞的原因所在。2013年18套作文題在命題形式上都采用了“材料+限制”的格式,下面分別闡述。
1.材料的內(nèi)容
第一,現(xiàn)象類材料(大綱版全國卷、四川、江西、山東、上海、廣西),主要揭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內(nèi)容涉及同學關系、中學生學習的困難、挑錯、更重要的事、手機遺失等方面,關于中學生生活的話題異軍突起。此前,從沒有這樣專門命制有關中學生材料的話題。這頗有契合現(xiàn)實及中學生實際之意,更重要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言語類材料(安徽、浙江、天津、北京),或使用名人名言,或采用對話。天津卷側(cè)重一則名言引發(fā)的思考,安徽卷的兩則名言是關于一個問題的兩種見解,浙江卷是給出關于一個話題的三則名言,北京卷則借助文學家與科學家的對話引發(fā)人們對手機的思考。內(nèi)容涉及求異思維、孩子的眼光、獲取知識技能的途徑以及手機的使用。這一類材料借名人的口,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及社會中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其中大都蘊含著某種觀點。
第三,故事類材料(新課標全國卷、遼寧、江蘇、廣東),講述某個故事,往往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講明一種道理。比如,新課標全國卷,老工匠的話“有些時候不僅需要足夠的經(jīng)驗,更需要的是勇氣”揭示命題用意;遼寧卷,圍繞“如何被人承認并尊重”的話題,老人與年輕人發(fā)生了觀點的碰撞;江蘇卷,“是不是幾只蠟燭光亮影響了蝴蝶的生活習慣呢”,讓人有了對材料理解的明確的指向;唯有廣東卷,只講故事,其中的觀點任由學生思考得知。這類材料,可以從陳述對象、事情結果及對應原因等多角度思考,主要引導學生探求人生發(fā)展、社會生活哲理。
第四,寓言類材料(福建、重慶),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這類材料映射生活中與材料中類似的事物,講的也是人類社會、現(xiàn)實社會中的道理。一般具有隱喻性,借用虛構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說明道理;同時具有多義性,從不同角度看待不同事物,往往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
湖南省的作文題圍繞一個主題,選擇了兩個材料,一個寓言類,一個現(xiàn)實類。雖然類別不同,但是都圍繞“我愿意”的話題展開。
2.材料呈現(xiàn)的觀點
有的材料在表述中,看不出明顯的觀點。例如,廣東、江西、山東、四川、天津、重慶、大綱版全國卷、上海等八套作文題中的材料只交代事情或現(xiàn)象,湖北作文題的材料只是提供話題。
有的基本明確地表達了一種傾向。福建卷給的是顧城的詩,廣西卷中撿到手機的年輕人的話,江蘇卷中人們最后的感悟,新課標卷中老切割師的話,材料中都揭示了某種觀點。北京卷采用了科學家與文學家對話的形式,兩人角度不同,但都是圍繞手機令人新奇的特點加以評說。湖南卷中的兩則材料、浙江卷中的三則名言,也是從不同角度解讀相同話題。
少數(shù)材料中出現(xiàn)了觀點的碰撞。安徽卷交代了兩種面對事情的態(tài)度:一是關注已經(jīng)發(fā)生的,關注為什么會發(fā)生;一是關注未發(fā)生的,關注為什么不會發(fā)生。遼寧卷講述了年輕人與老者關于承認與尊重的對話,啟發(fā)思考沙子是否必須變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認與尊重。
3.命題的限制
命題的限制主要指文體、輔助性表述等等。多數(shù)題目的限制相似:一是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二是自擬標題;三是明確文體,除廣東、廣西、湖北、遼寧、四川、大綱版全國卷、新課標全國卷之外,其他省明確規(guī)定詩歌文體除外;四是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五是寫作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縱觀18套作文題,在文體方面加以限制的有湖南卷、江西卷。規(guī)定寫議論文或者記敘文,首先違背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二是課程標準也沒有“議論文”“記敘文”這樣的表述,而是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文章。
二、作文命題的特點
材料作文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公平與安全。近幾年的命題作文呈現(xiàn)開放的態(tài)勢,不可避免地帶來提前準備并加以套用的應考方式。材料作文的命題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猜題的成功率。與2012年的16套材料作文題相比,今年的命題有如下特點。
1.審題難度降低
張志公先生說:“如果說,我們現(xiàn)在講的‘審題,意思正是要學生先明確寫這篇文章的對象和目的,那我贊成。如果‘審題的意思是要學生把題目看清楚了再寫,不要粗心大意,驢唇不對馬嘴地瞎說,我也贊成。如果‘審題的意思跟從前差不多,還是指題目出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絕,得讓學生去揣摩老師出這個題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贊成的。”[1]審題最忌故設陷阱,導致學生因深陷其中難以自悟,無法正常發(fā)揮自己的寫作水平??s短考生對題目的感知時間,消除題目給考生帶來的距離感,促使考生快速立意,減少審題方面的障礙已成為大部分命題專家的共識。今年的大部分作文題體現(xiàn)了這一點。
2013年作文題晦澀的材料減少。2012年湖南卷關于一雙手的漫畫材料消失,詩文材料由江蘇、四川兩套減少為一套,不再出現(xiàn)2012年山東卷那樣文字較難理解的材料……這些變化明顯減低了審題難度。但是,部分命題在表述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如四川卷將“平衡的生活”解釋為學些東西,想些問題,做些事情,打打球,這樣的解釋令人費解。福建卷采用顧城的詩,內(nèi)容既包含了“自由與限制、腳踏實地和輕浮漂浮”兩組關系,又提出“我要拒絕這種‘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樹根”,詩中的情感與生活的邏輯糾纏一起,虛無縹緲,難以理解。假如有考生認為,我就是要追求沒有引力、沒有限制、無牽無掛的生活,不可以嗎?雖然這種生活難以達到,但不能羨慕、不能追求嗎?本詩“我要拒絕這種自由”的立意指向又讓那些不能茍同材料觀點的考生難以選擇。
2.寫作范圍具體
今年18套作文題關注的寫作空間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生活。課標卷(同學關系)、江西卷(中學生三怕)、四川卷(平衡生活)、湖南卷(我愿意)、天津卷(知的途徑)等,關涉的是中學生成長必然涉及的問題。特別是課標卷與江西卷,直指中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必然接觸、思考的話題,寫作如同拉家常。二是社會問題。浙江卷(孩子的眼光)、山東卷(咬文嚼字)、江蘇卷(蝴蝶與習慣)、北京卷(手機與生活)、廣西卷(真誠友善)、重慶卷(豆腐與改變),這類問題直接針對社會想象,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這樣的題目,不難作文,因為有話說、有趣味,因為確確實實地觸及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好處在于,能引導學生感覺到周圍的事物樣樣都值得觀察,值得思考,使思路趨向于活潑而縝密;價值在于,引導學生密切寫作與生活的關系。適當?shù)夭捎眠@種方式,可以破除學生怕作文的心理和為作文而作文、硬“作”文章的習慣。對寫作教學中如何命題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3.思辨意識增強
與國外、港臺的作文命題相比,以往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對思辨能力的考查遠遠不夠。從2012年開始,我們已經(jīng)欣喜地發(fā)現(xiàn)命題專家在這一方面做出了努力。2012年有7道作文題凸顯了理性思維能力的考查,分別是江蘇卷(憂與愛)、浙江卷(英雄與路邊鼓掌的人)、廣東卷(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湖北卷(書信的改變與替代)、江西卷(不要想擁有什么)、上海卷(自己的微光與天才的微光)、福建卷(時間與路程)。
2013年的命題,安徽卷(兩種面對事情的態(tài)度)、福建卷(自由與扎根)、遼寧卷(珍珠與沙子)、江西卷(中學生三怕)、湖北卷(方圓)、天津卷(___而知之)明顯表現(xiàn)出對兩種事物或者兩個方面關系的思考、判斷。
其他省的高考作文試題,也意在讓學生在思辨中進行必要的思考。例如上海的作文題是關注“更重要的事情”,必然引發(fā)學生對“重要事情”的思考,引導學生在當前忙而快的節(jié)奏中多一份冷靜的審視。再如山東的作文題針對當前多種媒介謬誤頻出、扭曲了人們敬畏語言文字觀念的現(xiàn)實,提出了《咬文嚼字》雜志對著名作家作品挑錯的事實。材料涉及兩個人群、兩種行為,一是語言文字工作者挑錯,二是著名作家回應。考生既可以在二者之間選擇某一方面進行構思,也可以由此事抽象出某種人生哲學進行論述。學生可以從挑錯的角度,闡發(fā)一絲不茍作研究,或是敢于向權威提出質(zhì)疑的觀點;還可以從回應的角度,闡發(fā)敢于承認錯誤,或是一種善于謙虛地接受建議的態(tài)度;當然,也可以談對語言文字、創(chuàng)作應有的敬畏之心。還如新課標卷用一則寓言揭示了有時勇氣勝于經(jīng)驗、技術的道理,但是,僅有勇氣容易盲目,顯然思考這個命題的時候少不了全面地分析其與經(jīng)驗、技術的關系。重慶卷則用豆腐對大豆的升華,引發(fā)多種思維:找準途徑,實現(xiàn)突破;創(chuàng)新改變命運;思路決定出路;變通帶來新生等。思考的關鍵就在于豆腐是在大豆這個原來基礎上的變化。
4.地域特色凸顯
分析近三年各省自主命制的作文題,就會發(fā)現(xiàn),某些省份命制的作文題也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地域特色。以上海為例,2011年是“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2012年是“自己的微光”與“天才的微光”,2013年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與“更重要的事情”,三年都是給出對立關系的材料,思辨特色顯著。湖南卷對作文文體一貫有明確規(guī)定,江西卷一大一小的命題形式也都相對固定。
今年的18套作文題質(zhì)量較高,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浙江卷引用了三句話,第三處引語是“世界將失去海底王國,一般失去這一偉大的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卻將作者“英國作家戈爾丁”寫成了“美國作家菲爾丁”。這樣的錯誤應當是可以避免的。
北京卷關于手機作用的材料,是否存在著對部分考生不公平的嫌疑?尚需論證。
遼寧卷中珍珠與沙子價值觀的爭辯也引發(fā)了大量網(wǎng)友熱議。“學而優(yōu)”是傳統(tǒng)教育觀的主要思想,但是社會的主體卻是得不到重視與關注的普通人。難道他們不需要承認與尊重嗎?顯然,材料表述時,在用詞方面還需謹慎;同時也要注意尊重人的差異;價值觀的引導也以多元為宜。
高考畢竟是嚴肅的考試,公平、正確是題目的生命。在關乎幾萬甚至更多人命運的考試面前,命題還是需要慎重再慎重。
三、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策略
不同人對材料作文的分類不同。筆者以為,分類本身意義不大,也不是為了區(qū)分各種類型的差異,而是要從中找出相似點,以探求材料作文命題的規(guī)律。根據(jù)前面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材料作文的審題一是要明白材料的含義,二是明確寫作的限制。
1.把握材料的含義
材料作文首先考查的是學生閱讀、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無論何種形式的材料,審題的核心在于明確和理解材料表達的某種觀點。
現(xiàn)象類、故事類、部分寓意類材料一般蘊含有對事物的感情傾向,卻沒有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一定的看法,考生需從中提取出一個觀點進行材料作文。
言語類、部分寓意類材料中不只有一則故事、寓言、名人言語之類的內(nèi)容,還包含有對這則故事、寓言或話題的幾種看法,考生可以“選擇一個側(cè)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
多材料作文可以單線切入,也可以綜合切入。如果單線切入,可從第一則材料切入,也可以從第二則材料切入,只要言之成理,言而有序即可。如果綜合切入,則要找出幾則材料的共性。
2.明確寫作角度與態(tài)度
一般來說,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蘊含的觀點并不是唯一的,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要學會多角度審視材料,選取符合材料整體含意的、自己感興趣、有積累且容易寫好的角度,進一步明確自己對這個話題或問題的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同時,材料作文都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材料反映的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有哪些表現(xiàn),態(tài)度是支持還是反對,也要想清楚。
3.給材料作文立意
考生在讀懂材料、找出角度、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基礎上,需要確立中心論點。這是審題立意的關鍵一步。
就材料作文來講,所確立的論點應該做到扣材、準確、穩(wěn)妥、鮮明、簡潔??鄄?,是指所確立的論點必須是根據(jù)材料生發(fā)出來。置所給材料于不顧,另選材料,并據(jù)此確立論點,都是不扣材的表現(xiàn),不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
準確,一是指論點應從材料的中心意義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申出來,而不是從材料的非中心意義、次要角度、次要方面來確立論點;二是要找準立意角度與社會現(xiàn)實的對應點(即對應的話題);三是應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話題,才能有話可說,寫出真情實感。
穩(wěn)妥,指確立的論點要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如一分為二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等。此外還要符合社會道德準則,合乎情理。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講,不提倡用逆向思維方式立意以求新,還是主張順向立意為妥。否則,可能會由于認識的局限,發(fā)生立意偏頗、觀點過激的問題。
鮮明、簡潔,是對中心論點表述方面的要求。論點的表述,一二句話即可;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一定要一語道破,直截了當;不能啰里啰唆、含含糊糊。句子要通順,語句要簡潔。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寫作材料作文的困難,首先是怎樣把對材料的正確理解轉(zhuǎn)化到自己熟悉而擅長的方面。學生需要根據(jù)材料的特點,找出其中已有的觀點或者分析直接的主要原因,這不失為一條捷徑。其次要著重考慮的還是“怎么寫”,注意選材、組織、條理、遣詞造句,能夠如實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情感,這才是寫作的重點。思維水平、生活儲備、選材組織、表達習慣在任何形式的寫作中都是區(qū)分學生高下的關鍵。千萬不要也沒必要因為材料信息多而困惑,因為怕跑題而不敢發(fā)揮。由此看來,備考的關鍵也絕不能只停留在審題立意方面。歸根到底,教師有必要以“人本”思想對待寫作,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以敏銳的眼光捕捉身邊的美,以細微的感受體驗生活的真,以積極的心態(tài)自由表達自我對世界的認知。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8.